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 崔荣 黄昭 李鹏
(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要求,计算机专业也不例外。当前,高校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以讲解知识为主,兼顾职业道德教育,这与新时期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梳理、正确思维方法的掌握明显不相符。实际教学中基于课程思政教育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入思政课程基本原理与方法,这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课程思政”属于教育理念,也是思维方法,所有课程教学都具有德育教育责任。(1)其不能代替政治理论课,而是对其发挥着补充作用。证书理论课学时有限,深入发掘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是促使思政工作贯穿于整个过程的重要举措。非政治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与政治理论课不冲突,两者有其相应的侧重点,充分发挥其优势全面融合思政教育。(2)“课程思政”可激发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积极性,还从精神层面为学生投身国家建设打好了基础。非政治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各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确保学生成为专业领域优秀人才。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高级知识分子犯罪案件比较多,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自身法律意识较弱,道德素养不高甚至价值观扭曲。实际教学中,深入发掘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资源,可很好地激发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积极性与兴趣,还可利用介绍各行业楷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有机融合专业知识学习及价值引领。(3)“课程思政”对老师德育意识与价值教育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以此统一教书育人目标。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出“传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所以,高校计算机专业要想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就要全面认识其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重视自身思政素养的提升。基于“课程门门有德育、老师人人讲育人”的理念,统一教育教学目标。
高校教育教学中,思政课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学生到课率不高、挂科率高等现象使得高校只能通过降低考试难度保障学生正常考试成绩。对老师来讲,该课程无法像体育或音乐等课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课程内容也不像其他课程那样有趣,因而老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解是比较难的,同时该课程学习中,一些学生不重视,导致老师无法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讲,思政课不用专业课程讲解从而丧失兴趣,课堂上老师也不能兼顾每位学生,有时候学生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此种情况下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政理论课教学要加强改进,提高思政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其他学科也要守好一段渠,并种好责任田,确保各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步推进,实现协同化效应。”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各学科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根据专业课特点,基于立德树人有效融入思政课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大数据课程学习中,很多学生为高中理科生,其思政学习缺乏主动性,年龄小成长阅历少因而极易受到不正思想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现阶段,高校已经开设了思政课,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且有明显的抗拒心理,认为很多教学活动过于说教甚至不符合社会现实,有的老师利用考勤预防学生逃课,然而依然不能改善学生“人来心不来”的听课现状。现阶段,思政课向课程思政转换,是解决学生思政教育问题的重要方式,为大数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立德树人目标,有效融合大数据课程与思政元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育教学领域中,课程思政是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话题。之所以古老,是因为自古以来教学中都有思政的融入。比如《论语》中很多内容都体现了家国、政治、伦理、职业及文化等知识,这些包含了很多思政教育内容、方法与目标。说它是一个新话题,根本在于新时期、气象与形势下,课程思政内容具有明显的紧迫、科学与可操作性,此种情况下老师要全新思考并衡量该学科教学活动。专业课程思政课与思政课不同,教学方法方面,传统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合思政元素到教学内容中。实际教学中,所用教学方法要积极倡导“引领”式教学方法,利用“隐性”而非“显性”方式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思政教育中“显性”教育模式应用范围比较广,此种“显性”教育中“灌输”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即实际教学中直接为学生灌入思政知识及价值观。尽管此种教学方式直截了当,方便操作而且覆盖范围广,但现阶段所处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度融合、信息化、网络化与复杂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此种直接、显性与灌输式教学模式明显不适用于时代发展潮流。思政教育中,课程思政发挥着补充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与思政教育相通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中,相通性主要指专业课程思政中思政也是必不可少的;特殊性则是指专业课程本质是专业课程,传统思政教育课的作用与地位是不能被取代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要设计有效教学方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接受教育内容,以防学生内心出现逆反心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追根溯源深邃悠长。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涉及是学生学习课程思政知识的重要载体。通常情况下,趣味性知识内容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有很大的影响,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吸引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知识的欲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确保学生头脑中更高长时间记住这些知识,加深知识印象。因而,课程思政教学中选择融合点时,要结合课程核心知识点或课程核心目标,并非单纯地找到课程知识点再生搬硬套地与思政课挂钩,此种教学存在很大的漏洞,教学效果也得不到很好地保障,甚至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实际教学中要深入发掘并梳理课程核心知识内容,分析其内涵与外延,为课程教学提供支撑,这就是“追根溯源”。因深入发掘专业课程源合理,方可确保课程思政充分发挥“深邃悠长”的价值。思政融合点构建过程中,利于提炼出可遵循的特定规则。首先,课程思政融合点具有思辨性特点,利于激发学生知识探究欲望,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其次,课程思政融合点要涵盖或者充分展现专业课程核心概念、原理与方法。再次,其融合点是开放且真实的,紧密联系生活增强调动力。最后,其融合点要符合专业与课程目标。
(2)自然引领具有润物细无声。良好教育在于学生没有正在接受教育的感受,这是教育教学的一种至高境界,更是课程思政发展的客观要求。自然引领且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认知水平,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举措。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中无声是方法而目标在于润物。课程思政教学环境中,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教育的美。两种教学方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学习方法与构建注意学习理论相一致。课程思政教育中,要根据课程具体问题情境重构专业课程认知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思政知识,两者协调实现同向同行的目标。
大数据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中,基于课程思政实施的教学策略,其可用学思践悟四个字进行概括。其中,学是学习、讲习与讲授,这是教学的最基本方式,最终“了解”与“知道”是其实现的基本教学效果。思就是“思考”“探索”与“探究”,其要实现的效果是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实践,很大程度上可理解成“实践”与“实验”,主要表现为行动,正所谓没有实践就无从获得发言权,行动中一方面深入理解并思考学习内容,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再学习与思考。另外,确保学习与思考内容为实践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悟即“感悟”与“领悟”,其是学习思考与实践基础上只是内外化的最终结果,体现了学习、思考与实践的根本目标与状态。客观来讲,这四个方面是学而思、思而践及践而悟的反复螺旋上升过程,其倾向于终身学习。基于学习促进思考,实现学有所思以及学有所得的目标。通过思考推动实践,发挥思有所动与所为的作用。基于实践获得更好的感悟,在实践中获得感受提高感悟。因而,实际教学中要充分领会基于学思践悟的课程思政教学思路,统筹协调学习、思考、实践与感悟,为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与学用相长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各行业领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与民族责任感。任何专业课程都具有丰富思政资源与德育素材,高校计算机专业也不例外。大数据基础课程教学中,要深入发掘其蕴含的思政资源,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有效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融合知识讲解与价值引领,将学生塑造成为德才兼备、综合素养高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