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霞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广州510300)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1]。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这一理念和战略,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职业院校输送大批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2]。自我认同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关系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质量,关系技能型社会建设。因此,要把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多措并举抓紧抓好抓实。
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identity)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一般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H·埃里克森(Erik·H·Erikson)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自我认同理论(也译作自我同一性)。
心理学认为,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回答解决“我是谁”以及我想成为谁、人们将指认我是谁、我是否获得社会的承认等一系列族群问题。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包括了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没有同一感也就没有生存感”。因此,人的认同决定了他的生存感,每个生命个体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在寻求认同以获得自身存在的证明,人的不同生命周期的认同感存在着差异[3]。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试图整合社会对他的期待来建立自己的社会身份以获得存在的证明。正如埃里克森所言,“年轻人为了体验整体性,必须在漫长的儿童期已变成的什么人与预期未来将成为什么人之间,必须在他设想自己要成为什么人与他认为别人把自己看成并希望变成什么人之间,感到有一种不断前进的连续性”[3]。青少年开始清晰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性向、人格特质、价值系统、性别角色及其他社会角色,并根据自己的价值系统定位自己的目标前进的方向,以及将来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因此,自我认同是一种自我的建构过程,结构建构得越好,越能清晰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及与他人的共同性,以后的发展会越好。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高效、最基础的途径。职业院校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体。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名在校生。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年均向社会输送1000万毕业生,年培训量达1.5亿人次左右。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需要职业院校源源不断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
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关键因素。自我认同能有效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一般而言,学生自我认同感越高,培养的质量越高,以后发展得越好;反之亦然。职业院校学生必须找准自我定位,清晰自己的特性,科学规划职业发展,认知自己将来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才能提升学习动力、掌握职业技能,才能养成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主动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建设技能型社会作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蹚出了一条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大幅上升、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学生升学、就业较之前都有了明显改善,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随之提高。但也要清醒认识到,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低、出现自我认同危机也是不争的事实。职业院校学生处于自我认同形成和身心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自我认同危机直接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影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不利于技能型社会建设,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自我认同危机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角色转换危机。这是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危机最突出的表现。从中学生转变为职业院校学生后,有些职业院校学生不认可自己的身份,觉得低人一等,做事情畏手畏脚,产生忧郁、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甚至产生自卑心理。主要原因:一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类型”人才的地位尚未完全确定,社会上还存在把职业教育当做普通教育的“低配版”,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职业教育整体上依旧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二是以学业评价为主的单一教育评价观念根深蒂固。职业院校录取分数低,学生文化课成绩差,基于这种评价和认识,读职业院校被认为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职业院校学生被认为是差等生,甚至是失败者。因此,一些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度低,滋生了自我否定的心理,进而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二是环境适应危机。这是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普遍表现。由于先入为主的偏见,一些职业院校学生不认同学习和生活环境,认为职业院校比不上本科院校,与环境格格不入,被动而非主动式学习,甚至贬低学校、专业、教学、师生等;对集体活动不闻不问,对所处环境漠不关心,在集体当中我行我素,甚至出现逃课、旷课、酗酒、打架等违纪行为。主要原因:一是学校服务的缺位。有些职业院校忽视学生的成长规律,沿袭传统的教育方式,管理方式粗放,重管理轻服务;在学生管理队伍上,未配足配齐辅导员队伍,辅导员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二是适应性教育的缺失。有些职业院校注重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的适应性教育,或者适应性教育流于表面,存在教育周期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三是职业生涯危机。这是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重要表现。由于不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不明晰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不清楚专业对接的产业和岗位,有些职业院校学生不会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对就业充满焦虑,对步入社会充满担心,对未来充满恐惧。主要原因:一是就业压力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体制的转变和就业方式的变革,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且,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就业压力传导给职业院校学生,引发自我认同焦虑。二是传统的用人观。现实社会中依然大范围存在学历高消费,一些用人单位在招工时明确要求最低本科学历;在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中,中高职学历往往被排除在外。学历歧视催生了职业院校学生的精神压力,进而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需要全面用力、多方发力、凝聚合力。只有提升了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同,才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普通教育解决知识问题,职业教育解决技能问题。政府要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强化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类型”人才的地位,让职业教育成为广大青年学子向往的教育。一是健全职业教育体系。要围绕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定位清晰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自上而下无缝衔接,系统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健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扩大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本科学校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规模,保证大多数职教学生在职业学校体系内持续培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二是深化评价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系统改革职业教育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外部,要清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破除唯学历导向问题,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的政策瓶颈,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让技术技能人才生活得有尊严、体面、幸福。
由于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和误解,人们盲目追求普通高等教育,宁走高考的“独木桥”,也不愿意走职业教育的宽阔大道。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让职业教育成为广大青年学子实现自我提升的平台。一是媒体要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要通过生动、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导向,讲透职业教育政策举措,讲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趋势,讲好职教故事,挖掘、宣传基层组织和一线岗位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案例,积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扭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让全社会相信职业教育确实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二是行业企业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行业企业要充分履行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深化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创业等方面加强与学校深度合作,主动走进学校宣讲行业企业发展,让学生开拓视野,深入了解行业企业,明确将来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更加坚定投身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决心。
职业院校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很多认知是先入为主和道听途说的,不是亲身经历得来的结论。学校要聚焦学生所忧所惧,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让职业教育成为广大青年学子成就出彩人生的舞台。一是要提升技能的适应性。要提高技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紧盯产业链条、企业需求、社会急需、市场信号、政策框架、技术前沿,优化专业设置,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实习实训,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解决学生就业的恐慌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时,要打破学科教育的思维模式,注重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等现实情况,引导学生在学校期间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形成良好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避免学生对专业发展目标认识不明、对职业的选择意向混乱等职业盲区;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促进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强化职业规划在择业、就业、再就业等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三是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聘请拥有丰富就业指导经验的心理教师,提供个性化、及时性的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为学生提供倾诉、发泄的渠道,帮学生疏导压力与负面情绪,减轻心理负担,让学生阳光地生活,不断提升自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