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琳,刘 玲,赵学良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儿科,吉林 长春13003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儿童疾病中很少见,发病率仅约10-20/100000,在儿童中的初始症状比成人严重,且进展更快,预后更差[1-3]。其中感染为本病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在SLE患者中更是较为少见,仅为1.4%的患者[4-5]。现报道1例儿童SLE合并脑脓肿病例。
患儿,女性,11岁,因“浮肿、肉眼血尿、间断发热6个月余”于2016-2-15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儿科。患儿于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腹壁及双下肢浮肿,伴肉眼血尿,约5月前就诊于本院,行相关检查后明确临床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后家长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入北京儿童医院,行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同上,并于北京儿童医院行腰穿及头部核磁检查,均未见异常。2015-09-11至2015-09-29间先后给予“甲强龙1 g×5 d、环磷酰胺0.5 g、甲强龙1 g×3 d、环磷酰胺0.5 g”冲击治疗,并于首次甲强龙冲击治疗后给予血浆置换1次,冲击间歇给予“泼尼松片20 mg,3次/日口服”,经治疗,患儿浮肿较前好转,肉眼血尿无明显好转,遂出院至“北京中医院”口服“中药”治疗,后患儿浮肿加重,于2015-11-27就诊于本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肺炎”,应用美罗培南、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浮肿减轻,继续应用激素联合CTX治疗SLE,后好转出院。1月余前于本科给予“环磷酰胺0.5 g”冲击治疗。入院前一月余无发热,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无腹泻。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8/76 mmHg。柯兴氏面容。全身散在淡褐色皮疹,压之不褪色,腹部皮肤薄,皮纹抻开,无浮肿,中度贫血貌。口腔黏膜光滑。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6次/分,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叩诊呈鼓音。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略减低。脑膜刺激征阴性,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血沉112 mm/h,血常规:WBC11.32×109/L,HGB76 g/L,PLT174×109/L。尿常规:BLD+,PRO+。泌尿系彩超:双肾呈慢性实质损害改变。腹部彩超、心脏彩超未见异常。
入院后第2天患儿呕吐数次,非喷射样,伴阵发性头痛,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无发热、抽搐及视物异常。当时查体:血压125/70 mmHg,精神不振,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回答问题准确,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肢体肌力Ⅲ级,肌张力减低,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腱反射可引出,项强(-),病理反射未引出,颅神经查体无异常。头CT:左侧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岛叶及左侧丘脑、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异常信号改变,不除外颅内占位性病变。头MR平扫:左侧基底节、放射冠区占位。头MR增强:左侧基底节、放射冠区病变,考虑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待除外肿瘤性病变。请脑外科会诊:考虑脑脓肿(薄壁),建议:①中线偏>1 cm,腰穿禁忌;②抗生素建议应用美平;③利奈唑胺、白蛋白、甘油果糖;④手术减压。结合会诊意见,继续巩固治疗1周后,就诊于本院神经外科行开颅钻孔引流治疗,对穿刺液行脓汁、分泌物培养及鉴定,可见烟曲霉菌,给予伏立康唑抗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于2018-01-22再次就诊于本院复查,患儿状态良好,尿常规:WBC 31.10/μl,BACT 326.30/μl,WBC-M5.6/HPF,SCR6.00/μl,蛋白+1。CRP0.03 mg/L。血沉2 mm/h。血常规、生化全项、心脏彩超、肝胆胰脾彩超、腹腔淋巴结及积液彩超、泌尿系彩超未见异常,好转出院。
SLE患者常因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免疫抑制剂应用,及自身的免疫功能紊乱而合并各种感染,以呼吸系统、皮肤、泌尿系统最常累及,其中CNS感染较少见。一旦合并CNS感染,常因病情较重,导致预后不好及高死亡率。临床上,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需警惕CNS感染,其症状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少数可出现偏瘫、抽搐、昏迷等[6]。但临床症状常因为糖皮质激素的退热、抑制炎症反应、脱水等作用被掩盖而表现的不典型,特别是大剂量激素冲击后[7],极易与神经精神狼疮(NPSLE)相混淆。但临床上,NPSLE在实验室检查中常有狼疮活动的指标,在临床表现中,癫痫发作、精神症状、脑血管病变、脊髓病变等症状是极具诊断价值的参考;而CNS感染时发热、头痛等多见[8],脑脊液WBC升高、糖降低可作为重要参考,但应以病原体检测为主要鉴别点,此外头部影像学检查可为其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尤其是脑脓肿的鉴别,而在影像学检查中,头MR平扫+头MR增强往往比头CT敏感程度高。
本例患者入院前明确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因起病时病情较重,曾在外院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缓解。患儿入院后出现头痛、呕吐、肌力减低、脑膜刺激征等表现,结合头部MR及头部MR增强,考虑脑脓肿(薄壁)。本病例入院前曾多次环磷酰胺化疗及激素冲击治疗,且冲击间期口服激素,遂考虑患儿入院时已存在脑脓肿病灶,而感染的症状可能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作用而被掩盖。本患儿颅内感染明确后,腰穿检查明确病原学对抗感染药物的应用起到指导作用,但由于患儿颅中线偏移过大,腰穿禁忌,有生命危险,遂给予经验应用抗生素美平与利奈唑胺,并静输白蛋白,甘油果糖降颅压,平稳后神经外科手术引流治疗。结合本例患儿,总结如下:(1)经查阅文献,SLE合并CNS感染以结核杆菌最常见,隐球菌次之,其次是李斯特菌[6,9],本患儿脑脓肿为薄壁脓肿,结合穿刺液分泌物培养结果,考虑真菌性脑脓肿。明确病原体对用药的指导意义十分重要,建议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做腰穿,脑脊液的相关检测,明确病原学。(2)患有SLE基础疾病的患儿,一旦原发病出现病情加重,且不易用原发病解释时,需特别注意合并感染。(3)SLE患儿由于药物应用及自身免疫紊乱,一旦合并神经系统感染常起病较为隐匿,定期复查头部影像学检查,对病灶的发现,特别是脑脓肿的发现,极为重要。
综上,SLE患儿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特别是有合并过其他系统感染的患儿,需警惕合并有CNS感染,但需与NPSLE相鉴别,尽早行头部影像学检查以及时发现脑脓肿或颅内感染的存在,必要时脑脊液或穿刺脓肿液病原学检查进一步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并积极降颅压、防止离子紊乱,可大大提高患儿的预后,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