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重庆市川剧旅游开发与利用探究

2021-01-03 06:47陈明明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13期
关键词:川剧重庆市重庆

陈明明 耿 飚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为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大政方针,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完善设施,构建合理的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环境和丰富产品方面下功夫。重庆川剧资源丰富而文化底蕴深厚,巴县(重庆主城区古称)是川剧重要发祥和繁盛地,且川剧在重庆形成了“下川东派”[1],这一流派在川剧四大流派当中独具特色。近年来重庆旅游业成绩斐然,是有名的“网红城市”,川剧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重庆旅游文化内涵的丰富、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推动川剧传承创新意义重大。

一、重庆川剧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重庆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川剧资源,充分开发川剧旅游资源将最大化发挥川剧资源的价值,厚植重庆旅游形象中的文化内涵,同时重庆川剧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助力川剧文化传承创新的题中之意,将成为重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有力抓手。

1.重庆充分有效利用川剧资源的重要手段

川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个流派,分别为“资阳河派” “川北河派”“上坝” “下川东派”,重庆地区的川剧属于“下川东派”,因其戏路杂、声腔多样化、吸收了徽剧、汉剧的特色而有别于其他流派。重庆地理位置独特,历来属于交通要道,因此其云集了四路客商,重庆的川剧不仅因此而兴旺,更借此地利人和之妙,吸收了各个剧种和流派的风格,形成了班社众多、名家云集、表演风格多样、剧目繁多等特点[1]。

据统计,全国川剧院团共有119个,重庆市有33个,占比28%,四川省有67个,占比56%,贵州省有14个,占比12%,滇藏湘鄂台各一个,总占比为4%。川剧生命力所在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就是川剧院团,一个地区剧团的丰富程度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该地区这一剧种资源的丰富程度。重庆市川剧院不仅在众多川剧院团中出类拔萃,而且在戏曲院团乃至文艺院团中也是不可多得,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文艺院团之一,重庆市川剧院在人才培养、精品优质剧目打造、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今重庆市川剧院的阵地位于渝中区金汤街的小剧场和位于渝北区的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在金汤街的小剧场,川剧院十余年来坚持着每周一演的“阵地演出”。而新修建的川剧艺术中心,配备有大小剧场、室外戏台、博物馆等场所,集观演、办公、文物陈列于一体,且其建筑风格独特,建筑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长期以来,重庆的种种川剧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存在着宣传不到位、缺乏深度等问题,因此乘着旅游的东风,川剧资源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开发。

2.丰富重庆旅游形象文化内涵的必然要求

马波在《现代旅游文化学》中指出:“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当前,“自然风光”仍是重庆旅游传播的侧重点,更多的是对景区的点式传播,而忽视了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提炼与传播[2]。同时在城市形象的打造上,也未能充分利用好“文化牌”,尤其是对地方特色文化及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降低了传播效果。然而,如果将戏曲融入文化旅游,借助戏曲艺术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其审美过程,旅游活动本身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层次和文化品位,旅游活动中的艺术趣味和价值感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3],进而,旅游者在旅游中就能体验到更丰富的旅游内容,就能得到更多的文化享受,其旅游的品位也得到了提升。

3.促进川剧传承创新的绝佳途径

重庆市文化与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数据称,据初步统计,全市在2019年1月至10月游客总数为57876.57万人,实现4990.47亿元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了10.13%和32.0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的数量为354.33万人,创219426万美元的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36%和16.67%。重庆市的旅游发展迅速,且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入境游客数量庞大,且逐步增多,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来中国游玩的外国游客中,只有1/3的游客对游览我国的风景名胜有较大兴趣,约2/3的游客更多是为了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4]。如果把川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则其潜在市场消费群体是十分庞大的,尤其是对于文化差异较大的境外游客团体来说,川剧的吸引力更为突出。

重庆市开发川剧旅游资源对于川剧而言,可以促进其发展、传承,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当前,有很多剧种都面临着传承人缺乏、观众数量少、结构单一(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川剧亦是如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戏曲首先要“放低姿态”,让更多的人去接触与了解,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热爱、认可、学习。通过对川剧的旅游开发,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与接触川剧,扩大川剧的受众群体。有了受众,川剧才能“活起来”,才能有人看、有市场,进而有人愿意学、愿意演,也会愿意去创新,进而演出质量更高、消费群体更庞大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同时,一个剧种面临的问题基本上也是这个剧种的剧团所面临的问题,将川剧开发成旅游资源,自然也可以促进地方戏曲剧团的良性发展。川剧旅游可以将广大的旅游群体变成传播川剧文化、挖掘川剧价值的蓄水池,可以帮川剧摆脱曲高和寡的境地[3],从而拥有更广阔的受众与市场,使川剧剧团更具生机与活力。

4.重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有力推动

2019年,重庆市召开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推进大会,大会印发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进入新阶段的战略定位,指出到2022年,重庆市产业发展、投资贸易、集聚辐射等居中西部前列。根据这样的指示,我们不难想到未来重庆的发展前景:综合实力大大提升,商业外贸繁荣发展,产业升级,环境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文化的兴盛。而纵观戏曲的发展,与其如影随形的便是商业的繁荣,曾经实力强大的徽商将徽班带进了京城,曾经闻名中外的晋商推动了山西戏曲的繁荣,再看近代以来的上海,其经济金融、商贸物流的高度发达推动了戏曲的发展,可以说长期以来上海戏曲发挥着中国戏曲“领头羊”的作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川剧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在未来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商贸往来更加频繁的重庆前途光明。为实现进入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进入新阶段这一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从通道、平台、口岸、市场、环境出发的相应的“五大行动”,其中打造国际化城市人居环境,也是优化开放环境的重要一环。重庆将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强化、城市文化旅游环境的优化等方面下功夫。并且《行动计划》还明确提出,要加强扩大文化旅游业的开放,完善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做强国际旅游产业,这对于川剧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

二、重庆川剧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川剧旅游是重庆深挖发展潜力、扩大国内国际“朋友圈”的一张好牌,当前重庆川剧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现有开发模式中仍然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结合方式单一、产品缺乏深度等一系列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资金投入存在短板

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是旅游业固有特点,文化旅游业资金投入不足将影响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有效开发,导致部分项目因资金不到位而被搁置,因缺少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而难以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4]。同时,由于缺少政府资金的扶持,一些民间剧团的经营也难以为继,影响文化的基层传播。目前,重庆市已加大了对重庆市川剧院建设以及运营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5],对川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及川剧旅游的开发都产生了较强的推动力,然而对小型剧团的投入与重视仍有待提高,部分民间剧团的展演水平及规模因资金不足而难以提升,川剧艺术的传承也因此受限,其与旅游业的结合更是无从谈起。

2.缺乏专业人才,川剧旅游开发受阻

一方面,由于对川剧发展传播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投入资金欠缺,部分川剧演职人员流失。一些小剧团因为演出较少、政府补贴不足,部分人员被迫转行[6],剧团经营也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缺乏川剧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川剧艺术和旅游有着各自的发展理念和实践路径,开发川剧旅游需要寻找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并非仅是简单相加,而是需要充分挖掘二者合力最大化。川剧旅游开发人才,首先要重视川剧艺术本身,对其抱有欣赏的态度,其次要求其具备专业的旅游管理策划能力,能够有效策划、管理、开发川剧旅游产品[4],通过对川剧旅游产品的包装及运营,基于文化内涵、依据市场化运作方法,不断提高穿川剧旅游的知名度与吸引力。虽然重庆市川剧旅游资源开发中也具备许多优质人才,但是同时具备两方面专业素养的人才则占少数,川剧旅游的开发在系统性、全局性以及协调性上仍有待提高。

3.川剧与旅游结合较少,存在变脸刻板印象

变脸是川剧的特技之一,也是川剧的亮点,是在特定情境下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思想和感受的一种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可以将无形的感受转化为能够被观者直接可视的具体事物[7],增加了川剧的吸引力。当前,变脸艺术已成为了川剧的重要展现形式在剧院、旅游景点等场景下进行广泛展演。但同时,部分人也因此存在误解,产生了对川剧的刻板印象,以为川剧就是变脸,忽视了川剧的剧目、音乐及舞台艺术等展现方式,未能充分感受川剧艺术的魅力。这既与变脸艺术本身独特的吸引力有关,又由于以往川剧与旅游业的结合方式较为单一,川剧旅游的传统方式较多是在景区进行小范围表演,更侧重于川剧的外在表现力,因此仅仅是通过变脸艺术的表演进行了简单结合,并没有深入发掘川剧旅游的其他展现方式与发展潜力,容易使游客对川剧产生片面印象,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广泛探索川剧旅游的多样形式,使川剧与旅游业有机结合。

4.川剧与旅游结合不到位,旅游产品缺乏深度

以往对川剧的定位与开发较多的是聚焦于其文化内涵,而对其产业化的发掘和利用仍存在不足。当前川剧与旅游业的结合较多是以游客自主选择为主,游客受城市文化名片以及自身兴趣的驱使会选择自费进行川剧观赏,同时部分小型川剧团会与旅行团进行合作,在旅行团到达的景点进行定点演出,这都对提高游客对川剧的认知及促进川剧推广有一定成效。但川剧与旅游业的融合仍然存在结合不到位、缺乏深度、品牌符号不突出等问题,二者的结合普遍是将川剧作为简单的展示性活动,没有做到深入探究川剧资源在旅游方面的开发潜力,并且未能从整体上对川剧旅游进行规划开发,使川剧在与旅游业结合时缺乏品牌知名度,开发力度不足,从而难以凸显川剧吸引力,不能有效激发群众对川剧深层次价值的认同与主动选择。

三、重庆川剧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全面深入开发川剧旅游资源意义非凡同时任重而道远,还需凝聚各方面力量,立足现实基础,不断优化升级,激发川剧深层活力,探索川剧旅游的未来之路。

1.转变发展理念,提升重视程度,做好顶层设计

政府部门要提升对于文化旅游、戏曲旅游的重视程度,加大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川剧旅游的潜力与重要性,将开发川剧旅游资源作为打造重庆文化名片、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抓手。文化旅游委要做好工作安排,规划建设方面,要坚持“一盘棋”观念,增强川剧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做好整体规划,避免同质化、无序化开发。宣传方面,要着力将川剧旅游打造成重庆旅游的精品项目,进行多种途径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川剧旅游的知名度与吸引力。资金投入方面,一方面,要加大对川剧公益性演出的补贴,提高演职人员的工资、退休艺人的养老金等,避免出现演职人员迫于生计而转行、川剧人才流失、技艺传承面临危机等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川剧旅游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坚持观赏性与参与性相统一[8],投资建造川剧体验馆、建设川剧主题公园、开发川剧实景演艺模式等,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探索新形式、新渠道、新场景,打造一批精品川剧旅游项目。

2.整合川剧资源,提高服务质量,进行剧院优化升级

首先要进行资源整合。主要统计川剧院团的种类数量,各院团的人员编制、规模、资产等,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分类划分等级,对于不同等级的院团和川剧旅游进行不同的定位,根据不同定位下的旅游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资源完善。

针对重庆市川剧院,关键是要对其进行优化改造。在剧院传统管理模式下,在没有主动迎客时,可能只会有少量的游客将川剧院纳入旅游规划,而当前的重点是要将其打造成一个规模川剧院。重庆市川剧院本身要积极主动,通过市场调研安排合适的剧目,借鉴戏曲与旅游结合的成功经验,提质升级,在剧场服务方面做得更好。

同时重庆市川剧院要不断完善升级。重庆市川剧院在硬件设施方面已较为完善,川剧艺术中心的建造使其较适合开发成为一个旅游项目,首先,是疏通渠道,即做好宣传推广,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进行改善和升级,做好与旅游相应的服务,比如要能够为游客提供优质的解说服务,对于外国游客甚至可以提供外文剧本和解说。对于所有消费群体,制定各种价格时都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制定合理且可接受的服务价格。川剧院还应设计多样的文创产品,利用文化内涵对产品进行价值增值,通过丰富的产品增强游客对川剧更持久、多元的感受。其次,要对川剧旅游进行优化升级,打造适合发展旅游的川剧。可以打造一种以观演为主,参观学习和购物为辅的旅游模式,游客可以到川剧艺术中心观看川剧,听一个小讲座,或者参加一个小活动,亲身体验戏曲服饰、妆容,又可以参观川剧博物馆以及川剧艺术中心,购买川剧院的文创产品等,通过多维度、多方式的川剧文化展现让游客对川剧有更深入的了解、更优质的旅游体验以及更深刻的旅游印象。

而对于其他川剧院,分出层次和等级,较高等级有演出场所的,将演出场所作为旅游地,可以学习借鉴重庆市川剧院的打造模式;没有演出场所的,可以在适合演出的景区进行演出,与景区沟通后尽量多角度展现川剧艺术,对传统展演方式进行调整与创新,既利于景区吸引游客又有利于剧团的经营和川剧文化的活态传承。各民间川剧院还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如成立合作联盟、进行联合展演等,从而扩大规模及影响范围。同时,其他川剧团应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获取资金补贴;主动与旅游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川剧旅游项目,通过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打造出符合民间川剧观赏审美、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精品川剧旅游产品,充分展现戏曲旅游广泛的渗透性、娱乐性以及大众性的特点[9]。

3.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式,提高川剧吸引力

旅游业的兴盛可以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旅游目的地也会因旅游消费而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庞大的消费人群[10],从而成为文化营销的蓄水池。重庆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且颇具特色,仅2020年就吸引了6亿5700万人次的游客到访,旅客人数位居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首位。川剧旅游应充分利用重庆“网红城市”名片吸引来的巨大的消费群体,加大宣传力度,激发潜在观众。比如重庆市可在“洪崖洞”“解放碑”等“网红打卡点”附近开设川剧数字博物馆、体验馆等,寓教于乐,吸引年轻人认识川剧文化、参与到川剧传播之中,并且可以充分利用集聚效应,以更加生动、多维的展现方式吸引周围潜在观众,深化游客对川剧的理解。

同时,重庆市可以加强媒体宣传,改变单一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综合性宣传川剧艺术,如开设川剧栏目在电视广播上进行宣传,录制重庆旅游宣传片并将川剧作为吸引点在电视上进行播放,邀请川剧名人通过直播等方式进行川剧艺术讲解及表演等。此外,重庆市还应扩大川剧对外宣传范围,加大交流力度,持续支持重庆川剧艺术团进行外省演出及赴海外演出,在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川剧知名度、吸引潜在旅游群体的同时,又可以增进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推动川剧吸收其他戏剧优秀元素[11],积极创新,为川剧注入新鲜血液,更有利于将川剧深化为重庆的文化名片、旅游亮点。

4.成渝交流合作,建立共享平台,协同发展川剧旅游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主持下召开,会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成都、重庆作为核心城市在各个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两市也应抓住此次发展契机协同开发利用两地川剧旅游资源。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川剧资源以及较为完善的川剧旅游基础设施,同时将川剧艺术与茶馆文化及其他传统技艺相结合,打造出蜀风雅韵川剧院、锦江川剧院等一批优秀的川剧院,形成了极具地方吸引力的多维体验中心[7]。对于游客而言,越能体现文化独特性、鲜活性以及多样性的文化场景,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12],因此,蜀风雅韵等优秀川剧院已经成为既能够满足当地人休闲娱乐需求,又符合外来游客感受川剧艺术、体验地方文化要求的重要旅游地,也使川剧文化焕发新的生机。重庆市可与成都就川剧文化的交流以及川剧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沟通合作,学习借鉴成都将川剧与其他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旅游开发方式,同时相关部门之间可以出台政策文件,鼓励成都、重庆两地川剧旅游资源之间共享互惠,建立成渝川剧旅游资源共享平台,使成渝两地居民体验对方川剧旅游项目时可享有一定的优惠;同时成渝两地川剧院及川剧民间组织也应主动进行合作交流,建立多方式的交流平台等,充分发掘两地川剧旅游资源,激发川剧旅游潜力,发挥川剧艺术更大的魅力。

猜你喜欢
川剧重庆市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奋进中的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川剧版画传四方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