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培梁,陈敏红,杨晓翔
(泉州师范学院 a.发展规划处;b.研究生处;c.党政办,福建 泉州 36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地方高校作为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的重任,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服务地方文化特色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但是面对新时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地方高校在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办学特色、培养质量、教学资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根源在于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础不牢固、与地方文化结合不够紧密。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沃土,是艺术人才培养的根基。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人才培养各领域各环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立足地方特色文化,发挥“校地共同体”优势,突出“地方味”,培养“本土化”艺术硕士人才;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强根铸魂,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是地方高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泉州师范学院系福建省第一所新建地方性省属本科高校,是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坐落于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市。2011年,泉州师范学院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2012年开始招收艺术硕士研究生。学校始终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使命担当和精神追求,紧紧围绕“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提升艺术硕士研究生实践创造能力”这一主线,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形成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硕士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突出、五融入、五转化”改革方案,构建了理念、路径、方法、机制“四位一体”的改革格局,创新了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同时,学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文化育人规律,突出“需求导向、育人为本、融合发展”的改革理念和思路,全面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品质和品位。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是教育发展内外部规律的集中体现,规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坚持需求导向,关键在于坚持研究生教育供给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发展观、人才观。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求,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需求、文化精神弘扬需求、文化创新成果传播需求,作为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加强需求的调研分析,按需改革、按需培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定位、规格、规模及结构,提高艺术硕士人才供给的匹配度和精准度。
“育人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使命,育人为本是研究生教育历久弥新的根本价值准则。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研究生教育都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观不动摇。”[2]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将其价值观深深扎根在办学理念中,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把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一方面要把好质量关,强化质量意识,把质量提升作为发展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建立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质量管理,营造质量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文化育人特色,在全方位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的同时,既弘扬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又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实现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美的境界的追求。“要成长为高素质文艺工作者,创作出高水平艺术作品,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创作题材,补上文化短板。”[3]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是破除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根基不牢、资源不足、机制不全的重要途径,核心是推动融合发展、建立发展共同体。要把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凸显闽南文化、海峡文化、海丝文化地域特色结合起来,把物质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发展八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结构双融、资源双通、人才双育、动力双促、内外双效”长效机制。“只有开创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完成时代使命。”[4]
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灵魂和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和创新能力[5]。基于对艺术硕士的基本特征和人才培养要求的认识,我们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强“根”铸“魂”,突出艺术硕士人才培养重点,把握“地方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人才培养全局;以“融入”综合改革为主渠道,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与学位点建设、融入特色教学改革、融入师资队伍建设、融入平台基地建设、融入党建与思政教育的高水平育人体系;以“转化”创新发展为牵引,通过资源化、课程化、项目化、个性化、国际化等多措施并举,创设高质量特色模式,形成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泉师方案”。
1.突出地方性 加强泉州地域文化和深厚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播和创新发展,重点突出“闽南味”“海峡味”“海丝味”。如,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台盟中央闽南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国家语委丝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与台湾心心南管乐团共同演绎《南管诗意》《浯州清音扬》,多次在两岸巡演;“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福建·泉州非遗专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节目创作与表演;海丝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院是唯一依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的省级特色新型智库。
2.突出实践性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周期,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训练与集体训练,以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创造艺术实践的条件,在海内外共建教学实践基地27个,获批“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省级艺术实践工作坊”等,推动研究生走进社团一线,走进企业一线,保证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实行双导师负责制,聘请高水平行业专家配合指导艺术实践。
3.突出创造性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指示要求,积极打造资源平台,改革评价体系,将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与文艺作品创作有机结合,培育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高水平创作技能。如,师生合创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南音创新力作《凤求凰》,开创中国传统音乐新的呈现形式,入选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界唯一入选的舞台艺术作品;研究生创编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快乐想念》《相亲相爱》节目,名列央视春晚收视率排行榜第五、六名;创作抗疫歌曲《你的模样》,并在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等官方主流媒体刊播报道,在CCTV15展播。
1.融入学科与学位点建设 学位点开设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4个学科领域,结合文化传承创新需要,音乐学科领域创造性开设南音演唱、南音演奏、文化产业与南音文化推广3个特色专业;舞蹈学科领域,舞蹈编导方向突出闽台民间舞蹈创编表演特色,并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学位舞蹈专场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美术学科领域开设书法、漆画等特色专业。
2.融入特色教学体系 邀请国家艺教执委专家、传承人、文化名家、行业专家、省市文化部门负责人等共同研讨制定培养方案,聚焦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培养,创建“学练创研赛”五位一体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采取双导师师徒制示范性针对性教学,开展“双语”课程特色教学,注重案例教学、作品量化教学和专业展示,构建由基本实践、认知实践、综合性实践、素养性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获批福建省唯一艺术类研究生教学案例库。
3.融入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校、行业、专业团体和国家级传承人相结合的导师队伍,生师(导师)比为2.1∶1,双导师全程指导教学实践过程,参与指导艺术硕士项目研究、课程与毕业设计、专业展演等多个环节,获批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2个。
4.融入平台基地建设 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创建并获批国家语委科研中心“丝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福建省首批‘2011’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海丝视觉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获批“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5.融入党建与思政教育 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举办“红色+传统文化”“与国旗同框·向祖国告别”品牌系列活动,获批“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1.持续资源化 发挥文化研究机构的作用,推进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学科资源、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如,引入“世界非遗”南音,首创南音学科,填补海内外高校的空白;以《凤求凰》剧目、《泉州南音集成》30册、系列教材11部等为载体,推动南音人才培养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
2.突出课程化 一方面尊重原生态传统文化,将南音、闽台舞蹈、书法、漆画、篆刻等文化原汁原味注入各领域各方向专业课程建设;另一方面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开设具有闽南文化、闽台文化、海丝文化元素的特色课程。如,音乐学科领域开设“南音琵琶演奏与工ㄨ谱研读”“南音演唱与拜馆”“闽南海外移民史”“闽南民间文化”“泉州方言研究”,舞蹈学科领域开设“闽台民间舞蹈编导”“闽台原生态民间舞蹈语言研训”,美术学科领域开设“闽南视觉艺术实践”“闽南民间艺术研究”,艺术设计领域开设“闽南文创品牌策划与设计”等特色课程。
3.创新项目化 以“剧目”为抓手,推出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学生在“项目化”合作中参与作品创作、排演、协调全过程,取得了作品创作、能力训练、体验交流、实践展示等多重效果。如,与恒安集团校企合创艺术团,成立乐团、舞蹈团等7个;与台湾屏东大学合排多尼采蒂《爱情灵药》、莫扎特《魔笛》《费加罗的婚礼》等3部歌剧,并在两岸巡演;与南音传承中心、泉州歌剧团合作多个舞蹈作品等。
4.实现个性化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因材施教。研究生获得国家级、省级艺术展演、书法作品展示等各类专业奖项54项,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如,创编舞蹈《寒蝉蜕鸣》入选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现场展演,并荣获舞蹈类专业组一等奖、节目优秀创作奖;研究生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研究生组别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合唱团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第十届海峡两岸合唱节”银奖两项;参加“国际军事比赛——018海上登陆赛”闭幕式演出。
5.走向国际化 以中国传统文化音乐舞蹈元素创作的作品到1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交流,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活动,主承办10多场国际大型展演和学术交流活动,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泉州师范学院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10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较好地回答了地方高校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定位、特色及资源问题,系统设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构建了模式和机制,破解了地方高校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文化性、地方性、实践性不足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受到同类高校和社会的高度评价,相关改革实践经验和成果在省内外产生示范效应。
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推动音乐与舞蹈学科建设水平和艺术硕士人才培养项目办学质量持续提高,社会声誉显著提升。音乐与舞蹈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培养南音本硕人才,传承国家优秀传统文化》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面向国家特殊需求的南音学科专业创建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福建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12月,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对学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进行中期考核,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艺术硕士项目“以地方文化需求为导向,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与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特别是‘非遗’南音专业的创设,填补了我国在此项目硕士人才培养上的空白,为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年,艺术硕士项目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验收。
改革首先在音乐学科领域试行,随后扩展到艺术硕士全部招生领域和方向,在研究生培养上成效显著。获得一批高级别专业奖项和高质量素质能力实践成果。比如,连续四届入选福建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名单;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研究生组别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研究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国家级10项、省级9项;连续三届参加福建省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演讲会,获一等奖第一名2项,三等奖1项。2名研究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在校研究生成为独立音乐制作人,创作的流行歌曲全国巡演、教学视频登上中央电视台。
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总结出“深化开放合作, 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办学经验,并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改革案例栏目上进行了经验推广。《校地合作,共建闽南民间舞蹈作品创编教学案例库》获批为福建省唯一艺术类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在全省艺术类研究生培养中共用共享。舞蹈学科领域公开课“梨园戏旦科手姿步姿研究与表演”,在全国舞蹈学科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十周年研讨会上,为全国60多所高校展示示范,广获赞誉。在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上作《在新的平台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对于丝绸之路传统音乐复兴的时代担当》等报告,介绍并推广“泉州师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案和办学经验”,获文化艺术、教育各界广泛认同。已先后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艺术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以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专业艺术硕士培养为例》《试论师范院校艺术硕士舞蹈编导方向人才培养三维度》《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等3篇文章介绍泉州师院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改革经验,获福建省第五届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一、二等奖。
以中国传统文化音乐舞蹈元素创作的作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进行交流,应邀参加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海外社团的活动,研究生在海外、境外推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绎“中国故事”,广获赞誉。赴法国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中国一日——重返泉州”文化展演活动。以“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交流团代表身份参加在日本横滨举办的日本、中国、韩国“横滨艺术故事”大学生峰会。参加我国文化部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舞蹈夏令营”,公派前往波兰学习表演实践。为中宣部春节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全球闽南人春晚”创作大型主题画。系列海内外传播、推广、展演活动提升了学校艺术硕士人才培养“品牌效应”。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泉州师范学院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了探索,为地方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提供了范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地方高校还需要在盘活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育人和以文化人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和人才培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