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工人医院 陈丽娟,白艳辉,沈成宇,吴颖利
随着我国人口突破14亿大关,人均寿命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凸显,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人群的养老服务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据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亿人,占比18.70%;65岁以上人口1.9亿人,占比13.50%。高龄老年人2900万人左右,其中六到七成需要康复服务。独居和空巢老年人约1.18亿人左右,慢性病患者人口总数将近3亿。目前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残疾人有8500多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将近有1亿人需要康复。同时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也需要康复治疗,患病、失能或者半失能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养老服务中的医疗护理需求也越来越多。医疗健康养老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开展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机构势在必行。
为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内一些省市竞相开展医养健康服务布局,并将医疗健康养老作为新兴产业来发展。201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医疗康养高地”的战略目标,为医养健康服务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出台了《唐山市打造医疗康养高地的实施意见》《唐山市加强医养结合工作实施方案》《唐山市长期照护保险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在医疗康养机构设置审批、人才引进培养、医疗保险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推出了22条创新优惠政策。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唐山市60岁以上占比22.81%,65岁以上占比15.9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唐山地震灾害造成很多人残疾,医疗康养的压力巨大。全市现有医养结合机构44家,床位8600张。规划到2021年底,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将达到50家,拥有床位9000张以上。打造医疗康养高地是市委市政府回应全体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一项具体行动,更是政府改善民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工程。为更好地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医疗康养高地”战略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我市医疗档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病案资源,这对提升医疗康养高地的建设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已明确提出,医养结合机构是指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发展模式,是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从目标来看,医养结合与传统养老服务最终目标一致,都是为保障老人可以安度晚年,但两者目标人群存在一定差异,前者侧重于需要医疗服务介入的老年群体,尤其是失能、半失能和残疾老人;从医疗服务体系来看,相较于传统养老模式,医养结合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它将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既包含传统生活照护服务,也包含医疗保健服务,使服务更加多元化,可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1.充分利用医疗人力档案资源,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医疗人力资源包括医生、护士、药学、技术、护工及其他服务人员,目前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28000多人,城市地区医生/人口比是乡村地区两倍以上,城市与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差距较明显,且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卫生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三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硬件、软件条件落后,无法给予高质量医疗人才长期发展平台,其人才储备已严重不足。未来的医疗康养高地建设将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可兼职、可多点执业,另外,要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基层康养机构开展服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所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公立医院之间的界限,建立区域医疗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的全流程化管理,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微服务等信息化新技术,精心规划、构建、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弥补人力资源不足及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困境,让医疗人力资源充分流动起来。要加强人才培养,重点是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学会、协会和综合能力水平高的医疗机构建立一批医养结合培训基地,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实行医师执业地点区域注册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明确提出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务人员享有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同等的职称评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待遇,为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机构服务提供充足的人力保证和技术支持。
2.开发利用病历档案信息资源,建立病历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医疗档案信息资源蕴含着重要而宝贵的财富,完整系统地记录了医疗康养技术和服务的历史过程,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状况,对打造医疗康养高地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病历档案信息记录着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和相关的健康保健信息,记载着与诊断有关的各种检查检验结果,以及就医过程中的用药、治疗的方式和治疗结果,所以,具有着极大的科学价值和证据价值。在对患者信息进行保密的前提下,可设立患者档案信息共享系统,打造“互联网+医院+社区+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并根据此系统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建立以三级医院为依托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基层医疗和康养机构提供远程影像、心电、疑难病例会诊等服务。从而建立医疗服务共享机制,合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减少康养人员的时间及经济成本,实现病案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和长久可追溯、可查及,为医疗康养服务提供科学、翔实、便捷的医疗信息资源。
3.医疗健康养老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应坚持由政府主导。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综合评估全市人口、老龄人口、疾病谱、居民健康状况等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供需双方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医养结合资源的总量、结构和合理的资源配置格局,确保规划科学、合理、有效和可行。将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出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明确政府责任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并按规定享受税费、投融资、用地等有关优惠政策,促进有序竞争,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效率、质量和水平。鼓励保险、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组建医养结合机构,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良好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服务建设完善的基础。政府应该根据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完善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见规划,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以及具体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方案,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纳入区域老龄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从而为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建设医养结合联合体,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面对未来高龄、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探索建立包含健康管理、慢病干预、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内容的医养结合新机制,形成覆盖全市的医养结合联合体网络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养老机构组建门诊部、医务室、护理院及安宁疗护中心等不同形式的医疗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从而为推进康养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支持医疗机构举办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个别公立一级、二级医疗机构出现经营困难、闲置床位较多状况,可在政府主导下,将这些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畅通双向转诊渠道,确保老年人得到有效及时的医疗救治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全流程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医联体、医共体全面推进的大环境下,可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和服务范围,依托其网络和技术资源优势,为社区和机构老人提供上下转诊、远程会诊和健康管理服务,以强化医疗服务的协同性、连续性,使老年人能够就近享受到便捷、优质、连续的同质化基本医疗服务。
5.建立医疗康养服务信息化平台,是打造医疗康养高地向纵深发展的根本保障。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支撑,拓展信息技术在医养结合领域的应用,推进医养结合服务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建立医养结合监测平台、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建设集生活照料、医疗救护、生理检测、远程健康管理、养生康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6.加强对医疗康养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标准,确保规范运营,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及评估制度,进而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服务市场行为。要将医养结合服务政策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逐步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考核机制,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考核内容、考核标准,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