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旭,逯泓智,付晶瑶,沈珂羽,张 广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甲状腺外科,吉林 长春130033)
患者女,64岁,发现颈部结节半个月,声音嘶哑一周。颈部彩超示:左叶下极可见一低回声,大小约2.29 cm×2.47 cm,纵横比>1,边界不清,周边可见弧形强斑,后缘紧邻后被膜。右叶上极可见一混合回声,大小约2.20 cm×1.10 cm,纵横比<1,边缘光滑,无局灶强回声。峡部:偏左可见一低回声,大小约2.43 cm×2.89 cm,纵横比>1,边缘不规则,内可见粗钙化。左颈Ⅳ区可见3个低回声淋巴结,较大的大小约1.79 cm×0.89 cm,结构不清,内可见点状强回声;余处颈部未见明显异常肿大淋巴结。颈部CT示:甲状腺左侧叶、峡部体积增大,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类圆形、斑片状低密度影,CT值约42 HU,局部可见类圆形水样密度影及斑片状钙化密度影;增强扫描甲状腺左侧叶及峡部内病变呈不均匀强化,动脉期CT值约125 HU,静脉期CT值约67 HU,病变与周围血管分界清晰,未见确切受侵;甲状腺右侧叶可见类圆形稍高密度影,CT值约93 HU,直径约0.5 cm;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性强化。在超声引导下行甲状腺左叶肿物CNB穿刺示:穿刺组织内可见恶性肿瘤细胞巢状坏死,考虑分化差的癌,可试做免疫组化进一步观察。其后于长春肿瘤医院行免疫组化,结果示:(左叶)CNB,甲状腺癌,大片坏死,倾向于乳头状癌。免疫组化CK19弥漫阳性,余G3和CD56均为阴性。组织有限,供参考。
术中见甲状腺左叶明显增大,腺体质地硬韧,被一肿物占据,大小约5.5 cm×3.5 cm,质硬,表面欠光滑,横跨峡部,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肿物与气管粘连紧密,与喉返神经关系密切,用电刀沿气管环及肿物边缘锐性分离,保持气管壁完整,并沿喉返神经走行分离肿物,将肿物与喉返神经分离。将甲状腺左叶腺体连同其内肿物一并切除,并切除峡部及清除中央区淋巴脂肪组织。术后病理回报:(左叶)恶性肿瘤伴明显坏死,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标记结构提示为甲状腺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A8片免疫组化:CK(+);Villin(-);CK7(+);EMA(灶+);Vimentin(+);S-100(散在+);Bcl-2(-);Cyclin D1(+);Tg(-);P53(40%+);Ki-67(60%+);TTF-1(-);P40(+);P63(+);CK5/6(+);PAX-8(+);SyN(-);CgA(-);(峡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央组)淋巴结未见转移(0/6)。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建议患者进一步放化疗,但患者未进行放疗或化疗,术后3月时因全身多发转移去世。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癌的病理分型,由于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内主要为滤泡细胞及间质细胞,并不含有鳞状上皮细胞,因此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来源尚不确定[1]。第一种观点认为起源于良性疾病的化生,如在甲状腺炎的炎症环境刺激下,甲状腺的滤泡上皮细胞化生为鳞状上皮细胞[2]。第二种观点认为,来源于甲状腺其他恶性肿瘤的去分化[3]。第三种观点认为,其来源于胚胎发育时期残留的鳞状细胞[4]。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侵袭性强,与甲状腺常见恶性肿瘤的预后差异极大,如何鉴别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与其他甲状腺肿瘤至关重要。其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进行综合考虑才能确诊[5]。在仅行细针穿刺的情况下,由于获取的细胞标本量较少,诊断往往被误认为其他类型的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或者难以明确诊断。需要进行粗针穿刺和免疫组化辅助诊断。分子标记物主要是P63阳性及CK5/6阳性[6]。除此之外,TTF-1阴性,Tg阴性,PAX-8阴性等也是鉴别甲状腺鳞状细胞癌与其他甲状腺肿瘤的标记物[7-8]。
治疗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首选方法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效果获得广泛认可,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9-12]。但手术后放化疗的效果,目前仍存在争议。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临床罕见,但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诊断及治疗都存在难度。诊断方面,仅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细针穿刺常存在误判,需要结合粗针穿刺及免疫组化才能确诊。治疗方面,手术治疗是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首选方法,然而术后的辅助性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存在争议,难以确定效果。即使在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和辅助性放化疗后,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生存率仍低,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