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磊 李凯欣 李平亮 董向丽 黄金光
(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青岛 266000)
植物化学保护是农学教育专业中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在本科生教育培养中,尤其是新时代植保专业本科教育中,植保人才不仅需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以及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更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先进的思想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在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渠道的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习中不断加强,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提高其亲和力,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发展需要,使得各个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达成协同效应”。以植物化学保护课程作为课程载体,将理论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协同育人,就是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新时代植保人才。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处,也是每位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重要方式,更是实现全面培育学生的必然选择。笔者从教学理念、授课内容、课程形式、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探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中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实现植物化学保护学科与课程思政的综合教育。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使用农药防治植物有害生物能力,树立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理念。在国家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植物化学保护并不以单纯消灭病虫害作为前提,更需要将专业知识中农药残留、农药的安全使用,以及化学农药的利与弊对学生进行详细阐述。因此,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植物化学保护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根据国家大政方针,有侧重点的阐述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内容的同时,了解并熟知国家相关政策,从而引导学生价值观与国家的发展相统一。另外,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的制定背景,还可以考虑以专业案例的形式融入当代化学保护领域代表科学家的理论研究,或者包含有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元素的化学保护新产品、新技术。
本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植物化学保护是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一门学科,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知识、素质、能力多方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学的活动主体是学生,教师主要承担主导作用。对于课程思政的设计就需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下功夫。思政元素既要做到全面深入,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同频共振,以期“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植物化学保护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成为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这门学科已经日渐成熟,作为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笔者在教授课程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努力挖掘隐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在讲授植物化学保护中基本概念和技术理论的诞生过程中,就可以深入发掘中国科学家的研究精髓和研究成果,并向学生展现出其中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在基本概念和理论技术的讲述中,通过知识延伸,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潜移默化中地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思政教育。
植物化学保护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其专业核心是如何科学地使用农药,强调农药、有害生物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施用农药,这也正是本门课程的专业特点。植物化学保护学科的发展,是农业生产实践与智慧的结晶。因此,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植保实践者的优秀事迹及其折射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作为思政元素,以案例的形式在课程中展现出来。例如,以国内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重要绿色农药创制品种为例,通过讲述绿色农药的发展趋势,品种特点和应用领域以及在国内外的市场地位。向学生展现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国,在植物保护领域的突出成绩,进一步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进行点睛,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依靠提升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来实现,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学生勇于担当科学报国重任的信心和决心。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课程形式的转化亦可以将课程思政巧妙地融入到专业课中。授课形式如同乳化剂,科学利用不同授课形式的特点,能够使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以水乳相容的形式全面渗透到整个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不同的授课形式的转化,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官效果,如果能够适时地加入思政元素,就能够使学生有效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无形的德育教育。因此,可以尝试改变单一的专业课教学方式,例如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实行在线开放课程,通过插播科技视频、纪录片以及经典视频的方式,彰显植物保护课程的学术魅力,形成具有独特课程思政传播方式。将课程的理论要点与实践案例相结合,能够无形中将专业的知识点与思政教育元素相融合。构建丰富的专业知识线上课堂,以及多层次的思政元素课堂,达到全方位的线上课程教学。
另外,专业课教学还可以尝试采用研究讨论的方式启迪学生思维,通过全方位、多视角、发散性讨论,增加课堂参与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以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发展史来说,植物化学保护学与农药的发展是一脉相通的。在农药的发展史中,从简单的硫黄与石灰混合液防治害虫和病菌开始,到化学药剂用于除草,再到有机农药与生物农药的发展,在保护作物和控制人畜疾病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农用化学品,以及人类战胜农作物病虫草害的有力武器。通过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农药发展史的讨论,引入我国农药生产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在查找史实资料的过程中,亲身感受我国悠久的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和使用历史,以及当今国内快速的绿色农药变革。最终,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以和风细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需要每一个劳动者的辛勤耕耘与点滴贡献。
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方案在第六学期开设植物化学保护I课程。根据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试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中要求,本科生第一学期选择学术导师,第四、第五学期进行科研训练。学院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通过学习植物化学保护相关基本理论知识,亲身参与化保实践过程。因此,植物化学保护课程能够以科研训练的方式提前展开,在实际科研训练过程中,把教材中的理论内容以更鲜明、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保护在保障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同时,更需要与生态、环境文明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和导师之间存在更多的学术交流和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严谨细致的科学工作态度和积极向上、坚守原则的职业道德素养。
为了使专业教师树立思政意识,形成思政共识,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引导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专业能力和育人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植物化学保护育人评价体系。对于建设和完善植物保护专业育人评价体系来说,除了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测评,思政教育也应该体现在育人评价的制定中。这样才能促进教师将职业道德、素质培育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实践过程中,专业能力与思想教育的零过渡。笔者建议采取教师自评、学生评教以及第三方(如教务处)协同评价的方式,评价内容既需要涵盖教师的专业水平,又要包括思政元素的融入和育人能力的考核,从而达到客观、全面地评价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认知相对真实和深刻,因此在教师自评环节,教师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评判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还要全面评价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态度、学风以及思政元素知识要点的感知情况。正是课程思政的提出打破了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各司其职的局面,让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机制配合好,更好的将宏观思政教育理论与具体的专业相结合。因此,在学生评教中需要进一步将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人文关怀,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等综合素养作为重要的评价环节。另外,教务处在协助完成育人评价的过程,需要将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掌握情况作为一项必要的考核指标。例如,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评价调查问卷中,可以设计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人生观和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相关问题,从侧面评价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育中课程思政开展效果。
另外,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以尝试扩大评价时间尺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提前接触植物化学保护的相关理论知识,尽早开展科研训练,并通过科研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将课本内容更好的融入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工作态度。因此,植物化学保护课程评价体系可以不局限于课程授课所在学期,将评价时间尺度延伸到科研实践,并将科研实践过程学生对化保理论的掌握程度、科学素养,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作为育人评价的指标。
在进行植物化学保护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更好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均衡发展的新型植保人才。作为专业教师,在建设课程思政的道路上,应担负起这个重任,将学生培养为具备明确问题导向和价值取向及贯通能力的社会优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