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宗义
国内新闻媒体尤其是包括省级党报在内的各级地方媒体,在报道好当地新闻的同时还担负着另外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上情下达”,转发好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重要稿件(以下主要以新华社为例)。新华社播发的稿件除了文字报道,相当一部分还配有图片(包括漫画)、图表以及新媒体产品等,可谓“海量”。对地方媒体而言,除了做好“规定动作”,剩下的版面发什么、怎么发,考验着相关媒体的选稿眼光和编辑水平,尤其是现在报纸早已网络化,对读者的争夺更加激烈,如何让新华社的新闻在自家平台上“落地有声”,而又不“出格”或者“变异”,对编辑来说是巨大的考验。
大众日报作为一家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级党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尝试与探索。笔者作为时事新闻版编辑,对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以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正不足和谬误之处。
根据大众日报编委会的要求,涉及新华社的“规定动作”稿件主要包括:(1)和总书记相关的所有稿件,含会议、会见、调研、考察、纪实、侧记、反响、讲话、指示批示、致信、贺电、讲话单行本或论述出版发行等;(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文件;(3)国务院常务会议;(4)中央纪委、组织部相关稿件(巡视督查、主题教育等);(6)中共中央宣传部相关稿件(意识形态、宣传思想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等);(7)其他政治性较强及带“时政”标签稿件。(8)新华社等央媒采访报道的国际新闻和其他重要国内新闻,等等。
这些稿件的编排原则是安全、稳妥、精彩、美观。同时,重要稿件的标题字体、字号均有统一硬性要求。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曾提到“第二种翻译”,大意是记者需要有一项必备的本领——“第二种翻译”,即把采访到的精彩内容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笔者以为,编辑也应该具备“第二种翻译”的能力,尤其是作为承担转发央媒报道的编辑,虽然每天面对的是已经成型、成熟的报道,以至于想挑个错字都很难,但并不意味着相关编辑只是“全选、复制和粘贴”,而是同样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
首先,从海量信息中选择适合自家版面要求和栏目定位的报道,这需要编辑有“披沙拣金”的能力。稿件选好后,也不像很多人想象的“糊”到版面上即可,而是绝大多数时候需要进行分拆和整合。
当然,这里说的拆分和整合,只是技术性的编辑手段,而绝对不能篡改新闻主题。换句话说,虽然编辑取稿后进行了“第二种翻译”——拆分、整合,但这种翻译和外文翻译类似,是为了更清楚地表达主题而采用了变通或者更通俗化、更直观的手法,而没有改变该新闻报道的主旨。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笔者以近期编辑的部分稿件为例进行解读。
(一)拆分法。所谓拆分法,是根据版面大小把新华社的长篇通讯进行拆分或删减后,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推到版面上。
比如,2020 年11 月24 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新华社先后发表文字稿件近20 篇,图片、图表等40 多幅,而当天的大众日报时事版仅有原来版面的3/4,而且必发两篇中央领导的外事活动。此外,边栏还要占用约1/4 的空间。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版面内做出读者喜闻乐见的亮点呢?
为此,笔者首先在头条位置精心完成“规定动作”,随后,在版心位置画出边框,采用图文报道形式,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为主打,重点报道这一伟大科技成就。为了对该新闻作进一步阐释,达到既吸引读者又解疑释惑的目的,笔者从新华社长篇通讯《探月“三步走” 收官“有看头”——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正式启航》中截取了第一章节《为什么要去月球“挖土”?》,并整合新华社的另一则消息《为什么发射嫦娥五号要选在凌晨?》,然后合二为一,整理成一篇“新”报道《为什么凌晨出发去月球“挖土”》作为第二看点,同时配以嫦娥五号成功发射的大幅彩色照片,这样一来,就把当天最精彩的内容“亮”在了版面上。
(二)整合法。所谓整合法,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央媒关于某一事件的相关报道,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展示。大体做法是从海量信息中慧眼识珠,挑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点做深做透,同时,调动相关编辑手段,让整条新闻鲜活起来。
比如,2020 年11 月27 日著名球星马拉多纳猝然去世,在世界各国引起震动。如何在党报中充分体现又不过分渲染,笔者同样在海量信息中进行了细致取舍。首先,笔者经过仔细斟酌后决定,主打新闻主要报道马拉多纳去世的消息,并配以2010 年6 月22 日时为阿根廷足球队主帅的马拉多纳在南非世界杯足球赛B 组赛场向人们挥手致意的黑白照片,原图是彩色照片,笔者特意做成了黑白照。次重点稿件则以《终场哨响 世界挥别马拉多纳》为题,分新闻事实、深度分析、即时评论和背景链接四个小版块,同时配发1986 年6 月29 日阿根廷队在墨西哥世界杯决赛中以3:2 战胜西德队,马拉多纳高举大力神杯庆祝的照片,对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进行回顾和悼念。
(三)包装法。“人靠衣装马靠鞍”,新闻报道同样也需要“包装”。具体到版面编排上,要力求不拘一格,或图文、图表结合,或者配以新闻背景、提要等辅助性内容,力求画龙点睛,起到进一步深化新闻主题、引发话题的作用,但又不喧宾夺主。此外,还要充分调动编排手段,在栏宽、字体、字号等方面灵活多变,增加版面的美感度。
此外,在新闻标题上下功夫,争取做到“信达雅”,既能夺人眼球,有趣味性,又不哗众取宠。如2019 年3月2 日笔者编发关于安倍猛增军费的社外作者稿件时,特地编写了题目《安倍猛增军费并非为“安”而备》,巧妙地将安倍的名字和意图用同音字“融”于标题中,增加了文章的讽刺和批判意味。
一直以来,大众日报时事版在稿件选择上非常注重时效性、新锐性、实用性和可读性。选取稿件时,除了“规定动作”外,时事版重头稿件的来源主要以新华社的拳头产品“新华视点”和“今日关注”稿件为主。另外,尽力做好突发新闻报道。
为此,大众日报时事新闻版特别重视发挥栏目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根据报社编委会相关要求,国内新闻方面先后推出了《锐观察》《锐新闻》《他山之石》等栏目。为把这些栏目打造成精品,编辑们在选编稿件时力求时效性和尖锐性并重,摒弃不痛不痒的新闻。内容则力求题材广泛,不拘于一时一地,如《“国家账本年检透露哪些信息”》《只要交钱,培训四天就“变”教练——瑜伽市场乱象调查》《“人脸识别第一案”背后的安全之忧》,等等。
针对国际新闻,则主营省级名牌专栏《环球论坛》。2007 年5 月19 日,根据大众日报编委会“新闻强报,特色立报”的办报理念,《环球论坛》专栏正式在国际新闻版推出,每周发稿两篇左右,稿件内容以国际上新近发生的重大和热点新闻为主,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相关国际新闻专家进行分析解读,告诉读者“新闻背后的新闻”及其重要意义,并对相关趋势作出预测性分析解读。
为把该栏目打造成精品,在约稿时注重以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外事活动和国际热点为重点,力争凡有重大新闻事件,都能第一时间发声或发出本报自己的声音。如习近平总书记2017 年1 月16 日起开始新年首次出访,访问瑞士联邦,并赴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 年年会等。笔者于外交部发布相关信息起就提前介入,做好资料收集和研读工作,邀请有关专家及时掌握习总书记出访行程和活动情况,就习总书记讲话中透露出的重要信息进行阐释解读,在《环球论坛》专栏先后发表了《中瑞关系,在“创新”中全面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中国信心”》等报道,这些报道都是在习总书记出席相关活动的次日刊发,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
此外,则是对一些历史重大事件注重“回头看”,如亚洲金融危机20 周年之际,本报约请有关专家撰写了《亚洲金融危机20 年回望》三篇系列述评文章,对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当前的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权威解读,而且报道刊发之日恰值全国金融工作召开,充分彰显了大众日报的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获得总编辑嘉奖和读者的广泛好评。
除此之外,去年以来,我们又在大众日报客户端作了进一步延伸,以新华社国内新闻为资源,推出了《外眼看山东·一周图片》,以国际新闻为资源,推出了分析整合类新闻《“图说”一周国际热点》等。
其中,《“图说”一周国际热点》专栏图文结合,以图片引领新闻,打破时间先后顺序,以相关新闻的重要性为主排序,轻松回顾过去一周国际热点新闻。这样既让读者一机在手世界风云尽在“掌”握,又承上启下,让读者轻松推断相关新闻的后续趋势。该栏目推出后,逐渐受到读者重视,很多国内知名网站纷纷转载,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