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旦云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浙江·台州 317000)
《中国现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之一。课程教学现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课程总学时逐年递减。由于公共课、通识课增加,专业基础课的课时不断递减,《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由最早的120学时减少到60学时,目前只剩下32学时。课时减少了3/4,整个课程的格局、内容和讲法都相应地要求变通。
第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中国现代文学》面向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和中文专升本三个专业的学生授课,各个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学基础参差不齐。中文专升本学生专科起点的专业非中文的占大多数,具有先天不足。高中起点的学生选择中文也不一定是自己所愿,因此学习主动性不是很强。加上高中语文主要是应试教育,学生阅读面普遍不足,理解力比较弱,需要花大力气纠偏和补充阅读量。
第三,学生学习的时间安排不容乐观。受学生培养模式多元化格局的影响,学生的专业意识不再像以前那么明确,有些学生有转专业的意向,有些学生在辅修其他学院的课程,所以专业阅读的时间没办法得到保证,需要在书单的列举上尽可能精化细读。
经过对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下信息化时代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探索教学改革模式,改造传统课堂教学,营建高效课堂,势在必行。
本课改以课程由师生共同创生和建构为改革目标,师生都是课程的主体,教师不做教本的奴隶,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以云班课为依托,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积极思维,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进行合作和展示。
云班课是一款应用于教学的免费助教软件,软件客户端包括手机版和电脑网页版,方便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环境下使用,支持互动教学、学生管理和评价等。根据学生每次活动的参与表现给予一定的经验值,兼顾教学过程和结果,实现教学过程的数据化,最终完成对学生的多元性评价。
云班课的应用突破了传统课堂被动、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学习目标、微课、PPT、文档资料等资源通过云班课平台传送给学生,使得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更紧密的衔接,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完成师生间移动环境下共同创造课程教学内容的即时互动模式。
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
包括课程目标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和课程资源的设计。这三块内容跟《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标准一致。
创生性教学模式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导学(线上自主学习、解题式预习)、课中研学(线下课堂讲解、答疑、内化)和课后练学(巩固和升华)。
1.3.1 云班课创建和教学资料准备
教师首先在云班课中创建班级,不同班级会有不同的班级号(6位数字),把班级号提供给学生后,学生可登录进行在线学习。
云班课包括资源、成员、活动、消息、详情、导出/报告、分组和发布教学包8个教学模块,教师可通过址http://mbook.cc/登录,在电脑端进行资源上传和活动内容组织等。课前通过资源模块上传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料,包括授课PPT、专业视频、录制的微课、图片及各种文档资料等,
1.3.2 课前导学阶段
学生通过云班课在线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云班课查看学生的视频观看和自学思考题完成情况,从而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师也可通过发布问卷、头脑风暴等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前发布预习和自学内容,学生在手机上可以随时了解教师发布的消息。在教师端手机中还具有小墨消息功能,每周自动反馈学生总体状态,对没有跟上进度的学生还会重点提示,非常方便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成员模块中可对学生进行管理,软件详细记录学生的经验值明细,包括参与活动、查看资源和课堂出勤等,
通过资源模块上传完素材后,教师需要在活动模块中进行各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实现多种教学模式功能,也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思路的具体体现。在活动模块中包括“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测试活动”“作业/小组任务”5个子模块。
在头脑风暴模块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例如“什么是女性主义文学”,“你认为《白鹿原》中的白嘉轩是一个怎样的人”等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头脑风暴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
这一阶段学生有一个任务非常重要,也就是解题式预习,即完成每一讲的课前问题以达到预习的目的。问题往往提前一周在头脑风暴里布置,每个问题都经过精心的设置,解决的是每一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交问题的时间截止到上课前一天的晚上八点。这一环节是教师获取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解读文本能力的第一手资料,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生成的重要准备阶段。
1.3.3 课中研学阶段
课堂教学阶段是整个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主要开展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学生陆陆续续提交的答案进行归类总结,第二天上课时依据学生答案类别依次讲解,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补充和质疑。这样,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再是传统的纯粹由教师事先单一安排的模式,而是融合了学生意见和观点的共同创建的模式。以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这一课为例,课前在头脑风暴里布置的预习思考题是:请找一个合适的角度评析王安忆的《长恨歌》。学生先是对文本进行阅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各种评析结果。教师把学生提交的答案归总为七类,然后把这些答案用两张图表的方式进行呈现。这两张图表既涵盖了学生的理解,教师又通过文本细读对人物的命运、作品的主题以及创作手法进行深入细致地解读,同时还结合作家的创作观对一些观点进行更正和辨析。这样,一方面直观地展现了学生的思考成果,另一方面教师把传统教学中几块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地穿插和融合,从而使师生共同完成了文本核心知识的诠释和掌握。另外,在对学生进行答疑内化过程后,还需要进行基于项目的学习,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比如课堂讨论,自由提问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内化,促进学习深度的提升。
1.3.4 课后练学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问题深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实施课后测试帮助学生测评所学。针对课堂活动中任务完成情况的不同,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云班课平台基于相应的资源进行学习提升。在课后练学中充分利用作业/小组任务模块功能,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分配不同作业和任务,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课后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和课中学习情况,结合学生学习反馈,对教学资料进行补充完善。
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是创生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多个评价维度。传统的评价方式难以测试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全部学习效果,缺少一种科学的、多元化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在针对三个年级的创生性教学活动中,通过云班课平台能够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均可进行有效评价。课前导学环节中学生的视频学习进度、讨论交流表现等可纳入课前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云班课平台实时记录每一个学生的行为数据,如在线参与度、资源贡献度等可作为实施课中形成性评价的重要考量依据。
总结性评价主要包括线上活动参与情况和线下期末测试两个部分,在教学实施过程可采用不同阶段、不同比例计算学生的最终成绩。在期末的评价反馈中,80%以上的学生认为基于云班课的创生性教学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促进与教师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评价,能够体会到学生的积极变化,授课教师和学生普遍接受了这种学习形式。
本次课改经历了两年时间的实践和努力,收获颇多,但也有一些遗憾。
2.1.1 课改项目促进了课程理念的有效更新
第一,教学理念的转变:教育的最大创新在于回归。还原到教育的本来面目,即学生的觉醒和发现,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第二,思维方式的转变:身处未来已来的迭代更新时代,不但要始终站在教育的原点思考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要始终保有和扩展人生的学习力。
第三,师生关系的转变:我对你进行教育→我“同”你一起学习研究。一个“同”字让我们把育人的过程转型为自我精神成长的过程。在创生性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我们从学生那里学到了种种经验与教训,可以让我们怀着热情与渴望去探寻问题背后的问题,可以让我们争取到更多身边的资源和同盟的力量,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对专业抱有的敬畏的态度。
2.1.2 课改促进了技术助力课堂
云班课平台的合理使用,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话语权得到了充分尊重,同时也让他们的思维逐步进阶成为了可能;另外,也增进了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资源的互相借鉴。
2.1.3 课改加深了对学情的了解
有了云班课的原始记录,不但了解了学生课程内容的参与度、贡献度,而且也了解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同一专业不同班级之间的掌握知识的程度差异和能力差异。这些情况的掌握,对调整课程进度、难度和落实大纲内容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能够敏锐地捕捉不同差异学生的认知动向,可以给予针对性的个别化指导。
本次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遗憾。从客观上说,比如,由于教学设备的局限,云班课的投屏功能效果不好,所以学生的答案无法直观地投射到屏幕进行分析。有时因为网速过慢,签到没能在云班课里实施,仍然使用传统的点名方式。
还有一些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比如说,云班课使用不熟练,没有充分挖掘里面的功能,导致活动形式单一,评价不够全面;视频资源提供不足,也没有调动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课堂中学生讨论的机会不多,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够;课程资源特别是微课和测试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