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升级研究

2021-01-02 10:10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党校林瑞年
区域治理 2021年32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党校 林瑞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1]。“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原则,这是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新发展阶段和环境变化,战胜我国新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带来的各种困难、矛盾和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经济高质量稳步发展的重要支点。文化产业要始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不断适应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文化产业升级与新发展理念的契合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在世界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促进经济,适应我国经济常态化发展的高度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创新,新发展理念的聚合成就高质量发展[2]。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发展改革全过程”。

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相融合适应的重要产业形式,是我国文化焕发活力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源泉,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责任。产业升级一般指产业由低产值、低产能、分散化向高产值、高产能、结构化跃迁的过程。就文化产业来说,产业升级主要是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从单一属性到多元化属性、从依赖性到自主性的过程。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创意作为核心理念,以绿色化、数字化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完善产业链。

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创新、共享等理念相契合。基于新发展理念的文化产业应以创新理念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协调理念完善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以绿色理念规范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开放理念活跃文化贸易进出口、以共享理念释放文化产业的正外部性[3]。

二、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强调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注重协调地域特色,要突出成都、重庆两城的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重要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高品质宜居之地。成渝地区作为西部资源、人才、产业、资金等的集聚地,是我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强劲动力源泉,可以助力西部地区经济转型、推动西部地区高效率高质量发展。就文化产业来看,成都重点打造现代时尚、传媒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建设骨干企业群,不断加强数字文创跨越、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例如:打造天府文化产业生态圈,现已吸引腾讯王者荣耀电竞平台、网易数字产业基地、天象互动、西山居游戏创意公司等具有经济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文化企业入驻。重庆依靠独特的地形优势打造“两江四岸”文旅融合产业集群,建有南滨路国家文化示范园区、两江新区数字出版基地、重庆原创音乐和艺术出版孵化中心。但是成渝地区文化产业仍然存在产业分布不合理、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产业联动性不强以及消费市场不平衡等问题。首先,成渝两地的文化产业多集中在核心城区,未带动四川重庆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文化产业布局。其次,文化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未能形成具有川渝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集群;数字化、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较少,不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带动经济发展。再次,成渝两地以及成渝周边市、区未形成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未能构建以影视出版、文化旅游、公益美术等为主的从创意到制造再到消费的完整产业链,导致成渝地区文化产业结构不优,很难形成发展合力,文化产业链有待完善。

三、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升级举措

推动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新旧产能交替,完成转型升级就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要坚持创新理念提升产业原动力、坚持协调理念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开放理念激发产业活力、坚持绿色理念健全产业体系、坚持共享理念提高产业普惠性。体系化、科学化地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创新理念提升文化产业原动力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型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重庆与成都的文化产业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衍生出新的产业业态、激发出新的发展活力,努力推动文创产业、网络信息、文化旅游、影视文化产业实现科技化、现代化转型。一是要增加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元素。加大对数字阅读、VR游戏、全息影像新业态的培育,例如:建立线上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三峡博物馆,在博物馆中设置全息影像表演、VR实景互动影院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功能区;利用手机多媒体等渠道,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虚拟消费带动文化产业向数字化转型。例如:成都要继续发挥腾讯旗下天美工作室开发制作的具有极强影响力、辐射力的游戏王者荣耀对于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在游戏人物皮肤、线上赛事等方面加入具有成渝特色的文化元素,加大文化产业宣传力度;重庆在“网红城市”的基础上继续吸引如《刺杀小说家》《沉默的真相》《少年的你》等优秀影视剧来渝拍摄,与电影制作方一起合作推出具有川渝特色的电影周边产品和虚拟产品,以增加重庆影视业和文旅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壮大文化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建立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鼓励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于文化产业的建设,建设以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基地。例如:建设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研究基地,从源头解决成渝两地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三是开发带动成都、重庆周边区域激发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活力。成都和重庆主城区资源较为集中,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较强,但是其他市区县的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较为传统。因此,要深入挖掘成都、重庆周边区域的科技创新资源,依据每个地区的不同特点,利用本地区科技优势,突破地域限制,片区化、体系化创新文化产业,探索新发展模式。成都和重庆的文化企业要进一步与安岳、资阳、遂宁、潼南、大足、綦江、永川等市区形成项目合作和联合经营的联动模式,实现成都重庆周边区域文化产业互相促进、合作共赢,不断缩小区域间文化产业差距,实现共创共新的文化产业集群。

(二)坚持协调理念优化产业布局

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同化、区域联动性不够以及缺乏协调发展政策引导等问题。因此,“成渝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整合各方资源,改变以往分散化、同质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一是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城市联动发展。成渝两地有关政府应制定协调成渝两地文化产业的整体规划,引导文化产业相似的地区实现联动式发展,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例如重庆永川、梁平、四川大竹都具有丰富的竹资源和深厚的竹文化,并且永川竹山茶海曾作为电影《十面埋伏》的取景地在影视文化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梁平则依靠百里竹海建有“猎神居”民宿群,休闲文化资源丰富,但存在发展模式单一、产业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应以协调理念为引导,联合永川、梁平、大竹等地建设竹文化产业集群,整合旅游路线,规划集影视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精品文旅路线,促进各区域文化产业联动发展。二是打破行政壁垒,加强成渝地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引导。虽然“成渝双城经济圈”强调成都、重庆要协同发展,成都、重庆周边区域要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但由于四川、重庆行政区划不同,两地没有统一的规划、法规来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因此,成渝两地要在中央战略政策基础上,成立成渝地域产业发展决策协作机构,加强对成渝两地产业相关政策的研究。以即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为契机,为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合理的顶层设计,从制度环境层面打破阻碍文化产业要素流动的壁垒,促进文化产业相关资源的配置优化。

(三)坚持开放理念激发产业活力

开放是激发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创造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4]。成渝地区位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联结点上。同时,成都、重庆开行的中欧班列是国内运输货值最大、辐射范围最广、产业带动最强的两大中欧班列,成渝地区在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为大背景的对外开放进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渝地区文化产业转型一方面要突破巴蜀文化体系,融合借鉴国内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产业对外影响力,拓宽产业链,创造具有成渝文化特色的国际化产品。一是文化产业出口进口“双驾齐驱”共同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要扩大文化产品的销售范围,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增速,提高文化企业的国际视野和世界市场的影响力。例如,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王者荣耀职业联赛成都西部赛区、重庆忠县电竞学院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合力,通过举办国际赛事、加强国内外电竞选手的交流培训,选派成都AG俱乐部、重庆QGhappy等知名俱乐部参加在国外举办的赛事、出口电竞相关周边产品,加快构建全链条电竞产业生态,提高文化产业国际化水平。二是加大重要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峨眉电影制片厂、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重庆西部影视城等企业的广泛影响力和产业带动作用,向外拓展产业链,在创意研发方面积极引入国际人才,同时带动毗邻区域文化产业组团式发展。既要注重培育大企业,增加国际竞争力,同时大企业要扶持小企业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完善对外贸易渠道,促进创意产品研发,不断形成文化产业对外贸易规模经济。

(四)坚持绿色理念健全产业体系

2017年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文件强调,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5]。成渝地区发展绿色文化产业首先要健全产业绿色发展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将以往成渝地区实体化、分散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数字化、体系化的发展模式。依托西部科学城、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及成都天府新区“瞪羚谷”数字文创企业园建立成渝地区文化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联盟,推动成渝地区文化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具有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的文化产品。其次,政府要以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相结合的协调理念为引导,将绿色发展纳入中小文化企业发展规划,建立文化企业评判体系,将绿色发展纳入企业设立评判标准,加大评判标准中社会效益的比重,重点考量文化企业建立后对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坚持共享理念提高产业普惠性

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文化产业也是以本地文化为基础进行发展的。成渝地区文化虽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要建立文化交流平台,利用西部动漫展、智博会等平台交流共享文化产业建设经验,同时依托成都、重庆两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等优势共享文化资源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建立大足石刻、安岳石刻、乐山大佛等造像文旅长廊,改变以往本地化的发展方式,打造精品文旅路线,共享信息、游客资源以及文化产品销售平台,合力打造集约化发展平台。同时注重成渝地区文化产业与周边省市的共享发展,建立都江堰和湖北宜昌三峡大坝古今水利文化游学联线,两地政府积极宣传引导,吸引中小学、历史文化爱好者群体参观学习,同时开发与都江堰和三峡大坝相关的文化产品;加快川东、渝西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开拓文化新业态,努力开发和弘扬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挥鲤鱼灯、自贡花灯、川剧等传统文化技艺的经济效益,着力打造具有川渝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要准确、完整全面的贯彻。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升级转型就要始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充分利用成渝两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带动毗邻市区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两地政府应充分利用“成渝双城经济圈”这一重大战略契机,注重文化产业社会、经济双重效应,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同时,实现成渝地区产业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成渝客专提质达速接触网改造施工技术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成渝双城到同城
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