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志
(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人民政府,山东 邹城 273514)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推动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人们需要采用农业经济建设、调控等方法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而农业经济管理作为经济建设、调控方法的重要执行手段,可以考虑以管理工作为抓手,通过对该项工作加以优化,增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效果,因此,应对农业经济管理优化展开思考,以明确优化思路,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的进步。
就目前来看,农业是我国产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农业经济运行状态不仅会直接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与趋势,而且也与民生现状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一直以来,农业经济建设均是我国建设发展工作的重点。基于此,在以现代化发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业经济建设依然是重要的战略内容。人们通过做好农业经济建设,能够为乡村地区的现代化振兴发展提供扎实的资源基础,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而在此过程中,配套管理工作作为农业经济建设、调控策略实施的主要手段,其执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农业经济建设、调控、发展状态,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人们通过积极探索、制定、实施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能够增强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建设、调控效用,确保农业经济的建设发展得以顺利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预期。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经济管理优化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完善筹资管理体制。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配套筹资体系的支持,因此,应当在管理工作体制中建立完善的筹资管理体制,以通过管理工作,为经济活动拓展更多筹资渠道,夯实农业经济活动开展的资金基础。在筹资管理体制建设中,考虑到农村财政政策与城市财政政策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差异,制约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活跃度,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应先从财政政策管理入手,设置配套管理体系,负责调查区域农业经济的筹资需求,然后合理调整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丰富农业经济融资的政府渠道,为农业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现金流,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此外,为了克服财政支持单一性、有限性,还要在金融层面上建立筹资管理体制,负责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推出针对于农业经济建设的金融产品,改善农业经济建设融资难的问题,激发农业经济周转的活力,实现对管理工作的优化。
(2)完善科技输血体制。从本质上来说,农业科技是创造农业经济的基础,因此,在管理体制中设置科技输血体制,负责整合、优化、引入农业科技,从源头保证乡村区域的农业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管理工作效果。在此过程中,要在管理体制中设置一个专门的机制,负责与高校建立联系、合作,将高校研发或持有的优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入到区域的农业生产中,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借助高校的教育资源,为乡村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过硬的人才,改善乡村农业生产落后的现状,实现科技人才输血,为农业经济的优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此外,在科技输血体制的建设中,还可以考虑与高校合作建立一个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使乡村与高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农业科技的更新发展,改善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带动农业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落实。
(1)软件设施优化。一般来说,各项管理决策的提出均需要以丰富的资料信息作为依据,才能保证管理决策本身的合理性,由此可见,信息是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基于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遵照既有的配套制度,还要参考当前的农业经济现状,而传统管理模式下,信息孤岛等问题,通常使管理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收集农业经济现状信息,以保证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为此,应当以信息化软件、硬件建设作为管理优化切入点,通过配置相应的软件、硬件设施,来建设信息共享体系,减少信息收集环节的投入,提高管理效率。其中,在信息化软件设施的建设中,需先在各个农业负责部门现有的办公系统内设置接口,然后将系统的数据库统一连接到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上,使各部门所持有的关于农业经济的信息,均可被集中呈现在信息共享平台上,消除信息孤岛问题。但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系统之间的连接会形成边界区域,使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内形成薄弱点,因此,还要在边界位置设置好防火墙,以保证信息软件运行的安全性。此外,还可以引入大数据分析软件,以基于原始的数据信息,获取更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深入优化管理决策的准确性。
(2)硬件设施优化。在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中,硬件设施主要起到了支持软件运行的作用,工作者通过改善硬件设施体系,能够提高信息化管理软件运行的稳定性,优化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硬件建设中,需将现有的老旧设备予以维修或淘汰,并根据管理部门的财政情况,适当引入性能优越、技术先进的新设备,提升整体硬件设施系统的运行性能,同时,还要加强硬件运维管理力度,以保持硬件的良好运行状态,控制硬件的故障风险,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设施条件,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持续优化。
(1)培训。管理团队业务能力水平是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效率、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加强管理团队建设,改善管理团队整体业务能力状态,能够有效优化管理工作开展效果,为农业经济的有序运作奠定基础。一般来说,团队建设方案的主要实施策略有两种,即培训与招聘。其中,在培训中,需将当前国内外先进的经济管理技术知识,编制成培训课程,然后基于该课程,按照合理的培训计划,开展管理技术知识培训,使管理者能够掌握更多的工作技巧,并时刻保持自身在工作技能水平上的先进性,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但在此过程中,为了迎合当代人的移动化、网络化的信息接收习惯,提高培训效率和便捷性,可以考虑用线上培训法,并运用内训软件的App登录学习功能,帮助管理者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加快推动管理团队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优化管理效果。
(2)招聘。在招聘方面,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对招聘考核的重视,并将农业经济知识考核、农业经济管理技能考核、农业经济管理经验等业务能力形成要素,纳入到考核范围内,以确保所录用的人才能够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岗位的用人要求。在此过程中,考虑到当前优质人才紧缺的问题,应当在加大招聘考核力度的同时,适当改善岗位薪酬待遇,增强岗位的优质人才吸引力,实现从源头改善管理团队的整体业务能力水平。此外,还要积极开拓线上社招渠道,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工作,深入优化招聘工作落实效果,促进管理团队整体业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树立产业结构优化理念。就目前来看,大部分乡村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如农业产品的大幅度降价等情况,很容易造成区域农业经济严重下滑的问题,影响农业经济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在管理工作中,应当秉承多元化的思路,树立产业结构优化理念,通过配套的管理措施,改善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弊病,增强农业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区域的资源持有条件,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塑造多样化的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并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产业,拉长农业产业价值链,丰富农业经济生产主体,丰富产业结构,进而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2)树立科技创新理念。科技是创造农业经济的第一生产力,通过树立科技创新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能够有效发展农业经济的造血能力,持续驱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管理中,科技创新理念的树立源于市场、政府对农业科研的重视,因此,需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工作,激发企业、个人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出有效、多样化的资金支持政策,以推进科研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弱化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难度,扩大农业科研的市场需求,由此引导市场对科研的关注,吸引更多的投资人,为农业科研活动提供更优质的开展条件,优化经济管理水平。
(1)培育农业品牌。品牌是一个产品市场价值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聚焦特色产业,培育该农业产业的产品品牌,使该产品能够在市场销售中呈现出更高的效益价值,实现乡村农业经济的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助力。在此过程中,应当从农产品的生产实际出发,通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构建出一个符合行业、国家、国际、地方标准的农产品生产体系,以塑造出优质的农业品牌。基于此,在管理中,应当加强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监督、管控,并有效运用先进的水土检测、快速检测技术,对农产品的品质加以评估和监管,保证所有投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均具备较高的质量品质,以树立品牌的良好口碑,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并确保品牌产品供应力,扩大市场份额,加强特色农业品牌的培育。
(2)规范特色农产品市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农产品市场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平台,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在农业经济建设上的作用,应当采取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对特色农产品市场进行监管规范,创建一个健康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管理工作水平。在此过程中,需完善、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利用该制度进行农产品筛选,同时,健全农产品的品质认证等级以及认证标准,为优质的特色农产品提供更好的销售条件,树立以品质求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保持特色农产品市场的良性运行状态。此外,在市场准入制度中,应当要求注明农产品的产地、保质日期、质量等级等信息,以更好地对农产品进行追溯,为农产品品质监管工作提供便利[1]。
(1)培育龙头企业。虽然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在各个乡村区域内实现了持续推进,但仍然有部分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习惯于自给自足的生活,导致其追求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意识不足,制约了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为此,在管理中,需培育一些龙头企业,使人们更好地意识到农业生产力现代化革新的益处,提高其学习、运用先进农业知识、技术的积极性,逐步加强区域的农业经济竞争力,优化管理工作效果。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存在产业联系、经营状况良好的小型企业,并引导这些企业通过并购、控股等手段,形成一个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然后再对该企业进行集中的扶持,使其成为标杆企业,发挥其示范作用,引导当地群众积极投身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中,增强区域农业经济的竞争力,提升管理工作水平[2]。
(2)推行规模经营。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农产品经营企业、作坊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当前现有的农业服务机构数量难以满足这些企业、作坊的发展需求,拖慢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为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当鼓励、推行规模经营,使农业经营更加集约化,以便于农业服务机构提供统一、集中的服务,消除分散经营条件下,农业服务需求过大的问题,优化管理工作效果。在此过程中,可以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并通过整合分散的农业经营企业、作坊,构建出一个全生产过程的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经营,然后再集中性地进行农业服务供应,同时,还要可以引导各个生产个体,将土地、资金等要素参与入股,使生产个体的经济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还能够提高其生产积极性,有助于农业服务利用率的提高,提高规模经营的推行效果[3]。
(1)构建持续优化的管理模式。做好管理模式建设是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将管理模式的选用、推行等建设手段,作为管理优化实施策略,以推动管理水平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建议系统,引导所有经济管理参与者投入到管理工作的创新中,使管理工作得到不断的改善,最终形成一个持续优化的管理模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推进。其中,在建议系统的建设中,需先设计一个建议卡片,用于收集管理者对现行工作的建议,然后定期下发、回收该建议卡片。待卡片回收后,还要委派专人将卡片上的建议进行整理,再围绕这些建议组织会议,探讨各项建议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然后选取可行、合理的建议予以推行。最后,总结建议的推行效果,若效果良好则继续沿用,由此实现管理工作的发展,推动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4]。
(2)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强调高效、标准化的执行工作,提倡细化工作流程,并为各个流程设置标准,消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使各项工作的执行更加规范、高效。基于此,在经济管理中,可以针对各个类型的管理业务,构建相应的执行标准,标准化管理业务执行流程,构建出科学的管理模式,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应当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标进行细化,提取其中关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部分,作为管理工作目标,再围绕该工作目标,制定工作内容、工作程序,然后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原则、要求,为各项管理工作程序设置相应的执行标准,形成标准化的管理业务操作流程,同时,将例外事项、重大事项的管理操作设置为保留处置业务,统一通过会议等方式进行决策处理,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严谨性,增强管理工作质量[5]。
综上所述,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落实效果,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在农业经济建设中,采取有效的管理优化策略,可以促进管理技术的持续改善、增强管理工作开展条件、提高管理者的专业能力、保持管理思想的先进性、找准优化切入点、培养区域经济竞争力、树立经济发展引领、优化管理工作开展模式,从而为农业经济的稳健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