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化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证研究

2021-01-02 03:53汪宏
美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摘 要:本文以艺术学科为切入点,根据审美化教学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的思路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对称”为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两个因素来考察审美化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审美化教学较之常规教学能显著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发展;在逻辑发展方面,审美化教学较之常规教学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表达等感性的审美因素对审美化教学效果的发挥起着中介作用;审美化教学评价作为艺术素质测评的方法和手段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审美化教学 美育与学生发展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指示精神,2015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两个重磅级美育相关文件相继出台,掀起了学校美育理论研究和美育实践的新高潮。

学校美育工作的核心是美育教学,而艺术教育是美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实施途径,也是改进美育教学的关键环节。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而小学阶段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本文从小学美术教学出发,研究如何推进美育教学,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美术课要为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良好基础[1],另一方面则因为小学美术课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2]。同时,美术教育在知识和技能教学上的偏颇认识[3][4]较有典型性,能够反映出当前艺术教育固化等问题。因此,以小学美术为分析单元,可以为艺术教育实现美育目标找到一个突破口,同时探索美育在学校教育阶段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艺术教育对美育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说是艺术教育的审美化问题。本文拟借鉴审美化教学的理论及范式[5],通过小学美术审美化教学实践,从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考察小学美术审美化教学的可能性和效用,为艺术教育走向美育,以及各学科的美育改革提供案例支撐。

本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基于审美化教学理论的美育思路和方法。审美化教学指将所有教学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创造、美的表现、美的欣赏活动,使之成为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的和谐统一体,从而达到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并使师生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操作模式。[6]该理论强调教学活动是以科学性为前提的艺术性和以内在逻辑为基础的审美性的统一[7],并构建了信效度较好的教学设计、操作和效果检测的指标评价系统[8]。

1.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了两因素实验设计的研究方法。除了分析两种教学方法(审美化教学和常规教学)之外,为了排除干扰,将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如教学经验(超过五年或低于两年教龄)也一并考虑进去,以得到更为合理的研究结果。

研究选取重庆市某小学三年级四个班级的学生为教学研究对象。四个班级的学生分别接受教龄短教师的审美化教学(实验组1)、教龄长教师的审美化教学(实验组2)、教龄短教师的常规教学(对照组1)和教龄长教师的常规教学(对照组2)。教学内容为“对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中“对称”的意义,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美术实践。研究旨在通过不同教龄、不同教法的四个班级学生的表现来验证两个主要假设:第一,审美化教学较之常规方法对学生有显著影响;第二,审美化教学的实施受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

2.研究过程

研究中对教师的选择较为严谨。四位教师中,承担审美化教学任务的教师是从接受相关培训的教师中选取的;在选择承担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师时,考虑到了性别、教育水平以及年龄的因素,配对较为合理。四位教师均采用同样的教材,以相同的进度开展教学。

在实验开始前,承担审美化教学的两位教师与审美化教学研讨小组成员及专家针对“对称”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讨论。讨论主要围绕审美化教学如何与本研究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结合起来。接着,两位教师分别进行教学设计,主要解决视点(审美化教学的专门术语,指教学重点)及视点延伸、审美点与审美表达、典型材料与延伸材料等方面的问题。审美化教学设计完成之后,教师开始在两个班进行教学操作,另外两个班的教师也同时进行常规教学。实验过程中,三位审美化教学专家全程对四个班级的教学和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结束后,每个班的学生提交作业,由四位教师进行交叉评分。

3.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审美化教学的评价指标[9]。学生的课堂表现由专家进行现场评价,从审美表达、学习兴趣、思维发展和愉悦感受四个方面进行评分,分值为1—10。分值越高,表现越好。四组学生的作业则在随机编码后,由四位教师从视点理解、视点延伸、形象生动、和谐动人、新颖创意、自由流畅和价值观七个方面进行评分,分值也是1—10。

1.学生课堂表现

通过分析四组学生在课堂上审美表达、学习兴趣、思维发展和愉悦感受四个方面的得分,我们发现,实验组在审美表达和思维发展两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教龄短教师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思维发展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t=4.243,p=0.013),教龄长教师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审美表达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t=5.657,p=0.005)。此外,教龄长教师的实验组在愉悦感受和学习兴趣两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课堂表现的分析,可以看出,审美化教学较之常规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审美表达和思维发展有显著作用,但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如何共同作用于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2.学生作业表现

本次研究对四个班的学生作业从视点理解、视点延伸、形象生动、和谐动人、新颖创意、自由流畅和价值观七个方面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视点理解、视点延伸和价值观表现[F(1,124)=12.080,p<0.05]的教学方法主效应显著,视点理解、视点延伸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教龄)交互效应显著。(见表2、表3,图1、图2)其他几个方面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教师的教龄长短,接受审美化教学的学生在视点理解和视点延伸上的表现均优于接受常规教学的学生,其中的差异非常显著。第二,接受常规教学的两个班,教龄长教师的学生在视点理解和延伸上比教龄短教师的学生表现更好,说明教学经验在常规教学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但接受审美化教学的两个班的情况恰好相反,说明教学经验并不是影响审美化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这显示了审美化教学的通用性。第三,实验组较之对照组在审美因素维度上表现更好,但差异并不显著,这说明审美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中介作用。

1.审美化教学能有效促进知识学习

本研究证明了审美化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促进学生视点理解和视点延伸的作用,表现为学生在课堂表现和作业任务中对“对称”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这说明审美化教学“视点-延伸”的教学逻辑具有明显的融合和迁移知识的效用。这种以视点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操作和评价模式,对美术学科也是适用的。

审美化教学与常规教学的不同之处,或者说审美化教学的核心,就在于视点的设计。视点是审美化教学的关键点,也是知识延伸的逻辑起点,直接关系到教学设计、操作和评价的逻辑走向,同时也是检验审美化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通过视点,可以从审美和逻辑两个方面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点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进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本研究将“对称”设定为视点,就是通过关键表述和审美表述把“对称”的知识和技能生动化、具体化、结构化、清晰化,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为其审美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2.审美化教学能有效促进知识迁移

除了可使知识结构更清晰之外,审美化教学还强调通过视点进行延伸,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方法,构建系统化、组织化的知识体系,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视点的延伸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点的延伸,指本学科、本领域的知识迁移。本次研究中,学生能够理解从“完全对称”到“不完全对称”的含义,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这就是对美术领域知识的掌握和延伸。第二个层次是线的延伸,包括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延伸。本次研究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美术学科的“对称”到语文课的“对仗”、体育课的“队列”,再到生活中的“对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展,就属于这种方式。第三个层次是面的延伸,这种延伸强调的不仅是外在的“形”,还要从“意”和“质”的层面来考察知识迁移的多种变式和规律,这就是视点延伸的高级阶段。本次研究中,教师对“对称”的讲解没有停留在二维的层面,而是从具体的图形对称到三维空间中的对称,再到社会学领域的抽象“公平”,逐步拓展。通过这三种层次的视点延伸,从外在到内涵层层深化,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系统、牢固,也更加灵活,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无疑是有帮助的。

3.审美因素对促进学生发展起着中介的作用

审美因素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表达等感性因素。审美化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并进行知识延伸,除因该理论和方法注重知识的逻辑性之外,更因其视点引入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融合、强化了学生的感性体验。由感性的心理活动最终走向理性知识,审美因素的中介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审美化教学主要是通过视点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表达,为后续的学习和延伸提供基础和支撑。在本次研究中,教师通过经典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表达。由于审美体验的内隐特征,学生的审美表达一方面可以反馈其审美体验的状态和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审美感受,聚焦于视点之上,从而产生激励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盡管小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还非常稚嫩,审美因素还未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审美体验、审美表达与视点延伸间有着明显的关联性。这说明,基于视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表达能够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起到激励作用,进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4.审美化教学应用于艺术教育的可能性

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感性特征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认为艺术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本质的不同,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实际上,从教学方法来说,各个学科虽有差异,但更具有共性,不能以学科特性来排斥教学、学习方法上的共性。而且,即使学科之间存在差异,也不能因此将感性与理性割裂、对立起来,在教学和学习方法方面应将审美与逻辑统一起来。

本次研究以“对称”为教学内容,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审美化教学的模式来改进美术教学,无论从教学设计、操作还是效果来看,既体现了美术的学科特色,又较好地发挥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这证明审美化教学适用于艺术教育,应用于教学的可行性极强。审美化教学就是针对各学科共性提出的通用教学法,其遵循感性与理性、审美与逻辑、感受与理解统一的原则,对各学科教学均具有指导和纠偏的作用。

5.审美化教学评价与艺术测评的关系

自2015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以来,以“检验艺术教学成果”[10]为目标的艺术素质测评就成了中小学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的艺术素质测评虽已出现了一些测评方法(如“人机对话”)[11],但都尚待验证。因此,大部分中小学采用的仍然是纸笔测试的方法,这就容易将艺术素质测评与学业成绩考核混淆。而且,纸笔测试的方法还容易使学校自然而然地采取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艺术素质测评的初衷。同时,由于把艺术素质测评当作终结性评价,为追求测评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可避免地需对测评进行统一把关。但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师排除在测评之外,导致教师对艺术素质测评的目的、方法漠不关心,从根本上背离了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宗旨。

审美化教学可以尝试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审美化教学灵活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互联网的操作平台可以很好地贯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导的艺术素质测评。其次,审美化教学在教学和测评环节都较为注重知识、技能教学与审美感受的结合,能够较好地兼顾艺术的独特性。最后,审美化教学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能够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艺术素质测评的积极性,并能持久保持动机需要。基于此,审美化教学具备实现长效的、有针对性的艺术素质测评的可能性。

在本次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在审美化教学评价方法指导下测评学生审美和逻辑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接受审美化教学评价指导的同时,也在按照同一思路评价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的主体、内容和动机均得以体现,由此可以实现审美化教学评价的主动性、准确性和持久性,为艺术素质测评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汪宏/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美育研究院)

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文化振兴视阈下美丽乡村‘造形铸魂’社校合作美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NDYB166)、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高校师范生审美化教学研究”、重庆市渝中区教委“渝中区学校美育改革实验项目”、重庆市北碚区教委“北碚区美育改革和发展实验项目”研究成果。

注释:

[1][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S/OL].http://www.pep.com.cn/ meishu/rjbms/rjmswd/201008/t20100830_15 97578.html.

[3]尹小斌.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工具技能化倾向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03):114-116.

[4]黄蒙蒙.美術教育价值取向的平衡[J].美术教育研究,2019(15):130-131.

[5]赵伶俐.大美育实验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3.

[6]赵伶俐,杨旬,齐颖华.审美化教学原理与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35.

[7]范蔚,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

[8][9]汪宏,陈笑浪.中小学美育教学评价智能化平台的建构与运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03):39-4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5〕5号[S/OL](2015-05-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 moe_794/moe_795/201506/t20150618_190674. html.

[11]资利萍,朱丹.我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之三年回顾[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8(07):13-20.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不要脱离美育轨道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渗透之我见
浅议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的色彩教学
小学美术教育不要脱离美育轨道
浅析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
分析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主义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剪纸教学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