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工科院校“茶文化”课程思政的融入式教学设计

2021-01-02 13:3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工科茶文化应用型

(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整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次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同时指出要注重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的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2020年6月,教育部根据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再次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要深化教学教育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至此,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在各类课程中的有效实施,也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

1 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及“课程思政”特点

一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应用型工科院校必须强化对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工科高校评估,过多注重学校的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成果、毕业生就业率等硬性指标,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因此,应用型工科院校多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以自然科学课程为主体,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致使应用型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出现重“技”轻“德”的现象。

同时,应用型工科专业课程特点,也使得任课教师在承担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时感到有心无力,甚至无从下手。工科专业任课教师的思政素养、思政能力,以及工科师生的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课程思政的实施。在现有的教学中,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教授,不能得到很好的融合,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

2 《茶文化》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起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拥有着近五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充分汲取了儒、释、道、文化与思想,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与智慧。中国茶文化不仅有茶类、茶人、茶具、茶馆、茶楼等物质文化,还有茶道、茶礼、茶俗等精神文化内涵。茶文化在高校中主要为通识选修类课程,相比于专业课程,其课程教学形式对任课教师而言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国茶文化的课程教学中,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茶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切入点

3.1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萌芽、形成、兴盛、繁荣、衰退及再次辉煌等多个时期,由此向学生传达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意识到起起伏伏乃人生常态。同时,在茶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茶圣陆羽辗转我国南、北各大茶区,观察和学习茶农的经验和方法,整理研究成果,耗时二十七年终于撰写出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通过讲述陆羽的故事,诵读《茶经》,使学生得到浸润式的体验,增强文化自信,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任何一项事情的成功都不是容易的,都需要耐心与恒心。

3.2 茶叶加工

我国茶叶种类丰富,有绿、黄、青、白、红、黑六大基本茶类。各茶类有其不同的加工工艺,茶类加工工艺中也蕴含着思政元素,比如,黄茶的闷黄、乌龙茶的做青、红茶的发酵、黑茶的渥堆,都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与此同时,小小的叶片在经历以上工序后形成了相应茶类特有的风味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在成功前都会经历一段较为痛苦的磨炼,正如《孟子·告天下》文中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此外,不同品种茶叶还有其适制性,有的品种适合加工绿茶、有的适合红茶,有的适合制作为乌龙茶,人亦如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充分发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做适合自己的事情时,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3.3 茶叶评审

从宏观上讲,茶叶的评审通常包括干茶、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因子。从微观上讲,茶氨酸、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芳香物质等是构成茶叶的色香味的品质成分。不管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讲求各项因子或各成分间比例协调。对人的评价亦然,我们不能从某一方面去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同时引导学会多方位、多角度辩证性的看待事物。

3.4 茶叶功效

茶叶不同内含成分有着不一样的功效,其中茶多酚具有很好的防辐射效果,通过分享中国茶多酚“飞”赴日本抗辐射的故事,像学生们传递中国的友好外交及大国担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

3.5 茶礼茶俗

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茶礼体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精神气度,习进平总书记在与他国领导人会晤时也多次以茶待之。茶俗是我国民间风俗的一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主要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人们的生活,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主要习俗体现在婚礼、祭祀及饮茶方式上。其中,茶与婚礼、茶与祭祀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蒙古族、回族、满族等订婚以茶为礼。饮茶习俗的差异如藏族人的酥油茶,回族人的八宝茶,客家人的三生汤,汉族人好清饮等,让学生感悟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4 《茶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施

4.1 以故事为纽带做好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衔接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把思政工作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工科院校学生因其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通识选修课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趣味性,以弥补专业课程内容的枯燥。《茶文化》选修课程结合应用型工科学生特点、茶文化精神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设计。将历史传说与真实故事并举,增加课程趣味性。并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讲授等多种方式将知识与思政巧妙融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思想政治知识传授不生硬,提高课堂效果,进而提高育人质量。

4.2 利用现代信息化创新教学手段

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急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随着手机上各种应用和信息的广泛传播,互联网已成为学生课余学习的最便捷通道,信息化手段与课堂的有效融合成为教师教学所必备的技能。《茶文化》的教学主要以线下讲授为主,但也充分利用慕课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通过雨课堂、微助教等平台完成课前自我学习,并选取部分话题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集中答疑或自我学习成果展示等,充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沟通协调、团队协作、自我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4.3 依托社团和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茶文化学习初期,有关茶叶的鉴别、茶具的使用、泡茶的技艺等都是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仅仅依靠讲授或观看图片、视频等方式,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体会,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应借力学生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开展实验、实践环节,吸引学生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进行社会实践,进而促进优秀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最终将人文知识与思政相融合,让学生在体会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接受政治教育的洗礼。

4.4 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为: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在“茶文化”课程的实际考核评价中,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考核理念,考核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课堂上采取小组讨论及汇报、故事还原演绎等方式,让学生自然领悟到课堂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 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思政能力与思政素养的提升。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优势,挖掘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猜你喜欢
工科茶文化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