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研究报告(2016—2020年)

2021-01-03 08:29沈琰琰洪晓翠
关键词:研究热点十三五

沈琰琰 洪晓翠

摘    要:对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英语教与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外语教与学》2016—2020年转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近年来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程开发及教材、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评价及高考等方面,它们具有各自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十三五”;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研究热点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遵循分类评估、同类比较的原则,从各类公开报刊中精选优秀论文汇编而成,其论文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科研究的概况。以下以《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英语教与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外语教与学》(以下简称“《小学英语教与学》”“《中学外语教与学》”)在2016—2020年转载的论文为例,分析“十三五”期间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研究的进展情况。

一、统计分析

(一)原发报刊分布

2016—2020年,《小学英语教与学》《中学外语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608篇,涉及115种报刊。在综合性期刊中,《江苏教育》《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与管理》《教育研究与评论》《教学月刊(小学版)》转载量排在前五位。在专业性期刊中,《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英语学习》《基础外语教育》《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小学教学设计(英语)》转载量排在前五位。

(二)机构分布

对文章第一作者的机构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来自中小学的文章最多,占52.67%;其次是来自高校的文章,占28.92%;来自教科研部门的文章占14.99%;来自出版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其他单位的文章占3.36%;还有0.06%的文章作者单位不详。

在中小学中,南京江宁实验小学(9篇)、清华大学附属中学(8篇)、杭州外国语学校(8篇)、浙江平湖中学(7篇)、宁波效实中学(7篇)、襄阳市第一中学(5篇)、温州绣山中学(5篇)、台州第一中学(5篇)、苏州大学实验学校(5篇)、宁波外国语学校(5篇)、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5篇)、海安实验小学(5篇)、常州武进区星韵学校(5篇)、常州局前街小学(5篇)位居前列。在这14所中小学中,江苏省和浙江省各有6所,北京市和湖北省各有1所,可见江苏省和浙江省中小学在英语学科教科研上有明显优势。

在高校中,北京师范大学(40篇)、浙江师范大学(28篇)、首都师范大学(26篇)、北京教育学院(22篇)、南京师范大学(19篇)、华东师范大学(14篇)、湖南第一师范学院(14篇)、浙江外国语学院(12篇)、兴义民族师范学院(10篇)、东北师范大学(10篇)位居前列。

在教科研部门中,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14篇)、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8篇)、江苏省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8篇)、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6篇)、上海市教委教研室(5篇)、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5篇)、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5篇)位居前列。

(三)地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看,2016—2020年《小学英语教与学》《中学外语教与学》所转载英语教育教学论文的第一作者除1篇不详、2篇来自英国外,其余的分布于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江苏省高居榜首,论文数量有482篇,占总数的29.98%;浙江省、北京市分列二、三位。东部地区的教科研优势明显(数据详见表1)。

(四)基金项目分布

在5年转载的论文中,基金项目论文共有445篇,占总数的22.67%。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论文28篇,占1.74%;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270篇,占16.79%;其他类基金项目论文147篇,占9.14%。总体来看,高级别的基金项目论文较少。

从年份来看,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2020年,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增长幅度比较大(见表2)。

(五)研究领域分布

从研究领域看,教学领域的文章最多,有958篇,占总数的59.58%。其他依次为评价领域(157篇,占9.76%)、学科教育领域(149篇,占9.27%)、课程领域(148篇,占9.20%)、教师领域(127篇,占7.90%)。学生领域的文章偏少,只有69篇,占总数的4.29%。

二、研究热点及其演进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及其落地路径研究

自《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颁布以来,如何执行课程标准要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英语教育教学领域的首要议题。除了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基本内涵的讨论(如程曉堂、赵思奇,《中学外语教与学》2016年第7期;高洪德等,《中学外语教与学》2017年第1期)(后文凡引自《中学外语教与学》的文章,以“年份—中—期”的形式标注,凡引自《小学英语教与学》的文章,以“年份—小—期”的形式标注)外,深度学习、思维品质提升、主题意义探究和文化意识培育等教学理念与学科素养一脉相承,也是英语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关切。

1.深度学习

王蔷等学者指出,深度学习的理念能为解决英语教学碎片化、浅表化和标签化问题提供新视角,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深化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方向指引[1]。英语教学中的深度学习研究主要思考如何基于这一理念,开展小学绘本、故事和拓展类阅读教学,开发中学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策略,如创设复合式情境(苗壮、李凤琴,2020—中—3期)、打造智慧课堂(长玮,2020—中—3期)和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刘科,2020—中—3期)。但就设计的完整性而言,已有研究对深度学习视域下英语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开展及教学评价等的基础性思考还不够,学理性分析欠缺。此外,依托信息技术的英语深度学习资源建设与学习模式开发还缺乏关注。

2.思维品质

深度学习的内核是高阶思维,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亦是思维品质。故指向思维品质培育的教学研究一直是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2016—2020年期间,有40余篇转载文献讨论了思维品质的基本内涵及提升策略。起初,研究多以理论思辨的方式来论证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可行性。201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立足实践,以课例研究的形式探索了在英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法教学等课型中培育思维品质的方式方法。近年来,中小学皆有学者尝试运用项目学习(吴婧,2019—中—5期)、问题链设计(巫瑶环,2019—中—7期)、思维导图(祁小丽,2017—小—3期)、板书设计(沈一琼,2016—小—3期)、语境创设(刘科,2020—中—3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另有50余项研究聚焦依托语篇的思维品质提升路径与表现水平。研究者巧用文本解读(康美华,2020—中—7期)、比较阅读(张莹,2017—中—10期)、主题式复习(王馨悦,2017—小—1期)、绘本阅读(鲁子问,2017—小—6期)和故事阅读(陈红娟,2020—小—10期),设计思维品质培育的策略与方法。就思维本体而言,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研究主要聚焦批判性思维培养,对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培育的关注不足。在思维能力层级方面,高阶思维能力的培育是2017年以来中学英语教学研究讨论的焦点,小学英语教学对此关注较少,后者更聚焦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

3.主题意义探究及英语学习活动观

主題意义探究的推进研究是“十三五”期间英语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一维。主题意义探究是指深度理解特定主题语篇所呈现的核心思想或深层含义。2018—2019年,已有学者初步尝试在中学阶段落实主题意义探究的理念。相关研究廓清了主题意义探究的内涵,探讨了语篇主题与主题意义的关系,呈现了基于这一理念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实施策略。2020年,有关主题意义探究的研究数量呈爆发性增长,研究内容延展至情境创设的路径,信息技术助力主题意义探究以及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语法教学、绘本教学和单元整体教学等方面。虽然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标准尚未公布,但是2020年以来,小学阶段已经兴起了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和深度阅读教学研究的热潮。

为更好地设计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有针对性的和内在关联的教学活动,《高中课标》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学习活动设计理念。其随之成为主题意义探究视野下的研究分热点。这一理念呼吁在主题意义引领下开展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以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落实素养。自2017年起,中小学围绕这一教学理念开展了初步教学研究。研究主要聚焦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讨论、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听说或读写教学活动设计、选修课程开发、整本书研读、课堂观察量表建构等方面。从总体上看,围绕主题意义探究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研究还亟待深化。

4.文化意识

2017—2019年期间,文化意识相关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约有39篇转载文章讨论了这一主题。其中,有关文化意识的整体性研究居多,约有18篇文章系统讨论了英语课程中文化意识的具体内涵、价值意蕴及开展路径。小学阶段的文化意识培养主要依托课程开发(岳志坚,2020—小—12期)、教材处理(秦继兰,2016—小—10期)、情境创设(王蕾,2020—小—9期)和游戏教学(吴霞芳,2020—小—3期)。相较之下,中学阶段文化意识培养方式的研究则更为丰富。研究者主要以戏剧教学(陈天远,2018—中—5期)、文本解读(顾琴,2018—中—5期)、文学阅读(张敏、乔蕊,2018—中—10期)、拓展阅读(刘道义,2019—中—1期)和主题写作(潘蕾琼等,2018—中—7期)为切入点,提出文化意识培养的多维路径。

自2018年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呈上升趋势,校本课程开发、单元主题融合、教材资源改编等研究的开展,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感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加强身份认同。而跨文化意识研究或跨文化素养研究则呈现先上升后回落的现象。研究者调整研究思路,除分析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要素外,还开展了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实践研究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唐振刚,2018—中—8期;张伊娜,2019—中—1期)。这一研究路向的改变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英语研究者的文化自信。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教材研究

新课程改革号召教师成为真正的课程建设者与开发者。中学英语教师尤其是高中英语教师较多关注校本课程开发。2016—2020年间,约有30余篇转载文章对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从课程开发的主题来看,文化意识提升类课程的校本开发是主要关注点。课程名称以“中国英语”(茅君,2016—小—4期)、“英语文学欣赏”(戴军熔,2016—中—2期)、“英语戏剧”(冒晓飞,2018—中—4期)、“区域文化”(岳志坚,2020—小—12期)、“名著阅读”(仇海云,2020—中—4期)居多,旨在拓展学生对中外文化的认知,提升跨文化理解和文化自信。2020年以来,指向阅读素养提升的英语课程开发研究开始逐渐增多。教师通过开发小学绘本阅读课程(张金秀、瞿丽,2020—小—6期)、YSL英语分级阅读课程(单莺,2020—小—8期)、“英语悦读”校本课程(陈星焱,2020—小—10期)、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张利琴,2020—中—12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可持续阅读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就课程开发的合理性而言,英语课程开发研究逐渐从教师的经验自为走向理论指引下的理性自觉。教师开发课程越来越注重课程理论的指导,关注开发的规范和品质。

教材研究一直是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按研究者的主体行为性质,教材研究可基本划分为教材使用研究、教材分析研究及教材开发研究三类。其中,中小学英语教师最常开展教材使用研究。特别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师擅长使用人教版PEP教材的Lets talk板块、Read and write板块、Project板块和Checkout time板块,译林版教材的Grammar time板块和Story time板块,牛津版教材的Culture time板块,开展教学设计研究。

此外,教材分析研究与教材开发研究也呈现高频状态。2016—2017年,教材分析相关研究主要是对不同版本(外研版与人教版)和层级(大学先修课程教材与普通高中教材)的中学英语教材展开对比,对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人文性特点、修辞格分布及各类词汇分布等展开分析。2018年恰逢我國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40年,这一年,关于人教版、外研版和译林版教材分析的文章数量皆有所增长。2019年以来,随着普通高中新教材的发布,以新教材修订依据、编排理念与编排思路、主要变化及相应特色为核心内容的教材研究开始增多。相较之下,小学英语教材的分析研究基本以特定年级英语教科书的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为主,当前仅有少量学者对教材中的节日文化、思维要素等核心内容进行了细致解读(如杨帆、周琳,2020—小—3期;栗晨、周琳,2020—小—5期)。

小学英语教师更倾向于开展教材开发研究。为激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自2016年起,英语绘本阅读教材开发的案例研究日渐增多。2018—2019年,已有一定数量的学者关注了小学英语绘本选择与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并倡导:回归绘本使用的初衷,勿将绘本取代课堂教学的教科书;遵循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等原则,选择、分层和改编绘本,使之与小学英语教材达成有效整合。2020年以来,英语绘本与小学英语教材整合运用的实践研究逐渐增多,绘本与主教材的有效整合已经成为小学英语教材研究的中心(如董润禹,2020—小—3期;戈向红,2020—小—7期;陆忆,2020—小—9期)。已有研究建议,绘本与主教材对接应注意语言量、课堂时间安排以及课内外互动等问题。

(三)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关键知识与技能、提升能力与品质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英语教育教学研究经久不衰的话题。

1.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

这类研究在我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中长期占据主体地位。2016—2020年间,共有130余篇转载文章对其作相关讨论。鉴于教师职前就基本掌握了任务型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等传统教学法,此类主题不再是当下教学方法研究讨论的热点。中小学英语教师转向借鉴国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引的教学方法或开发本土教学模式。其中,支架教学、自然拼读、戏剧教学、游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最为常见,约有78篇转载文献涉及这些教学方法的各个方面。

支架教学法应用研究是中小学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热点。“十三五”期间约有20篇转载文章关注其在中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起初,研究者多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支架教学法的内涵,提取了语言支架、图表支架、问题支架等常见支架模式,概括了支架教学法的常规步骤,并将其合理运用于英语写作与阅读教学之中。随着支架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常态化,2018年以来,一些学者开始从认知图式和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出发,在信息技术加持下,挖掘出更为多元的英语教学支架,如概念图(任艳,2018—小—1期;陆丽琼,2019—中—11期)、情节分析图(刘懿,2019—中—10期)等,并将其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

自然拼读法应用研究是近年来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一大关注点。该方法源于英美国家,对学生掌握英语语音和记忆词汇具有良好的助推作用,2016年以来,研究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约有11篇文章被全文转载。2016—2018年,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可行性、重要性及应用策略,其多关注如何利用该教学法,培养学生音素意识,进而有效习得词汇。2019年以来,有研究者开始从语篇—语义这一更为丰富的视角来探究自然拼读法的应用实践,其将音素、单词和语篇有机衔接起来,构建了完整的语音与词汇学习结构。此外,也有研究者尝试在数字环境下,将发音、拼写与阅读结合,构建了基于自然拼读的混合式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模型,为深化自然拼读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

戏剧教学融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是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热点。2016—2020年期间,共有23篇文章被全文转载。起初,研究主要探讨如何利用课本剧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随着戏剧教学实践模式的日渐成熟,2018—2019年,教育戏剧主题研究逐渐增多:小学阶段的研究多关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戏剧技巧与策略的运用及活动设计;高中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素养导向的戏剧文本阅读策略使用与戏剧课程建设,特别是戏剧单元教学、戏剧社团组织和戏剧拓展性课程开发。

游戏教学法的应用也是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热议话题。该教学法倡导以游戏的形式和过程呈现教育内容,是一种集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和虚拟现实性等特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2016—2020年期间,共有11篇文章对其展开讨论。相关研究论证了英语教学游戏的内涵、类型及其工具价值,猜谜游戏(傅小平、虞宏逸,2019—小—1期)、拼图游戏(陈燕华,2017—小—5期)、抢答游戏(张辞,2019—小—2期)和归类游戏(张辞,2019—小—2期)等,皆可以有效辅助语音和听说教学。研究也反思了游戏与语言学习脱节、指令语复杂及游戏评价困难等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2019年以来,利用移动终端等技术,开展游戏教学的研究数量开始上升。在信息技术加持下,游戏教学法将更大程度地打破时空界限,助力英语教学。

中小学英语教师既重视应用国内外经典阅读教学模式,也热衷于构建本土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更是“热中之热”。2016—2020年,中学英语教师除了将CLIL教学模式(楼海玲,2019—中—12期)、“阅读圈”教学模式(史惠中,2020—中—9期)、USE教学模式(蔡银环,2018—中—10期)、PDCA模式(周浩,2017—小—3期)、READ教学模式(金彦蓉、辛丽,2019—中—10期)等应用于常规阅读教学、文学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教学外,还尝试构建了高中英语读思言深读教学模式、SIV-VI阅读教学模式(杨丽霞、周大明,2020—中—8期)、初中英语阅读LIC教学模式(汤路平,2019—中—11期)、文学作品课外阅读教学指导模式(刘威,2017—中—3期),等等。小学英语教师也初步构建了一些本土教学模式,如“SPP”阅读入门教学模式(赵淑红,2016—小—9期)、基于核心素养的“KWL”阅读教学模式(邓晓颖,2019—小—2期)、分步体验式英文诗歌教学模式(刘召雪、国红延,2019—小—10期),等等。近年来,关于读写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也较为多见。例如,中学英语读写结合课Active教学模式(张强,2016—中—6期)、“SPDCAM”写作教学模式(郭晓露、陈荣泉,2019—中—3期)、文学名著简易读物读写联动的教学模式(郭晓露、陈荣泉,2019—小—3期)和小学英语“看读续写”教学模式(张庆瑞、陈香兰,2018—小—4期),等等。

2.阅读教学研究

以阅读教学为核心的研究共转载269篇,是课堂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不过,中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研究各有侧重。

中学英语教学研究者针对英语文学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课外阅读等多种阅读体裁及阅读教学形式,从语篇分析方法、阅读教学模式构建、支架策略使用、问题设计、文本解读、文化意识强化、思维品质提升等方面着手,展开了系统研究。

其中,如何开展文本深度解读是2012年至今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重点关注阅读文本解读策略和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2016年以来,高中英语教师侧重于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特别关注概要写作和读后续写中阅读文本的解读策略(如赖朝晖,2016—中—7期;郭宝仙、章兼中,2017—中—6期;孟庆涛,2019—中—11期;陈康,2020—中—4期)。

此外,随着研究者对深度学习和思维提升理念的认知深化,如何开展深度阅读、提升高阶思维的路径研究也日渐增多。约有40余篇转载论文集中讨论了阅读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和高阶思维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研究揭示了在阅读教学中培育思维品质的方法,如内容整合(王春晖,2020—中—2期)、标题猜想(周丽萍,2018—中—5期)、情境创设(王发强,2016—中—3期;朱国祥,2017—中—7期)、文本解读(兰春寿,2016—中—3期)、留白推理等。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主要围绕教材故事教学和绘本教学展开。其中,课堂绘本教学研究转载量为65篇。该类主题研究有明显的发展脉络:2016—2017年为绘本教学研究的首个上升期,研究主要讨论绘本的选择及相应的阅读方式(吴燕蔓、吴燕慧,2017—中—6期);2018年为绘本教学的反思期,研究主要反思绘本教学碎片化、形式化以及缺乏整体教学意识等问题(宫文胜,2018—小—8期;黄晓彬、负翔悦,2018—小—11期),倡导回归绘本阅读教学本真,开始探讨如何将绘本与英语教科书进行整合使用(张伊娜,2018—小—4期;陈则航、闫赤兵,2018—小—7期;周琳等,2018—小—11期;叶建军,2018—小—8期;凌霄燕,2018—小—8期);2019—2020年为绘本教学研究的第二个上升期,绘本教学研究的内容更为丰富、深入,在这一时期,绘本教学研究不仅关注绘本与教科书的有机整合问题,还尝试开发了更为丰富的绘本应用形式,如将绘本教学与数字化结合。

值得关注的是,自2019年起,阅读圈的理念逐渐被国内基础教育英语教学领域了解和实践,相关研究主要探寻了阅读圈在绘本、故事或整本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今后的阅读圈教学研究还需要丰富研究语篇类型、考虑与其他教学途径的融合、优化小组分工以及摆脱模式僵硬化。

3.写作教学研究

共有56篇转载文章对此作了讨论。对比小学阶段,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量更多。研究聚焦写作教学策略、路径及评价三个方面。有研究者对不同体裁写作教学的工具与策略展开讨论,如小组合作、图片支架、情境创设、范文赏析、及时反馈等。也有学者关注写作教学理念与实践的结合,试从图式理论(刘璐瑶,2020—中—7期)、深度学习理念(冷佳青,2018—中—3期)、同一修辞理论(李霞,2016—中—3期)、产出导向法(赵连杰、刘晶,2019—中—11期)及过程写作法等维度探寻写作教学的有效路径和评价路径。当然,亦有研究者基于已有经验,形成了“SPDCAM”(郭晓露、陈荣泉,2019—中—3期)和“二四四二”方案(杨修平,2017—中—4期)等写作教学模式;或是利用微写作微小性、关联性、多样性、持续性的特点,在中小学课堂中开展微写作教学实践(凌勇,2017—中—11期),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4.读写整合教学研究

在新高考反拨作用下,读写整合教学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炙手可热的研究话题。约有44篇转载文献对此话题作了讨论。读写整合教学研究多以读后续写的课例研究为载体,聚焦读后续写题型的考查目标和促学功能,探索提升读后续写技能的写前阅读教学策略和读后续写过程中典型问题的应对策略。鉴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省份的英语高考采用了读后续写题型,研究者对该题型的研究更为深入。一些学者运用语境理论(陈玉娟,2020—中—8期)、经典叙事学理论(曹启锋,2020—中—11期)、功能语言学的“主位推进”理论(徐丽、张强,2020—中—4期)和语篇的人际功能理论(庄志琳,2018—中—6期),为读后续写题型的有效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指引。此外,研究者还对读后续写题型的促学功能进行了论述(王初明,2017—中—4期;徐青,2017—中—1期;陈康,2020—中—4期)。相较而言,概要写作教学研究主要聚焦概要写作过程指导和概要写作技能提升策略分析这两个方面。

5.听说教学研究

以听说教学为主题的研究约31项。此类研究主要讨论了人机对话、移动终端、多模态、App及智慧学习空间支持下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实践改进策略。研究表明,技术支持下的英语听说教学在匹配学生学龄特征、创设真实情境、模仿训练语音及提升口头表达等方面效能突出。此外,视听说教学研究也是《高中课标》颁布以来的一个研究新热点。优化“看”与“听”“说”的联动,是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6.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研究

从技术工具的多维使用角度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英语教学主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這三种信息工具支持。以微课、电子书包、手机英语学习App、多模态资源和翻转课堂为主要方式的多媒体技术支持教学研究是英语教学信息化研究的主流。2016—2020年期间,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英语教学研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英语课程线上教学相关讨论明显增多。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支持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自2018年起逐渐增多。但此类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只是在英语听说和语音教学中初步开展人机对话的应用研究。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外语教学已有研究脉络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屈凌云、黄念念,2018—中—1期)。总体看来,英语教学信息化研究的视点正在从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学理分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技术开发研究和以翻转课堂为典型的教学模式开发研究转向学习环境设计研究、在线学习设计研究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新领域。

(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课程的变革、教学的改善皆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紧密挂钩,因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也是研究者的重要关切。研究者主要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认知、教学行为等维度出发,为教师专业实践改善提供一定研究启示。

在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受到关注。“十三五”期间,约有12项研究内容聚焦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如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评估素养、学术素养(研究能力)等。此外,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也受到重视。有8项研究关注国外模式的引介与运用、本土培训模式的挖掘与创新以及中美小学英语师资培训的对比。研究分析显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主要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聚焦校本研修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其非常重视听评课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如“卷入式教研”(卢燕,2020—小—4期)和“教师巡课”(张亚兰,2018—小—8期)等。教师研修内容主要涉及课堂教学、课例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也有研究关注小学英语教师的反思性教学现状和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但对小学英语教师反思性教学等自主专业发展的途径缺少关注。

在有关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新教师、农村教师、中青年教师、“发展型”教师、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受到关注。新教师和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依托外部干预,培养其反思能力;针对其他类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关注校本研修和内部驱动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此外,中学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也受到关注,2016—2020年期间,有12项研究内容涉及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如教师个人实践知识(杨延从、唐泽静,2016—中—9期)、核心素养(刘钰、朱曜,2020—中—6期)、TPACK素养(陶然,2018—中—8期)、评估素养(吴越,2017—中—4期)等。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主要是基于共同体文化(程岚,2016—中—8期)、依托课题研究(李恺、董金标,2020—中—9期)和利用可视化学习活动模型(罗柳梅,2018—中—10期)三种类型。具体地说,基于校本研修实践和共同体文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通过课例研究和案例分析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发展,丰富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推进教师的深度学习。促进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主要关注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例如体验式培训(靳燕,2017—中—7期)和以学校为课堂的教师研修范式(李宝荣,2017—中—8期)。

与小学阶段的研究不同的是,英语教师话语行为改进已成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学教师话语行为的观察研究呈多样化的特征,具体研究内容不仅涉及教师的元话语、口语表达、话语风格、指令语等话语行为(卢颖、刘金梅,2018—中—3期;郑新民等,2019—中—7期),还涵盖教师讲解、反馈、候答和打断等课堂话语行为(罗晓杰、王燃意,2019—小—12期;兰良平,2017—中—2期)。2020年以来,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行为的研究数量日趋增多,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话语的有效性。可见,师生会话助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将会是接下来教师成长相关研究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诚如崔允漷和王少非所言:“每一方面的改善或许都能够部分地改善教师的专业实践, 但不能决定教师的专业实践。”[2]教师唯有经常在具体、复杂、多变且不确定的情境中采取行动,并在行动前、中、后都进行自主反思,才能真正走向专业化發展。

(五)教学评价及高考研究

“十三五”期间,以英语教育教学评价为主题的研究转载量高达140余篇。其中,课堂教学评价(约60篇)、高考(约52篇)、《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约13篇)、评价工具(约12篇)是研究的热门话题。

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占据英语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主体部分,也是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主要关注点。这类研究内容丰富,其中,有关英语写作评价的模式构建、指标体系与评价工具开发研究最为常见,其次是听说口语能力和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研究。需要强调的是,近年来,研究者对写作评价与口语测试研究关注度日渐上升。相较之下,“看”的能力评价研究还鲜有关注。

从历时维度来看,2016与2017年,研究主要关注课堂评价任务设置及其功能。《高中课标》颁布后,更多学者开始重视思维品质的评价及“教、学、评”一致性。2018年起,课堂表现性评价研究与单元评价研究的数量突增。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改背景下,中小学英语教学更加强调以整合教学为进路,发展中小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与这一理念高度匹配的表现性评价和单元教学评价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中,表现性评价研究的内容主要为:特定单元表现性评价案例分析、基于思维建模的评价任务设计与实施以及表现性评价的常见问题与对策。单元评价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已有学者强调要从单一的纸笔测试(静态)走向纸笔测试与动手实践(动态)相结合的评价内容设计。

高考研究是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研究的经典主题。特别是在2016年——国家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第3年,有关新高考形式、试卷结构与新题型的讨论量急剧上升,共有16篇转载文章围绕高考主题开展探讨,研究主要评析了高考题型的变化与试题特征,分享了浙江省的改革经验,概括了新高考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并提出了概要写作等新题型的解题策略与备考建议。虽然在2017年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量有所回落,但在2018—2020年间,每年约有10篇论文被全文转载。此外,也有一系列研究对比了高考试题与其他类型测试或等级量表,梳理了试题内容的情思特征、试题对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考察等(洪晓翠、罗晓杰,2019—中—2期;黄敏丹、陈洪义,2020—中—12期)。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作为面向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首项英语能力测评标准,自2018年发布以来,备受关注。在其后的2019年,就有11篇论文被转载。相关研究不仅分析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结构(刘建达,2019—中—1期;孔菊芳、吴雪峰,2019—中—6期),对比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其他量表或高考试题(姚李君,2019—中—6期),还开展了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形成性评价实践(潘鸣威、雪峰,2019—中—6期)、课堂教学评价(刘建达等,2019—中—6期)及学业质量评价(武尊民,2019—中—10期)。

此外,评价工具与策略研究的数量自2017年起逐年增长。评价工具主要为过程性评价量表(李诗雯,2018—小—7期)、智慧联盟软件(朱海燕,2019—小—6期)、学历案(赵志冉,2020—中—7期)等。

参考文献:

[1]王蔷,孙薇薇,蔡铭珂,汪菁.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1):17-25,87-88.

[2]崔允漷,王少非.教师专业发展即专业实践的改善[J].教育研究,2014(9):77-82.

猜你喜欢
研究热点十三五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中国电子档案袋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