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红
(郑州商学院会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1200)
“十四五”规划不但指出加速建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利共赢的发展大格局,还提出要重视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方针,加快发展文化消费模式、文化业态、新型文化企业。由此可见,“十四五”规划从国家层面进行了战略部署。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结构,促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选择。在此背景下,文旅部发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键是做好优化产品供给、培育新型业态、文旅融合、构建产业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工作,应促使线上线下协调发展,优质文化数字产品供应及时,加快消费升级并积极融入新的发展格局,从产业层面提供发展的指引。河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理应顺应国际国内大循环的趋势,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格局,提供优质的数字文化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文化需求。
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内容,需要依据数字技术进行创造、传播和服务。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出技术更新快、生产数字化、消费个性化、传播网络化等优点,对于促进新消费、培育新供给的产业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展示了2035年愿景:以更加出色、争先奋力为中心,始终保持“两个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该纲要(草案)指出“实现八个更大”的进展目标,并且重申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意义。现今及往后一段时期,无疑是河南省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挑战和机遇并存。在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日趋加剧、国内全面步入数字时代双重背景下,河南省目前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市场空间广阔,但文化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结不紧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规模化的文化产业群体,文化产品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数字化进程有待推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探索河南省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路径,优化产业结构,丰富文化新型文化业态,推动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将有助于河南省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实现“文化强省”的远景目标。
《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7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跃居中部第一,增长速率约为10.6%,增加值为1341亿元,整体位于全国第八;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3424个,增长6.7%,居中部第一、国内第六;持续13年完成增长速率高于GDP的增速。2020年河南省需持续推进旅游和文化工作全链条、全方面、各领域协调发展,不断地提高旅游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在拓展产业链条、构建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增强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高端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高质量文化产品等方面多下功夫,以高质量的文化建设来打造现代化河南。
在“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目前已培育了15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康养旅游示范基地、10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63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文化产业特色乡村;洛阳市获得旅游消费和国家级文化示范城市,开封市、郑州市获得旅游消费和国家级文化消费城市;命名25家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0家文旅消费示范区。直到2020年,郑州文创园已完成建造运营郑州绿博园、华谊·建业兄弟电影小镇、方特旅游度假区等十多个项目;总共引入海昌海洋公园、 “戏剧幻城·仅有河南”等116个项目,实现固定资产投入760亿元,完成了根本性质的转变。近几年,河南省文化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依旧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文化产业整体规模较小、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精品力作匮乏、领军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均制约着河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整体而言,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太匹配,并且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需求仍有不小差距,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秀文化产品的需要。
数字文化产业创意的源泉便是文化资源。河南既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又是历史文化名省,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拥有巨大的文化生产潜力。河南的“河洛文化”、“仰韶文化”远近闻名,河南拥有四个“八大古都”城市,地上文物与地下文物资源丰富,这些为河南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积蓄了资本。中原经济区最显著、最重要的优点之一就是文化。河南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需加大力度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但是,河南需进步,中原需强大,必定要发挥河南的文化优势,展现河南的文化魅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音频视频、动漫设计、网络游戏开发与设计等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文化素材。由此可见,河南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天然的文化优势和独特的文化资源条件。
河南省利用其区位优势,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近年来,河南省出台了强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措施,并结合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共同打造“文化+数字”的产业格局。《2019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工作要点》以郑开双创走廊为依托,加快构建以郑东新区智慧岛为引领,云湖智慧城、白沙大数据产业园、科学谷为支撑的数字经济发展核心区,辐射联动郑州高新区、金水科教园区、开封中关村数字产业园发展,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和数字化新业态集聚区。数字音频、移动通信服务与数字出版、动漫产业、视频服务等项目在河南的发展成绩较为瞩目。目前已新认定一批发展好、发展快的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区,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区的建设,推进许昌“鹤壁5G产业园”、泛在5G小镇、洛阳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激励地市依靠产业聚集区、濮阳大数据智慧生态园、重点企业和服务业“两区”计划打造更多优质的数据产业园区。并且开封举行数字文化大会,主要目的是讨论产业数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扶植优良数字文化产业,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进程。河南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消费市场,拥有着信息基础设施优势,并且助推传统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奠定基础。
近几年,河南省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丰富的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总体实力均有了明显的提升;大力培养文化市场主体,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发展迈向新的历史阶段。目前,河南省委、省政府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升至新的战略高度,专门成立“文旅发展基金库”。而且致力于把河南省建造成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未来几年,文旅产业对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会愈加明显,并且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为河南省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提供给良好的机会。截止目前,文化产业已经签约了较多的项目,为河南人民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河南省要通过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通过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高吸引力,通过市场运作增强影响力,从而增强文化产业的亮度、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河南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河南省将文化产业良性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经过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改革有关政策,全省呈现出文化产业态势良好、文化业态丰富的新局面。然而,当前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较低,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较小、质量较为低下。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强市富民的目标。目前文化企业大多为中小型的企业,面临着规模小、综合竞争力低、服务业相对滞后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河南的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经营方式单一,尚未形成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大型数字文化企业集团,也并未依托文化产业主业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并且缺少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文化单位和文化产品,具有领军地位的知名文化企业较少。
目前,河南省文化产业逐渐呈现出国际化、融合式、数字化、跨越式、集聚化发展的新走向和大趋势,然而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品牌效应不够明显,文化精品不多,文化资源价值的发掘程度较低。河南省在文化资源链条式开发和延伸化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缺少将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产品和市场开拓的先进发展理念,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无法在市场中得到优化的配置。河南省数字文化产业中的动漫游戏、数字影音等产业与其他先进水平的省份相比差距较为突出,数字文化产品良莠不齐,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整体供给质量欠佳,无法发挥出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VR、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并推动着文化产业向智能化阶段迈进。如今,云演唱会、云课堂、云蹦迪等这些新形式的出现,使得人们更加倾向和热衷于互动式、沉浸式的体验。与科技“牵手”,必定能对传播与内容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依据大量的消费数据,平台能够自动更新并推送大众喜欢的文化内容,节约了一定的搜索成本。数字技术和文化内容紧紧联合的新式文化业态成为数字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但因为数字技术的飞快发展,文化内容创新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漫长的积累过程,致使两种创新的步伐不协调,产业融合的进程较为缓慢。因此,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新的协调成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现今,大多数字文化产业项目成为流量经济的象征或注意力经济的代表,对于新时期的数字转型趋势,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主要是探索适合的、健康的文化产业成长模式。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河南省文化底蕴丰厚,拥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然而,优质的文化资源需要优秀的人才加以推动与“传承”,方能激发其活力与生命力。河南省当前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短缺、专业化程度低, 文化产业高学历的从业人才占比相对较小,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且深知人们社会文化需要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且这些人才的培培育往往要通过慢慢的积累和时间沉淀。但是,目前的文化产业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比如文化创意人才通常不具备数字开发能力,而数字技术人才不具备文化资源拓展的敏锐度。
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各级政府必须以大局为思考,重视文化产业的关键作用及发展意义,建立文化自信及文化自觉。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维度。首先,把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计划,优化相关的考核体制,把数字化发展状况当作测量干部领导成绩、衡量地方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以此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组织力量,由河南省委宣传部领头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小组,指导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加深地方性文化体制结构变革,加快形成和打造统一性的文化产业管理经营体制和机制。最后,加大文化经费投入力度,在文化产业资金中拨出专项费用用于扶持数字文化产业,依托河南省金融机构为数字文化产业开展广泛的金融服务,降低中小微数字文化企业融资的准入门槛和资金成本。
以园区为依托的产业聚集地已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特征。权威机构发布信息显示,北京、上海、江苏(苏州)、浙江(杭州)成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较好的地区。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集聚平台,在招商引资、产业孵化、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引领和辐射带头作用。河南省应鼓励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省政府批准的文化产业园区应该比照享受同级产业集聚区的优惠政策。支持省内大型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数字文化龙头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实现特色化、精准化发展。鼓励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通过项目上升下延,打造文化产业生态链,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对于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应秉持支持的态度,打造拥有河南特点的文化IP,营造出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竞争环境,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盗版和侵权行为坚决打击。以火爆全国的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为例,它采用“5G+AR”等先进技术,将浓厚的文化资源与先进的科技加以融合,让诸多的历史人物的影像实现“同台”,唤醒了全国观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感,以生动有趣的形式精准把握了年轻群体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成功打造了河南特色的文化IP形象,“文化+数字”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将内容叠加,将河南文化资源以深刻内涵表达,来打造智慧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入数字技术、文化创意知识点,培养孩子的文化产业数字创意的兴趣。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应该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开设数字经济、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学科专业,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供需平衡。其次,依托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文化企业,建立文化产业智库,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重视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把文化产业策划、创意、研发、管理等领域高端人才引进纳入“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最后,支持文化企业设立培训机构,培养一批文化产业技能型人才。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和保障体系,鼓励大学生留豫创新创业,聚集基础性文化产业人才。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提升河南省数字文化产业的开放度,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