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艳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6)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对国际国内形势准确研判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商贸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和桥梁,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城乡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引擎。构建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未来我国要在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好利用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推动实现国内经济循环,拉动经济增长。农村作为我国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农村流通体系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消费的重要保障。然而,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农村流通业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乡消费潜力释放和国内大循环格局形成的重要障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聚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充分释放城乡消费潜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体系至关重要。
城乡物流是承接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重要纽带,虽然,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乡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但城乡物流资源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无论在道路交通、通讯网络、各类批发市场、商圈,还是物流技术装备等方面,城市都拥有农村无法比拟的优势。落后的农村物流体系不能有效满足农产品流通需求。因此,要立足国内大循环,统筹推进城乡物流产业效率的提升,形成全新城乡物流格局。
在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城乡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重点要优化农村物流通道和网络,提高交通在农村地区的通达深度,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投递等物流设施建设,形成有效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现代物流运输体系;加快农村互联网普及以及物流技术发展步伐,加大在农产品批发中心、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以及冷链运输等方面的技术装备投入,扩大农产品冷藏设施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全覆盖;整合城乡仓储孤岛,建成具有规模效应的整体物流仓储体系,创新全域库存管理模式,做到城乡运输资源与城乡仓储、库存设施精准匹配;推动城乡共同配送的发展,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以农产品配送为切入点,重点推动一批共同配送物流项目及企业的发展,提升第三方物流配送水平及服务的辐射能力;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规模化覆盖城市,并加快向农村延伸的步伐,将农村实体物流与虚拟物流相融合,提高城乡物流的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
在建设城乡实体物流网络体系的基础上,在运输、保管、配送、装卸、信息处理等方面加强城乡之间流通协作,实现协同发展,有效解决好商品货物在城乡之间的倒流运输、相向运输、迁徊运输、重复运输及货车空驶等不合理现象;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深度融入仓储和配送,提前计算配送路径、科学规划网点设置,加强城乡物流各环节的整体联动性;加强邮政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创新乡村快递流通运营模式,推广全程“一站式”“一单制”服务,倡导电商平台和物流开展邮快合作、快快合作、驻村设点等,让快递真正到达村民家门口,提高产品在城乡之间的流通效率。
统筹考虑城乡流通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合作,形成省级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各行各业并举,重点企业支撑、线上线下协同的消费促进新格局,实现城乡各产业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引导城乡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矫正物流资源要素失衡错配,推进城乡之间物流产业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共建,防止重复建设及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形成城乡之间物流产业相互依托、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局面,最大程度实现合作共赢;发挥监管引导协调城乡消费市场的效能,关注城乡物流产业管理中监管与安全,政府与市场,创新与效率的动态平衡,持续推进城乡物流产业的高效协同。
受落后的农村经济基础和城乡二元化结构的约束,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现象长期存在,弱化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无法形成有序竞争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阻碍了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解决城乡市场分割的现状,关键在于打造跨城乡、带动力强的综合型市场群,形成以城市综合型大市场为龙头、以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骨干、以县乡便民市场和农村网点为基础、覆盖城乡流通网络的大协同市场服务体系。
以大中城市、小城镇和乡村之间的联系为依据,不断提高各层级市场的关联度和资源共享,不断形成流通网点形式完备、业态新颖齐全、空间布局合理、具有集聚效应的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重点小城镇的消费引领作用,利用其交通便利、人口聚集、商品聚集的优势,集中培育和建设多功能交织、特色明显、辐射面广、市场前景好的商品交易市场,以重点小城镇的高效消费、便捷服务引领农村流通产业发展;加强重点小城镇面向农村市场的扩散、辐射及带动作用,依托重点小城镇的物流优势,借助前后向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强与周边县乡村商业网点的衔接,实现城乡资源的高流动性;依托重点小城镇市场集散功能,结合不同小城镇的区位优势和功能特点,将工业零部件生产项目或农业终端产品加工项目布局在有条件的小城镇,提高城乡内外分工的效益性。不断优化市场布局,确保既能有效推动高品质农产品进城,又能接住高质量工业品下乡。
以统筹城乡商品市场发展为突破口,加大服务和经营模式创新,更好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贯通,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搭建覆盖市、县、镇、村四级的农村电商立体服务网络,形成线下产业发展和线上电商交易并重、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并行的新型农产品交易体系;引导品牌零售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进驻农村社区设立营业网点,丰富生活缴费、便捷支付等生活服务功能,从根本上重构农村流通产业空间终端,实现城乡流通产业经营模式的衔接,让更多鲜活农产品顺利走进城市市场的同时,也让更多优质工业品顺利下乡;支持便利店、农贸市场等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强商贸流通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推动社交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将智慧零售、绿色零售与实体商业相结合,共同构建城乡一体的消费场景;大力培育农业服务公司、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高品质的专业的农村流通主体,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购销组织、农村连锁超市的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个性化定制生产能力。
把握消费升级趋势,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针对不同群体消费者精准设计服务项目,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不断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供需协调匹配。从“农产品进城”来看,要加大农产品上行范围和种类,大力推进便民生鲜农产品供应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便民生鲜农产品市场;有条件的城市可以放开对城市早市、夜市的限制,允许农民市民设立自产蔬菜水果等产品临时性销售网点等;鼓励支持涉农龙头企业、“老字号”企业进行提质改造,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从“工业品下乡”来看,要鼓励厂商向农村倾斜发展。顺应不同农村居民群体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优化提升供给结构,充分考虑休闲、娱乐和社交等服务功能,合理配置多样化商业供给;推动新型消费向农村拓展,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扩大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并将娱乐、购物、旅游等相结合,全面融入农村居民生活。
尽管近年来通过“电商下乡”等方式优化农村流通体系,但由于农村地区流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流通网点布局不完善,加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非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导致农产品市场与现代化物流依然无法实现有效对接,难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供应链,更谈不上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发挥产业链、供应链的纽带作用,将城乡间的产供销活动连通起来,建立起畅通城乡供需循环的现代供应链。
要建立起集生产、加工、科研、流通等于一体的新型经营体制,使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向两端延伸,与城市工业体系对接,使人力、技术、信息以及资本等要素能够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紧扣城乡居民消费服务,重点打造一批以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为主的交易平台,带动通讯、物流、仓储、商贸等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将农产品生产企业和销售终端无缝对接;加快农村电商产业集约化发展,打造一批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吸引境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进驻运营,将农业产业及产品资源集中入驻园区公共平台,打造区域农业“经济名片”,通过集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
农村处于供应链的弱端,要采用供应链空间联结模式,把农户、批发商和零售商同广大城乡消费者联结起来,将城乡消费需求贯穿于农产品采购、生产、销售等全过程,并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协同,通过物流中心、电子商务系统的动态策略联盟,建立起高效协同的智慧农产品供应链,形成农产品产供销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加快建设城乡应急物流体系,重点构建农产品市场应急保障供应储备体系,提高农副产品应急供需匹配度以及市场快速调配和周转能力,确保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以大中型流通企业为主导,将物流配送中心向上下游延伸发展,联结供应链上下游环节,整合上游资源要素的同时,对供应链各个环节加以优化。
解决城市和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相互孤立问题,推进供应链信息流的高效对接是重要途径。要依托农产品龙头企业打造供应链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平台,如依托农产品物流园建立蔬菜信息发布平台,依托粮食物流园建立主要粮食产品信息发布平台,通过网络或者媒体让农产品信息进村入户,为城乡流通企业和个人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和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改变原有的物流网络只能在一个地区进行监控的模式,实现对城乡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全面监管、全程控制。
制度障碍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城乡流通市场的行政分割与垄断、人为设置的生产要素流动障碍、城乡市场准入标准不完善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类资源和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与优化配置。加之无论在流通管理机构设置还是管理制度设计上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城市流通业的规范有序与农村流通市场监管随意性大形成较大反差。要紧跟“双循环”新格局构建步伐,破除国内大循环畅通中制度安排的“堵点”“卡点”,为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要形成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良性互动,就要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一体化要实现城市和农村流通资源的融合发展,这就要求农村流通资源净收益不低于其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因此,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建设方面,要把农民利益的提升作为出发点。在考虑城市和农村居民差异化的前提下,找到在约束条件下城乡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的效率最优化,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标准。要促进城市和农村市场规则和政策的协调统一,打破行政区划对城乡市场流通的行政分割和行政垄断,有效破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全面清理和取消人为设置壁垒、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允许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允许农民以与城市居民平等的身份进入要素市场。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体系,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层次分明、衔接有效的标准体系,优化城乡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的市场环境。要加强企业标准建设,推进重点流通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开展商贸流通标准化企业创建工作,发挥流通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开展流通领域标准化工作培训,提高流通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对标国际先进规则,以最佳实践为基础,加强行业标准建设,提高流通领域标准体系的制修订的质量和水平,充分考虑使用和实施的条件要求,增强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推进城乡之间流通行业标准的紧密衔接。
要适应城乡商贸流通业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推进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商品质量溯源追踪机制。加快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坚决把好流通质量关口。重点推动肉菜追溯体系建设,把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纳入到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的数据对接范围,根据国家重要产品追溯平台接口规范升级要求,同步进行升级改造。要大力鼓励诚信经营,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和通关代理服务体系。为农产品进出口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贸易便利、仓储物流、结汇退税等综合服务,严格落实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对失信企业大力惩戒,对诚实守信企业给予联合激励,帮助诚信流通企业降低市场经营成本和风险,让市场主体敢投资敢交易敢流通,让商品服务流通渠道畅通无阻,流通安全性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