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书院制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研究

2021-01-02 22:02王炳丹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通识三全育人书院

王炳丹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2017 年2 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至此,“三全育人”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模式,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一、书院制是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途径

中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是指汲取中国古代书院的精髓和借鉴西方住宿制学院理念,依托学生住宿空间开展通识教育和各类文体活动。书院制打破学院、专业限制,搭建各类育人平台,使书院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家庭、学生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要求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共同构建育人机制,共同参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能够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切实参与学生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在育人功能上,书院制以导师制为核心,导师在学生学习、生活上给予全方位指导;以学生团队、朋辈辅导等为辅,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推动学生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此外,书院还通过邀请专业领域学者、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书院建设,对学生学业、生活等给予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实现全员育人。

(二)以文化育人为切入点,实现全过程育人

全过程育人要求育人过程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始终,学校根据时间和空间的改变,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自身要求,有序开展育人工作。在时间上,书院育人覆盖书院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以文化活动作为重要载体,对不同的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在空间上,书院驻院导师与学生同住,师生没有空间上的分割,部分教学场地转移至书院,推进第二课堂入书院,让学生在书院中时刻感受文化氛围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实现全过程育人。

(三)以通识课和各种活动为平台,实现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要求充分地利用、系统地设计多种载体开展育人工作,有针对地把德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各环节,通过制度、环境、实践打造育人立体空间,实现全方位育人。第一,书院有完善的制度平台。各高校在书院建设中都有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划分了各主体的责任,如院长负责制、导师制、导生制等,为“三全育人”实施打下基础。第二,优美的环境平台。书院制通过增加活动室、图书室、心理辅导等扩展了宿舍区的功能,使学生足不出舍就能体验到良好的学习、生活空间,让宿舍成为社区,学生能够在书院中实现个性发展。第三,丰富的实践平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书院内设置丰富的通识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及技能、文体等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书院学生综合素质。

二、书院制下“三全育人”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现代大学书院认同感低

现代大学书院制是高校管理模式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各实施书院制的高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乏质疑或批评的声音。第一,书院的合理性问题。目前,多数书院的功能,如通识教育、学生管理、社团活动等,都在传统学院能够完成,很多人认为单独成立书院执行这些功能没有必要。第二,学生对书院归属感低。学生习惯于院系班级的直线管理模式,书院制打破了专业、年级的限制,但学生实际的活动仍主要集中在班级;并且书院活动创新不足,活动层次不高,难以契合学生的需求,学生对书院认同感和归属感低。第三,教师参与书院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书院指导工作是琐碎、零散且耗时的,教师本来就教学科研任务重,时间精力有限,且书院对教师工作激励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师对参与书院建设积极性不高。因此,没有学生、教师的认同和归属感,书院难以发挥全员育人的功效。

(二)现代大学书院有形无神

现代大学书院以现有学生宿舍空间为依托,进行生活社区改造,增加了图书室、会议室、活动室、娱乐空间等硬件设施,形成了功能完备的社区,即书院的形;书院的文化氛围是经过长期的积淀逐步形成的,即书院的神。国内书院多是嫁接的产物,年代尚短,缺乏书院的神也是情理之中。对于入住书院的多数学生来说,书院只是宿舍的另一种称呼,是条件较好的宿舍;书院中的多种功能设施仅限于活动场所使用,未能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书院制度没有很好保证书院精神的落实等。以上问题导致现代大学书院仅有书院之名,没有体现书院的精神内核。只见其“壳”,不见其“核”,没有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的书院,是难以实现全方位育人的。

(三)双院协同育人有冲突

书院制是为了填补传统学院制的不足而产生的,我国大学的书院均属于外生秩序性书院[1],新生事物的出现对原生事物必然会产生影响,书院与学院之间的矛盾也就显现出来。第一,书院与学院的分工不够明确。目前,双院协同育人模式(即书院、学院协同育人模式)可分为书院+学院、书院=学院及书院∥学院三种模式[2],书院及学院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有协作、有互补,也存在重复和分工不明的交叉地带。第二,书院与学院交流机制不健全。书院成立后,很多工作需要两院协同配合,学院在原来的内部沟通基础上需要单独伸出一只“手”与书院进行对接,增加了学院的工作量,这是学院所不愿意的。同时,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来协调,难免会产生摩擦和矛盾。第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多是简单地将其作为附加项加到专业教育上,二者未能实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学院的专业教育和书院的通识教育缺乏统一的上层设计和管理,学院担心在学生专业、年级混住的书院制模式下,对专业教育产生冲击,影响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专业发展。

三、书院制下“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探索

书院制下的“三全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立体化的长期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一)文化层面:以书院文化建设为依托,打造“三全育人”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也是书院的灵魂,书院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沉淀的过程。高校可以借鉴古代书院的常年坚持讲会、讲学制度,聘请大师进行传统文化的讲习,安排驻院导师指导各类兴趣组,营造书院文化氛围,使书院育人达到“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与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的统一”[3]。另外,要形成少而精的书院文化特色系列活动,为书院学生创造校内、校外文化交流机会,拓宽视野。现在大学活动繁多,但大多都是“过眼云烟”,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有限,所以书院要根据学生需求开展能够长期持续的特色文化活动。例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朗诵会、读书会等,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让文化活动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形成特色的书院文化,使学生实现文化认同,书院才能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突显成效。

(二)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搭建“三全育人”平台

书院与学院形成了一个矩阵式的管理组织,其是一个既各自独立又有相互交叉的复杂结构,需要有支持性的、平稳运行的制度环境进行统筹规划。首先,要搭建沟通的桥梁。如在学校层面成立院务管理办公室,由书院和学院的领导共同参加,建立联络人专门负责两院之间及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为全员育人提供有力保障。其次,要有灵活的经费保障。如在书院聘请导师、考核导师绩效方面,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制定合理的激励、奖励制度;书院各项活动开展经过审批后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在书院建设上合理考量,集合导师、学生多方需求进行投入等。再次,要有落地的同时课程体系。根据书院发展目标设置对应的通识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开展诸如讨论、辩论、研究等多样的教学模式,从学校层面达成共识,做到教师重视、学生喜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通过通识课程影响学生的精神内涵,实现全方位育人。

(三)师资层面:增强导师能力,建立完整的书院导师制体系

书院的导师主要扮演的是咨询者角色,帮助学生发掘兴趣、确定目标、专业定位、规划人生等,而目前书院大部分导师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因此,需要通过校内培训、校外培训、技能提升、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书院导师对书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交流提升导师育人本领,完备导师队伍;通过建立完善的导师奖励机制和导师评价体系,激发导师工作主动性,同时,根据当期的书院建设目标聘请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导师,校内、校外导师共同组成导师队伍,为书院全方位育人提供师资保障。

猜你喜欢
通识三全育人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