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矩阵建设路径研究

2021-01-02 13:3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环节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笔者立足我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现状及问题,结合新时代学生特点,对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矩阵建设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思考,初探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矩阵建设路径。

1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现状及特点

1.1 工作距离由远及近

当代大学生更愿意在互联网环境中与人沟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也造成了传统思政教育手段无法及时有效的掌握和影响被教育者内心状况。因此,高校将网络思政教育纳入思政教育整体大格局中,通过网络思政教育让主流文化在网络渠道发声、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结合特殊历史节点,在网络平台主动发声,深入学生群体,了解被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作出适当引导。有计划、有指导地逐步开展网上大讨论,帮助学生关注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观点的碰撞,拉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加理智、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同时,对网络上学生争论的焦点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开展线下面对面回访,加深理解与记忆,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

1.2 工作空间由封闭到开放

在传统思政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主要通过日常谈话、走访宿舍、主题班会等途径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利用体育文化活动、志愿实践等平台展示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这些方法和途径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时空距离影响,也造成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大打折扣。网络的普及让信息传播的空间变得更加开放,当代大学生通过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可以方便快捷地查阅信息、获取资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空间相较于传统思政工作过程而言更为开放,借助互联网平台,线上资源与线下活动融通。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深入了解事物的内涵与发展,打破时空壁垒,走出封闭的象牙塔状态。同时,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校长信箱”、微信公众平台留言功能等,加强高校与外界的联系,掌握学生、家长、社会三位一体式的思想动态,加以引导,以便做出及时有效的判断与决策。

1.3 从辅助手段到主要阵地

互联网初兴时期,网络只是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也是我们常说的Web1.0时代——将网络视为现实教育空间的镜像,将新闻通知等直接搬到网站上,只是起到拓宽宣传渠道的作用。而之后随着各类社交平台的兴起,高校逐步开始创建网络思政社交平台,建立公众号、设计吉祥物,传播信息、展示形象、加强互动。部分高校同步建立起思政教育管理系统,借助新兴技术规范和创新网络思政工作。如今网络思政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高校通过网络的多条触手,深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做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引导。减少灌输性、概念性的理论宣讲,尽可能多的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可视化、交互性程度,高度契合和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1.4 从固化教育对象到互动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占主导地位,而长期忽略了被教育者的地位和感受,只是担任被动接受的角色。注重“灌输式”的理论教育,以主流价值观生硬地去影响被教育者,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样的教育模式对于教育者本身及其教育内容、方法、设计等要求较高,被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和心理状态也非常重要,只有在各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时才可能达成较好的教育效果。而在网络时代下,思政教育和被教育行为都具有极大的自主性,教育者的身份逐渐弱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客体地位不再显著,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对某些事件根据自身的理解发表解读,也可以针对他人提出疑问,并进行多次反复辩驳。这种互动式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更加理解教育者本身,但鱼龙混杂的信息源也会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思想上的混乱,不利于其接受有利信息,也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2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

2.1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认知片面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的信息交换提供了新的平台,通过其强大的信息处理、存储和通讯功能,提高了信息交换的效率,扩展了信息交换的覆盖面,重塑了信息交换的新模式。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成为了思政教育的新工具,网络思政教育雏形初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①。但社会各界大多从狭义维度来理解和界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对于网络思政教育的认知是片面的,没有对互联网工具属性外的其他属性进行探究,仅仅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新载体来看,有学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教育的一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②

多数思政教育工作者将互联网视为现实空间的镜像,将思政教育内容如新闻、通知等,直接照搬到网络上,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也相对单一,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提升宣传效果、扩大教育范围、增强沟通效率的作用。

2.2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机制不成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扩张,互联网从工具化产品逐步演变成新型社交平台,如今更是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机制也从雏形“工具论”、“载体论”发展至今,互联网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辟了高校思政工作中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形态。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始在各大网络媒介上开疆扩土,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平台,建立官方网站、设立公众账号,传播信息、互动交流、展现形象。

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相关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深化,有学者在前期观点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③

但是这种工作机制仍不成熟,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操作困境,缺乏对网络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进一步挖掘,缺乏对新闻传播规律和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合理运用,缺乏对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的链接与结合,需要进一步厘清网络思政教育内在逻辑,提升网络思政工作效率,创新网络思政育人思路。

2.3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随之迈入新时代,高校教育实践活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新时期网络思政工作肩负起高校教育实践的新使命、新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有学者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④总的来说,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就是要利用新型技术手段,把握“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生态,着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吸引力和实效性。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它具备自身特有的教育思维、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环境。网络思政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它从属于当代高校教育实践体系,也代表者这一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新形态。

3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矩阵建设的探索

3.1 前期准备阶段及其环节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计划性,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需要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矩阵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和灵活调整,而这一要求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充分的前期准备。具体而言,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基本环节:信息获取与分析环节、方案制定与优选环节、宣传引导与推广环节。

信息获取与分析环节作为前期准备阶段的首要环节,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网络信息素养,具备检索、判断、传播、分析与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同时善于利用多种渠道获取受教育者思想动态信息。此环节中,不仅要求教育者会用网络渠道、新媒体,更重要的是如何融合传统渠道与方法,例如综合面对面访谈、公开社交平台侧面了解、隐蔽社交平台观察等渠道,更高效全面的获取信息。同时,要善于向计算机网络数据人才寻求帮助,开展专业的信息分析。依靠思政工作者自身经验分析或实证分析发在互联网条件下发挥作用不大,而且受到个人体力精力的局限。因此,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分析技术,形成信息自动采集与分析,不仅可以提升效率,而且可以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从大量低级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将更多精力用于解决问题的工作当中。

信息获取与分析环节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发现问题以确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什么”,而方案制定与优选环节的主要意义则是明确“怎么做”。主要包括两大操作步骤:一是根据信息获取与分析环节发现的问题,拟定针对性的方案,包括教育者、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载体等,形成多个备选方案。二是对形成的方案进行优选,选择的标准应该最大限度贴近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满足受教育者的自身需求,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参与元素,提升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提高方案的执行效率与最终成果。

在一定条件下,完成前面的方案制定与优选环节可直接进一步实施,但经过近年来经验的总结,“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日趋复杂的网络竞争环境。为了追求最佳的实施效果,建议高校可酌情增加一些宣传引导与推广步骤。具体来说,就是可以凸显教育方案中的部分特色或优势,能使其迅速吸引受教育者群体的注意,提升其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

3.2 主体教育过程及其环节

主体教育过程是在前期准备环节相关工作完成之后,思政教育者根据第一阶段制定的教育方案实施具体的教育步骤和环节,被教育者学习内化后,乃至进一步外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主题教育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关系建立与互动环节、信息发布与输出环节、选择性接受与反馈环节。

在网络思政教育过程正式开始之前,首先需要确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关系不是狭义上的“老师与学生”关系,而更像是“买卖关系”——一种是教育者提供自身教育资源给受教育者挑选,由受教育者选择是否要接受教育;另一种是教育者主动出击,与被教育者产生互动、建立联系,从而开展教学过程。在这样的“买方市场”下,网络思政教育者需要线上线下多管齐下,主动与受教育者建立关系,并通过频繁互动提升亲密程度,并始终保持网络互动关系的生机与活力。

在与受教育者建立关系并产生初步互动之后,教育者可以正式向其发布和输出教育。这里所说的“发布”和“输出”是教育信息传播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发布”一般没有特定的受教育者对象,针对范围较广,常用的发布和输出渠道包括学校官方网站、公众平台官方账号、其他门户网站热门推送等。“输出”一般针对特定的受教育群体,针对范围较小,一般为一个班级、一个聊天群,“输出”的内容也更为精准和个性化。同时,在教育信息发布与输出环节要特别注意遵循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定规律,把握其时效性,注意发布与输出的频率。

随着网络思政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发布或输出信息后,受教育者并非像靶子一样全部接收,相反的,他们会有选择的接收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益处的信息。并且在接收信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会向教育者作出一定反馈,例如参加线下的一些附加活动等。此外,在该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会针对教育信息本身进行反馈,而且会针对教育过程中的其它各要素以及整个过程提出各种质疑、意见或建议,这些反馈对于教育过程的下一阶段——评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反馈评估阶段及其环节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评估,从根本上说,就是测定网络思政教育活动最终的成效是否符合预期标准,测量标准包括:制定的目标与内容是否恰当、是否运动了适当的方法与载体、是否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了合理互动、受教育者最终是否有所学习收获。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中,应更加侧重教育过程、教学质量的评估,对于最终达到的效果只是评价体系中的一个小部分。反馈评估阶段的主体多元,既包括教育者也包括被教育者,还包括受教育者家庭成员等,他们对教育过程中的环节、内容、安排等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缺少任何一方的评估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反馈评估环节。要实现高效的反馈评估体系,还需构建智能化大数据评估系统。要根据网络思政教育环境下的实际需求,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新理念、新技术服务于反馈评估环节中。

注释

① 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02):103.

②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6.

③ 韦吉锋.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学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02):52.

④ 冯春芳,成长春.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涵义的新视角[J].江淮论坛,2004(06):154.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环节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