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绳带捆绑技术的临床意义研究

2021-01-19 11:56单桂琴刘皓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期
关键词:绳带患侧偏瘫

单桂琴 刘皓华

脑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许多患者经积极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后遗症,已经成为我国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脑梗死是由局部脑组织供血障碍、缺血缺氧坏死、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感觉障碍、偏瘫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认为在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忽视治疗是导致患者高致残率的重要因素[1]。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患者肢体功能不能正常使用的偏瘫,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临床为了帮助脑梗死偏瘫患者恢复肢体的功能,相关医学专家学者提出了有助于纠正患者行走方式的绳索捆绑技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从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和临床证据等方面采取绳带捆绑技术指导,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东港市中医院收治的80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0 例;年龄52~75 岁,平均年龄(60.2±5.0)岁;体质量指数25.0~29.6 kg/m2;运动功能评级处于BrunnstromⅠ级5 例,Ⅱ级患者20 例,Ⅲ级患者15 例。试验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55~85 岁,平均年龄(62.3±6.6)岁;体质量指数25.5~28.7 kg/m2;运动功能评级处于BrunnstromⅠ级4 例,Ⅱ级20 例,Ⅲ级患者1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 周内有偏瘫症状的脑梗死患者。排除标准:排除有认知功能障碍和不能正确理解基本指令的患者,排除有其他影响肢体感觉,以及排除生命体征不稳定和有严重肺和肾等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方法干预,包括临床运动恢复技术,以及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患者在卧床休息时均处于传统的卧位,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护理人员将患者的头放在枕头上取仰卧位,面朝患侧,胸椎无屈曲。患侧肩关节垫高,肘关节伸直向后旋转前臂,腕关节向后伸直来伸直手指。将枕头放在受影响的髋关节上来防止髋关节的外部旋转和弯曲;患侧处于下侧卧位,肩部向前伸展来伸直肘部,进行手掌向上稍屈的患者健康膝关节下,放一个枕头来保持臀部弯曲;患者身体前部向前伸展来保留80%肩部屈曲,由枕头支撑肩关节下部,下肢患侧保持髋膝弯曲位置,放在枕头上来伸展髋关节健康侧,膝关节轻微弯曲来放松躯干。每3 h 换一个好肢位,训练5 h/d,治疗20 d。试验组在传统干预基础上采取绳带捆绑技术,选用10 cm宽的弹性带绳扎法干预,在患者跖骨关节内外绕一圈,打结3 次/d,50 min/次,连续打结40 d,患者采用绳索捆绑技术卧位时四肢处于良好位置。具体操作:康复护师根据患者肢体的良好位置安排患者的体位,患侧踝关节用5 cm 宽的弹性弹力带固定,来沿腿内侧向上拉绳带弹力,将腿三头肌绕半圈,绕过膝关节上缘来向上拉沿大腿内侧,以及坐骨结节来继续沿腿外侧向上拉,从受影响的一侧用绳索带将骨盆缠绕在相对的骨盆来固定骨盆的外缘。继续向上保持肩胛骨前突和上肢肘关节伸直位置并拉至患侧肩关节。沿肩部下缘后部向下拉至患侧腕关节处并拉绑固定。绳子固定不可太紧,最好上下移动2 cm。每3 h 换一个好肢位,训练8 h/d,治疗20 d。患者治疗过程中除平卧位放置好四肢外,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重心转移和楼梯以及站立平衡训练等,上下肢协调训练以及物理治疗等,康复治疗总时间为30 min/次,治疗20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运动功能指标以及临床疗效。临床运动功能指标包括患者走路步长、走路步宽、走路步速以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疗效判定标准:显著为患者的肢体障碍基本恢复健康;有效为患者的肢体障碍趋于改善;无效为患者的肢体障碍未得到改善。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运动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走路步长、走路步宽、走路步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运动功能指标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运动功能指标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患者脑组织坏死。大脑对全身运动系统控制功能降低,使患者常出现感觉障碍和吞咽困难等症状,肩手综合征以及足下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临床症状也时有发生[2]。患者长期体位不佳和下肢伸直体位缺乏系统规范康复治疗易导致偏瘫。瘫痪肢体随着病程的延长,会出现关节挛缩和不可逆转的肢体畸形,导致患者运动能力下降和步态异常,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障碍,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正确地放置好四肢能增强大脑的可塑性,通过反复训练来建立新的神经网络和大脑代偿功能,在轴突出芽后的神经细胞能形成新的神经细胞,能改善受损神经细胞的功能,来抑制患者异常运动[3]。早期良好采取绳带捆绑技术可诱发早期分离运动,能通过保护患者肩、髋和踝等关节的运动来预防肢体组织坏死出现。有研究证明[2],良好的肢体放置,可以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感觉刺激来调节肌肉张力,改善外周血循环来预防压疮的发生。目前,在临床中发现,指导患者使用正确的卧位,和良好的肢体姿势,对后期康复意义重大,但由于患者身体的运动,特别是在睡眠过程中往往难以保持固定的良好肢体姿势,这会改变体位,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绳索捆绑技术,是一种将弹性绷带缠在患者偏瘫侧,来提高患者运动控制能力的康复治疗方法[4]。绳索捆绑技术,能加强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出现踝内翻和足下垂而导致步态异常的可能,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作为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重要手段的绳带捆绑技术,能为患者提供弹性支撑来帮助踝关节和足关节活动,有助于改善足下垂和踝内翻症状来保证患者重心的稳定,提高步行功能训练的效果。本体感觉的刺激,可以通过稳定虚弱肌肉群来改善患者的步行方式,通过更好地固定四肢来促进患者临床平衡功能;通过建立新神经网络系统来减少异常病理反射,并产生新的运动方式。临床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日常生活能力是衡量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临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来评价腘绳肌张力的变化,偏瘫上下肢的运动功能,结果说明绳索捆绑技术结合良好肢体位置的放置,可以通过降低肌张力来防止患者出现下肢伸直痉挛,通过预防和采取绳带捆绑技术来进一步促进功能的恢复。可以看出绳索捆绑技术结合良好的肢体放置,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受损四肢的运动功能,通过促进偏瘫肢体的康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由此可见,绑扎技术结合良好的肢体放置可以减少急性脑梗死的并发症,为瘫痪患者良好的肢体功能模式的正确的行走方式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操作简便和适合临床应用[5]。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来说,采取绳带捆绑技术指导,可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绳带患侧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更 正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校服绳带安全要求及控制措施
婴童服装使用说明和绳带安全市场调研及建议
专家解读婴童服装绳带设计的安全性要求及检测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