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育人的内容与路径思考

2021-01-03 05:39许明观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育人德育

许明观

(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 浙江·嘉兴 314200)

墨子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与作用。人作为一个自然的认知主体,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觑。“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基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理,说明环境条件对育人的客观重要性,孟母的“择校”举措是出于育人目标的考虑,在比较中选择了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环境具备文化内涵因素后,就自然产生出直接与间接的多路径育人功能。我校多年来坚持通过净化、绿化、美化与文化四个维度与路径进行环境育人实践,润物无声,收到良好的环境同化教育效应。

1 以净化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公德素养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社会公德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就在校中学生而言,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等。

“破窗效应”是一个反证式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体现了环境对人行为的暗示与推动作用。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心理学原理表明,在受到外部刺激之后,受教育者会产生较为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冲突,为了更好地实现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受教育者会直接改变自己原有的看法和思维模式,保障自己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因此在落实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之中,学校和老师必须要注重外部环境的有效净化和改善,充分地体现环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整洁感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因此,学校创设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不是单纯为了应付任务式的卫生检查,而是包含了一种内蕴的德育目的,久而久之便会养成爱护环境的思想与行为习惯,既而上升为一种美好的公德修养,教育者环境育人的创设也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在的学校一般都环境整洁、井然有序,其实也是一种德育观念的进步。

我校的环境净化工作由德育线主管后勤线配合,按照育人目标设计,不但重视学校的客观创设,更重视学生的过程管理参与,轮流执勤,不定期检查评比,让学生在过程参与中从单纯的受教育者变成环境育人的成长主人。

心理学家认为,在认识过程中,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引起图式力量的变化。有一个著名的“泡菜理论”,即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校园环境好比泡菜汤,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如同一缸好汤,进了这个环境,好比原料投入汤料之中,时间一长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最后成为具有身心健全、知识合格、能力达标的人才。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也是环境同化的力量。

2 以绿化的环境塑造学生的生态素养

生态意识是较高层次的哲学素养表现,它基于人们对生态知识的掌握,又积极地反作用于生态行为实践。学校应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深入思考生态问题,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校一直重视景观生态学在校园园林绿化与环境育人中的指导作用,通过校园美丽的草坪、乔灌木、花坛花架、假山池塘等复层绿化,为广大学生提供绿色家园式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学校1999年易地新建,2004年被评为省绿色学校,校园绿化面积占比近50%,生均绿化面积近30平方。因为管理者深知校园绿化不仅是植树种草的覆盖,更是育人树人的路径。花草树木,四季常青;春夏之际,绿草如茵,鸥鹭翔集。尤其近十年来,政教线、团委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生态教育实践活动,整理出校园植物图谱91种,实践性种植树木1300余株,制作校园植物铭牌140余块,制作人工鸟巢近百个,每年春夏举办面向全体师生的校园花木植物谱系识别图展,并走出校园在市图书馆、外校展示宣传,开展“当高校园植物谱系知识竞答”,制作农耕文化小册子等。我校的学生生态教育实践力图在活动中让学生变自发感受为自觉实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素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生物的发展是个体组织与环境相适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即生物体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树立生态危机意识,自主学习生态知识;注重生态效应,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阵地,自当担起重任,以绿化的环境塑造学生的生态素养,使学生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自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3 以美化的环境推进学生的审美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从德育的角度看,其核心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增强学生审美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辨别能力”;从美学的角度讲,德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感化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成为秀外慧中的人。

校园的审美环境是审美文化的物化形态,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带有文化艺术审美意味的树桩盆景、假山池塘、雕塑小品等不应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缺位。我校近十年来在环境美化上做足文章,以此不断促进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踏进当湖高中校园,楼宇巍然,道路井然;亭台池塘,曲径通幽;花木葱茏,奇石嶙峋;树桩盘曲,假山突兀——一派江南园林式美景。学校在校庆前夕,积二十年校园美化之功,仿照“西湖十景”样式,发动全校师生挖掘校园美景资源予以升华提炼,最后评选出了横舟乐山、松风牧原、曲水问亭、蕉风抚石、木樨传馨、绿茵栖鹭、秋实环碧、沁园凝翠、疏林蕴真、紫藤缀绮等“当高十景”,使校园的美景有了系统的梳理归类,同时给人以润物无声的诗情画意。

中学校园的美化应该坚持实用与审美、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我校的办学特色定位是“人文见长”,所以校园整体格局与风格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特点,经典江南园林的风格给人传统美德的陶冶。同时,校园环境的美化还积极倡导师生共同参与,发挥他们对美化校园的自觉要求和热情。让学生来参与校园的规划和景致的设计,参加美化校园的具体劳动,不仅培养了他们自觉的环境意识和美化环境的能力,而且,校园的审美环境也可能更适合他们的身心特点,更能够受到他们的珍视和保护。

汉刘向《说苑·杂言》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因为,校园环境的赏心悦目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暗示与引导,在美境中自然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文精神复归的有效途径,学校除了通过艺术教育外,也应当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作用。

4 以文化的环境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中学生的文明素养包括热爱祖国、遵守公德、尊重他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团结友爱、勤俭节约、注重安全、自立自强十个方面。校园文化能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就在环境的熏陶与活动中不知不觉中提升自我的文明素养。

文明的素养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养成,从人的心理状态看,无意识的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环境对人的教育不是把道理、观点等直白地灌输给受教育者,而是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的渗透到相关的文化教育环境之中,使受教育者感到自然、愉快、轻松,不伴随任何一种外来的精神压力,这就是文化力量的持久性、柔韧性和浸润性特点。

我校在净化、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将环境的教育影响从外化的物质层面提升到内蕴的精神层面,给静态的物质以教育的美学联想与哲学思考。环境育人的作用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不张扬的教育形式既能够体现教育的本质要求,还能够调动被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因此环境育人存在渗透性、柔韧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学校曾发动师生对校园内的道路、楼宇等进行文化命名。将三纵三横的校园道路分别取名为思源路、思贤路、思齐路与立德路、立功路、立言路,体现了对教育对象做事要三思、做人要三立的育人愿景;将三幢教学楼分别命名为一新楼、并进楼和三立楼,高一年级取焕然一新之意,寓意为面貌一新,在继往开来的起点上,抖擞精神、激流勇进;高二年级取齐头并进之意,寓意为团结协作,在承前启后的过程中,奋勇向前,齐头并进;高三年级寓意为志存高远,协调发展,学有大成,建功立业。三个楼名,不但典出古雅,而且也昭示了不同年级的区别,文化寓意与识别功用兼具。

学校还将老图书馆改造成近千平方米的“人文教育中心”,内设校史馆、人文展示馆与陆稼书研究展示馆等,向全体师生陈列展示建校二十年来的文化建设积累与成果。每届新生在入学之初都将组织参观学习。

在这样充满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中,学生耳濡目染、见贤思齐,文明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意提升。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崇尚“物化”教育,反对空洞说教。巴甫雷什中学的环境深刻地反映了“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的育人思想,也就是重在创设一种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育人环境,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外部刺激对学生心理能产生作用的有效性、合适性与积极性要求,学校就是要着力创建优良的环境,着眼于使个体引起积极的外部刺激,并通过个体的内在矛盾运动,促使个体知、情、意、行等要素的不断转化。

德育的功效应该是浸染式的,以上四个环境育人的路径实践只是通过无声同化的效应达到育人目的。大象无形、潜移默化应是德育的高境界,从某种角度讲,找对了环境育人的路径,就是掌握了德育的阿里阿德涅线团。美好的校园环境将为学生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平台,使他们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启迪和教益,有效提升中学生的整体素养。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