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阈下大湘西新型农民教育培养的时代价值分析*

2021-01-02 23:49张世兵滕湘君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湘西精准

张世兵,滕湘君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1)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湖南湘西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进行考察,同当地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座谈,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总书记强调要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自此以后,全国各地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大湘西在这次的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成效瞩目,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大湘西经验,这又与农民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其中文化教育素质是关键。

1 大湘西新型农民教育培养现状

1.1 农民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对脱贫认识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湘西农民教育培养的要务。要脱贫,首先思想上要脱贫,这需要对湘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湘西,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劳动力流动活跃,打工致富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农村的每一代村民,再加上在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前长期一段时间,村里宣传不多,村民几乎各自为政,除了人情往来和与邻居交流外,几乎很少联系,也很少有关于如何发展经济和脱贫方面的宣传,村里集体大会也开得不多。因而在同农民的座谈中,问及如何赚钱时,农民普遍回答是“外出打工”。在问及“新闻联播”“脱贫政策”等问题时,几乎不关心。往往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对依靠自身的内生动力脱贫存在误解。农村文化娱乐单调,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部分农村出现宗族依赖,部分农民参与封建迷信活动,赌博风气有所抬头。

1.2 农民思想观念较落后,文化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的农民有近 6亿,其中70%左右的农民只有小学至初中的文化水平[1]。据调研发现,大湘西农村青壮年普遍缺失,读过书的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留守人员普遍是老幼妇孺,其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较低,初中程度以下的占比近90%。因而在大湘西,特别是边远偏僻村,空巢现象更为严重,部分村留村人员还有白丁,观念陈旧,显然大湘西农民与城郊农民在接受教育程度方面略显不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文化水平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贫穷是命中注定,安于现状,还有部分农民热衷迷信,往往求神拜佛,陈规陋习严重,不主动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更不存在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这有悖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1.3 农民教育培养进程较缓慢

大湘西地理位置偏僻,高素质人才相比长沙等地相应缺乏,因而在大湘西能对农民进行培养的教师队伍不仅数量较少,而且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需具备的教师培养能力也略不足,再加上当地农民老龄化、不愿学等影响,导致农民培养进程较缓慢。具体说来,首先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特别是年龄在45岁以下的大部分教师聚集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普遍选择长株潭一带,尤其是在长沙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非常集中,因而在大湘西大部分培养老师知识老化,年龄偏大,对新知识接受缓慢,知识更新不足。其次,在大湘西农村贫穷是共性,但导致贫穷的根源却大不同,因而大湘西农民关于脱贫的个性需求又不同,本应面对农民的不同需求开展不同的教育培养,但很难完全实现。由于培养教师年纪偏大,数量不足,又要对农民进行培养教育,只好在网上直接下载复制,但由于自身知识老化,对新知识了解不够,只好疲于应付,多媒体和线上培养弱,培养效果不佳。最后,大湘西空巢现象较为普遍,留守人员老幼妇孺,安于现状,普遍不愿学,甚至部分人对教育培养有抵触情绪,培养参与度并不高,在培养过程中纪律松散,呈现出农民技能培养积极性不高的态势,相关培养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1.4 农民可接受的教育培养需求难以满足

在精准脱贫方面,农民教育培养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上级派人来进行教育培养。这是根据教育培养安排,农民教育培养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事先统一进行安排,上级派人来对农民进行培养,这种教育培养一般由于教师时间有限,往往将农民集中在一起进行培养,缺乏对农民教育培养的相关调研,这种教育培养一般很难满足农民的真正需求,以至于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农民对相关内容不感兴趣。同时这种培养,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和兴趣不同,培养教师不好进行分层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培养内容“一锅煮”,再加上培养场所和设施有限,理论太多,可操作、可实践的内容太少,内容死板、陈旧缺乏鲜活的生命力,农民学到的知识几乎很少。二是本土化教育培养。这种培养教育一般教师队伍数量有限、知识也不渊博,再加上当地培养财力有限,本土培养教师外出进修的机会也不多,自身素质提高不够,在教育培养中很难形成互动,培养内容单一,对多种个性化的需求很难满足,易造成本土教育呆板、水土难服的现象。三是扶贫人员现场教学培养。这种人员虽然在很大层面上把准了贫困户的贫困“病因”,但也因扶贫人员个人的知识水准有限,往往难以满足大家对教育培养的不同需求。教师队伍不足,培训质量不高[2]。正因如此,农民可接受的教育培养需求难以满足,很难提高大湘西农民的素质。

1.5 农民缺乏现代先进技术,市场经营意识淡薄

据调查,大湘西农村老人和成家儿女分开生活,留村人员普遍在45岁以上,其他人员为儿童妇女。45岁以上的村民一般都不愿接受新事物,有的身体有病,再加上文化水平的影响,不想接受教育培养,认为种点东西糊口就可以了,平时不够就向外出打工的儿女要点零星补贴。妇女由于体力有限,一般也是满足于种点东西自给自足就可以了,丈夫外出把钱存在银行,待回来修房用,也不想去接受教育培养,儿童就更不用说了,还要靠父母或祖父母赡养。这些留守人员除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外,其他人员不愿接受教育培养,习惯停留在传统的农业耕种上,缺乏现代先进技术,对当前出现的新常态也不了解,种植意识落后,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很难形成,无法从事现代农业。此外,农民特别是留守人员市场经营意识也很淡薄,缺乏进取和创新精神,他们了解的政策渠道单一,几乎靠驻村干部或村干部进屋进行宣传或在村部公示栏宣传,也不看电视,天黑即卧。在获取政策和新形式时渠道单一,市场经营信息获取往往靠人传人,主动在网络或其他渠道获得的市场信息很少,经营思想保守,经营意识落后,现代经营理念几乎没有。

1.6 农民低碳生产生活意识不足

近年来,大湘西精准脱贫取得的成绩斐然,其中农民教育培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湘西农民在低碳生产生活方面的认识不足,关于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意识相当薄弱,科技水平较低,仅仅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其整体素质状况与从事低碳生产生活的条件相差甚远。大湘西农民很少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作物、无污染养殖。特别是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发展非常滞后。同时大湘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大量燃烧秸秆,垃圾乱放,在作物上喷洒农药,树木乱砍滥伐,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在目前的大湘西农民教育培养中,缺乏关于低碳方面的内容、专门承担低碳方面的新型农民教育培养机构,也没有出版统一的培养教材,更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大湘西农民的科技素质普遍不高,将会严重制约大湘西低碳生活,阻碍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建设的进程。

2 精准扶贫进程中湘西新型农民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打造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

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缺失,后继人才不足[3]。当前在大湘西农村空巢村现象较为普遍,青壮年外出,留守人员为老幼妇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主体严重缺失。特别是80后出生在农村的,在打工潮的影响下长大,普遍打工意识强,不愿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宁可在城里饿死,也不愿意回到农村”[4-5]。通过制度设计和投入,针对不同农民的真正需求,对症下药,分配好相关的人财物,做好精准教育培养和规范教育培养,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目的就是解决我国农业后继有人的问题,通过教育培养,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让农民爱上农业,让农民安心务农,不再外出。在大湘西,教育培养现代新型农民,让农民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帮助农民树立低碳意识,将农村环境与农村产业密切结合起来,要让农民充分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帮助农民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教育培养,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起到模范作用,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确保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不再流失,让农村大有作为,成为人人向往的休闲地。

2.2 有利于精准脱贫成效的巩固

自2013年精准扶贫提出以来,全国各地在扶贫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各自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其中新型农民教育培养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的作用不小。贫困是可以战胜的,通过教育培养新型农民脱贫是克服了过去的那种大水漫灌,从根本上得到脱贫。这种农民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提升了自己的内生动力,无论是种植还是生产经营,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基本实现了从“等靠要”到技术脱贫的蝶变,基本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也养成了市场意识和经营技能,基本能够抓住市场机遇,能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产品生产和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有效地降低农业成本。在大湘西推进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帮助了农民转变思想,把握市场信息和实用技术,从根本上巩固了精准脱贫成效,有效预防了返贫现象的发生。

2.3 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能有效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发挥农业经营规模效应,要把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科技、信息等,这些与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密不可分。通过新型农民教育培养,可以打造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他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根据大湘西实际情况,新型农民教育培养过程中,积极灌输经营、科技、管理、融资、信息等知识,激发家庭成员积极性,打造一批家庭农场,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家庭农场通过租赁土地,扩大了种植面积;通过积极采用农业新技术、较为完善的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可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专业大户、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程度一般较高,生产经营规模较大,有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发挥规模效应。

2.4 有利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同时,也有大量的国外农产品涌入我国市场。大湘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农产品参与世界竞争具有相当的优势。但是大湘西农民的素质不高,要想其农产品与世界争锋,有一定的压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必须要靠懂科技的高素质农民实现,因此必须教育和培养一批与国际竞争相匹配的高素质农民。同时,世界各国在农业领域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且日益频繁,国际贸易规则在大湘西农民眼中几乎为一片空白,要想把大湘西的农业优势发挥出来,优势农产品出口,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农民,让他们既熟悉国际交易规则又懂业务。因此,借精准扶贫东风,通过教育培养,提高大湘西农民素质,改造传统农民,打造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不断克服市场壁垒,适应国际需要,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国家创汇,为自己创收。

2.5 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能量的释放

随着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主要分为技术服务型、综合服务型、实体经营型三种形式。第一种强调在合作社会员中进行农业技术研究及推广;第二种强调对合作社会员进行技术、销售等服务;第三种强调的是专业合作社自身内在发展。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其正能量的释放。一方面,要求合作社成员具备运用科技的能力,可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出路。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普及,统一经营,减少交易环节和次数,实现了规模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碳排放,改变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市场风险降低。一方面,专业合作社起着肩担千斤重任的“扁担”作用,一头是市场,一头是农户。根据市场的需要,农户组织规模化经营,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农民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新技术增产增效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规模经营效应得到显现,收益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对大湘西农民教育培养,发挥大湘西具备的特有优势,以市场导向进行规模生产,合理配置资源,选择市场紧俏、价格高、营养丰富的农副产品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自己收入。

3 结束语

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充分发挥脱贫主体的作用至关重要,教育培养大湘西新型农民为脱贫主体注入了源头活水,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大湘西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以及现代市场经营意识的树立,经营规模适度提高,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民经营决策、捕捉信息、磋商谈判的能力得到增强,有力推进精准扶贫的开展和脱贫成效的巩固,催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进一步盘活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存量和增量,激活了其内生动力,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建设的主要力量,确保农业稳定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湘西精准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精准的打铁
走进湘西凤凰城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湘西 国画
精准扶贫二首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当地区域经济
浅析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