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选金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在对小学生的教育方面又指出了新的方向,要求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所以,我们就必须重视教学形式的创新,小组合作就是一个崭新的模式。本文剖析了在当前学校语文课堂协同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出了学校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学习语文时,学生不能仅仅刻意地去死记硬背,去依靠大量的习题练习来巩固所学,而是应当在思考与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才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够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合作教学就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来进行学习的一种形式,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们真正体验到思考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分析
1.部分教师未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凭借着自己的经验,按照传统老旧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尽管新课改已经实施很长时间了,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新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去积极地探究与尝试。所以,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没有看到合作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怎样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对合作教学模式的认识不完善,也变不回去很好地在教学当中运用了。
2.实施合作教学手段过于形式化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有一部分教师也会尝试实施合作教学,但是由于对该方法的了解不够到位,没有看到合作教学的真正精髓,从而使得合作教学太过于形式化。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们分组坐在一起,但是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却远远不足,无法发挥合作教学应有的效果。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注意小组成员的划分,随意安排座位相近的几个人为一个小组,这样在小组各成员之间就不能做到很好的优势互补。除此之外,有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借此机会进行闲聊,打着合作教学的幌子来偷懒,而教师有没有注重对课堂纪律的良好掌控,这样更达不到合作教学所预期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合作策略
1.合理划分小组成员
在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正确的方式方法,有一个正确的分组原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以及等不同特点,将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尽可能地保证每个小组之内都有不同学习程度和不同性格的学生。这样能够使得小组内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与帮助。在完成分组之后,教师要将组内的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让学生充分了解合作学习的任务,从而引导大家带着明确的目标与任务进行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提高教学成果。
2.以游戏互动,培养学习兴趣
在进行合作教学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将游戏互动引入到教学当中。具体来说,教师将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融入到游戏当中,让学生在快乐而放松的氛围当中,更大程度地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这样他们能够在极大地热情之下来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堂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大青树下的小学》内容教学时,教师在领导学生学习生字的时候,就可以开展偏旁接龙的小游戏,比如以本课当中的“汉”为例让学生们进行“氵”的汉字接龙,以本课当中的“扮”为例让学生们进行“扌”的汉字接龙等等。然后每个小组说一个字,由下一个小组进行接龙,这样,就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了。在接龙的过程当中,每个小组内的成员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回忆所学过的汉字,然后为了小组的荣誉而共同努力。这样,在进行游戏的过程当中,学生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增加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与凝聚力,最重要的还对所学的汉字进行了复习与巩固,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激励评价,实现整体进步
当前状况下,很多教师对于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并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因此教师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并进行改进,完善评价机制。学生的考试成績应该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还要对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在合作学习当中的能力提升状况来进行综合性的考量。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外,教师也可让小组成员间进行互相评价,或者是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以此凸显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及价值性,促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获取综合性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教学就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来进行学习的一种形式,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们真正体验到思考的乐趣与学习的快乐。本文剖析了在当前学校语文课堂协同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出了学校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宋效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合作对策探微[J].文理导航(下旬),2021(11):42-43.
[2]张静静.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合作[J].中华少年,2020(1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