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成效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思考
——以云南省水富市为例

2021-01-02 23:49冯学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攻坚农村

冯学莲

(中共水富市委党校 总务室,云南 水富 657800)

水富市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关系水富市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大局,必须站在践行初心使命、坚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举全市之力,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强力推进,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1 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为乡村振兴打造良好平台

1.1 社会民生保障到位,保证全民共享共建改革开放成果

社会民生保障主抓六个方面:一是组织转移就业6877人,占比87.6%;二是摸排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房屋14922户,现进入查缺补漏阶段;三是抓实控辍保学。水富市有学校64所,6至15周岁应入学户籍适龄儿童少年12677人全部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0辍学;四是抓实医疗保障。全面落实脱贫户“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集中开展大病救治,卡户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100%,家庭医生履约率达87.79%;五是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对象404户建房任务,新建贫困户安全住房2062户,累计解决2466户贫困户住房问题;六是开展农村危旧房建拆整治行动,拆除农村不安全住房4444户,复垦复绿7万余平方。

1.2 产业就业措施精准,增收致富谋发展的路子更加宽广

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33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方竹、猕猴桃、李子等长期致富产业共计10.08万亩;规模化养猪场17个,蛋鸡养殖场5个,特色水产基地5个,生猪、蛋鸡、水产等短期脱贫产业成效明显,实现村村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脱贫门路。

产业发展的地方特色,是从脱贫到乡村振兴一个重要途径。云富的食用菌、肉兔和水产养殖;两碗的方竹、筇竹、生猪和水产、砂仁、李子、中药材、肉牛;太平的李子、中药材、乌金猪、苦丁茶、生猪、方竹、中药、土鸡;向家坝镇的水稻、猕猴桃、茵红李、丑柑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厚积薄发,“一县一特”发展格局。

1.3 基础设施补短提质,社会主义美丽乡村蓝图正在绘制

路、水、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十三五”期间,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4676亿元,完成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完成244.6公里,农村公路窄路加宽完成12.698公里,行政村班车通达率100%。自2016年实施“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以来,全市共实施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52件,完成投资918万元,解决了2.32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5.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供水保证率达到92%。完成行政村的电网升级改造,行政村光网覆盖率、建制村4G网络、宽带、邮站全覆盖,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贫困村“户户通”“村村响”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1.4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新型乡村管理机制初现雏形

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重点,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等工作,推动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具体就是在农村建立了一支坚强的基层战斗队伍。农村基层组织千方百计争取资源,动员老乡返乡创业,落实到村到户帮扶政策,积极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把每一件实事都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农村无职党员自动参与村级事务,带头开展卫生清扫、文明创建等活动,先锋模范作用逐步显现。广大党员干部的综合素养明显提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群干群心首相望,携手共进,关系日益密切。

1.5 建立了一系列可复制的工作机制

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最为关键的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减贫工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驻村帮扶、资金投入、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责任监督、考核评估等制度体系。这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如:在精准施策上做到“因人而异”。建立并严格执行“网格包保”机制。实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挂镇(街道),处级领导联系20个村,市直部门、驻水单位、镇(街道)挂村包片(村民小组),干部职工包户。定期入户走访,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活动,坚持家家到、户户清,因户因人排查问题。定期集中研判,因贫因困分类解决。建立一户一档动态管理,扶贫手册、精准帮扶APP做到一一对应、全面吻合,务求精准施策贯穿脱贫推进全过程。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等,只要加以完善,做好规划统筹就可以长期发挥效能。

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上的困难和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足

有的干部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对于如何协同推进没有明确思路,在具体工作中,基本上还是就乡村振兴谈乡村振兴,就脱贫攻坚抓脱贫攻坚,没有做到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统筹安排。有的村干部和农村群众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政府的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出现“上热下冷”,全社会参与支持乡村振兴的氛围也需要进一步营造。部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愿不强,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2.2 持续稳定脱贫的基础不够牢靠

目前,水富市430个村民小组中通硬化公里的村民小组达263个,硬化路率仅为61.16%,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些基础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较弱,长期稳定脱贫的基础还不牢靠,特别是1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500人以上的贫困村,总体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收益不大、支撑能力较弱,人居环境整治有待提升,社会发育程度低、素质型贫困突出,攻坚难度较大的同时极易出现返贫现象。

2.3 体制机制衔接不畅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系统性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衔接度上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比如在社会救助方面,当前农村已经实现社会保障为主要项目的制度全覆盖,但保障水平仍然不够,因病致贫、返贫等隐患始终存在,如何建设一个广覆盖的有效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保护网络、有效防止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给乡村振兴留下的一个重大挑战。在强化社会救助的同时,如何激发被救助对象的内生动力也存在困难。

2.4 持续稳定脱贫的治理能力需要提升

部分贫困村村两委班子思想观念落后、能力不强、本领不高的问题,无能人管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亟待提升。目前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正处在新旧更替阶段,不抓好更替衔接工作,已经取得的脱贫成果就很有可能难以巩固。

2.5 持续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需要激发

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一部分干部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创新创造能力不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办法措施不多,一部分贫困群众生存、发展能力弱,仍沿袭广种薄收的粗放生产方式,生产性投入少,市场意识、积累意识、扩大再生产意识淡薄,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精神贫困”突出,文化教育水平低,劳动者大多缺乏专项技能,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努力改变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靠、要”“安于现状”思想和传统观念,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积累意识、发展意识和人口综合素质还需久久为功。

2.6 农村科技人才短缺

人才缺失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因素。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乡村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结果是在乡村地区普遍存在“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而当今农村“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少之又少,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大部分村支两委的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年轻后备干部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引进困难,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块“短板”。不少的村就连一个像样的支书或村主任都难以选出,缺乏管理能力和发展思路,能够承接信息化、现代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更少。

3 水富市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既要体现乡村建设的历史延续性,又要重点补齐和解决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短板和问题,坚持强基础、固根本,大力整合、盘活既有资源,解决好重大民生关切,在此基础上谋划乡村振兴的新蓝图。

3.1 明确一条主线

即“2020年前解决绝对贫困、2020年后解决相对贫困”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坚持立足实际,聚焦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统筹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摆脱贫困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目标。脱贫质量巩固的提升期与“十四五”同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同谋划布局,统筹推进。在此期间扶贫资金投入不减,聚焦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狠抓就业、产业和消费扶贫。继续派驻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保证力量不减弱,驻村时间不减少。

3.2 抓住两个重点

3.2.1 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扶贫方面:重点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按照“一县一业”的思路,一是巩固现有产业成果。把我市产业发展定位为以发展竹产业为主,农文旅融合、果蔬产业为辅。二是现有产业提质增效。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品质,树立绿色品牌。三是建链延链倾力打造全产业链条(种植、加工、包装、营销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龙头企业,壮大实体经济经营主体。四是配套建设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体系。

就业扶贫方面:进一步强化转移就业,跟踪落实好稳岗拓岗措施,就地就近就业。重点是进一步加大公益岗位设置力度,优先安排农村居民就地就业。一是稳定并逐年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强化技术培训,让更多人由普工提升为技术工人,提高务工收入。二是用活土地流转等相关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多种形式壮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3.2.2 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升级

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乡村垃圾处理难题,使乡村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积极探索“茶旅文”一体化发展模式,依托安化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群众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党建引领·三员两长网格化管理责任机制”为总抓手,以“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和“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重点,建立健全长效化工作机制,强化示范带动、督查考核,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主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格局。

3.3 建立三项衔接机制

3.3.1 建立要素衔接机制

一是推进运转体制有机衔接。逐步建立乡村振兴在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等五个方面统筹推进运行的体制机制,实行“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无缝对接。二是推进组织保障有机衔接。深入推进抓基层党建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双促”,强化基层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是推进专项投入有机衔接。将原投入脱贫攻坚的财政资金和新整合的涉农资金,统筹用于乡村振兴,确保各级财政对乡村振兴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借鉴并创新脱贫攻坚资金筹措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四是推进考核评价有机衔接。借鉴脱贫攻坚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按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不同阶段设置合理的指标体系。

3.3.2 健全工作衔接机制

一是推进脱贫成果巩固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巩固期,认真分析和严控各类隐患和风险,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下一步整体提升融入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推进规划有效衔接。认真分析巩固过渡期和提升融入期的重点和关键,协同相关行业部门,做好专项和行业规划,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要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公共服务、就业扶贫等有机嵌入乡村振兴规划中。三是推进项目有效衔接。将可继续实施的扶贫项目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或实施方案,在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方面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

3.3.3 探索政策衔接机制

一是保持政策的持续和稳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认真梳理既有政策的基础上,力争在脱贫攻坚过渡期内,不挂空挡、不踩刹车,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红利继续进村入户。二是探索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政策体系。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统筹研究,分类确定政策内容增减与时效的变化。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内化为完善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长效性转变。实现受益主体由“特惠”到“普惠”转变,后续贫困对象由“积脱”(积累脱贫)到“即脱”(即时脱贫)转变,扶贫方式由“输血”到“造血”转变。

总之,乡村振兴的实质,就是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人力,资金,技术,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化整合,逐步构建新型集体经济,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和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推动更高层次社会转型。

猜你喜欢
攻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路上的人大行动
脱贫攻坚:基层如何“上手”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新农村 新一辈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