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垃圾分类策略研究

2021-01-02 10:10山东师范大学肖清三刘佳昆
区域治理 2021年32期
关键词:垃圾处理分类垃圾

山东师范大学 肖清三,刘佳昆

一、引言

随着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垃圾资源化利用成为大势所趋,而垃圾分类是垃圾资源化的关键环节。截至2021年,我国已有46个重点城市实行了垃圾分类,相关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然而,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心理等诸多现实因素制约,未能形成有效机制,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此,2021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等有关要求,突出垃圾分类在农村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早在2019年,山东省按照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全省选取5个试点县(市、区)的行政村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方法,力求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通过两年多来努力,山东省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这对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造成一定阻力。

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山东省农村地区垃圾资源化利用,打造美丽乡村,本文在关注农村垃圾分类的政策文件及国内外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对垃圾资源化方式进行了全面深入了解,结合山东省农村实际综合思考,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二、山东省农村垃圾分类可行性措施

(一)采用全面多元化举措,构建合理的垃圾分类管理体制

垃圾分类包含前端分类投放、中端转运回收、末端处理加工三个环节。相关部门应把握好农村垃圾分类的宏观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构建起“政府——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垃圾分类管理体制[1]。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前端分类物质基础

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在各村庄街道统一安置分类垃圾桶,针对就地处理需求建立配套的村级垃圾处理设施,确保垃圾分类配套设施普及到村庄的每个角落。以村为单位建立统一的垃圾回收中转站,方便各村对本村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分离出需要转运县镇进行集中处理的垃圾。县镇级单位统一建设标准化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确保前端分类过的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

2.开拓多元宣传途径,补足垃圾分类意识短板

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在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宣传教育工作多元化、常态化。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栏、宣讲活动等多元途径科普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学校构建“学校—学生—家长”的宣传模式,开设相关课程和竞赛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环保素养,以学生为中介将垃圾分类理念从学校传递到家庭,进而营造社会共识。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贯彻落实垃圾分类政策,将垃圾资源化等环保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生产,营造绿色环保的企业环境。资源回收利用型企业可打造集科技、旅游和教育于一体的文旅基地,充分挖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推动节能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3.实施表彰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

村委会可以采取多样化奖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双管齐下”,调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定期举办垃圾分类知识竞赛,以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在村中营造自主学习、以学促践的氛围,从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实施积分兑换制度,积分来源于分类投放垃圾、参加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反馈垃圾分类问题等。村民可在积分商城兑换奖品,积分最高的家庭还可得到村委会的额外嘉奖。同时,村委会可以利用宣传栏、锦旗、门牌匾、表彰大会等方式,对垃圾分类表现突出的家庭进行表彰,以精神上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激发村民落实垃圾分类工作的内部动力。

4.加强政企协同合作,构建高效垃圾清运系统

切实做好政府与企业的协同配合,引入第三方力量为农村垃圾分类注入活力。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引入机制将垃圾转运权外包给企业,并给予适当财政补贴,从而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和能动性。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将农村垃圾分类引入智能化轨道,充分提升垃圾分类的回收与转运效率,并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如山东省昌邑市在垃圾分类处理中引入PPP模式,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吸引社会企业对当地农村垃圾进行统一的清理、运送和处理。在提高处理效率同时,满足了当地农村垃圾处理的多样化需求[2]。

5.结合实际科学评估,实施新型垃圾处理模式

目前,我国村镇垃圾处理主要有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两种模式,山东境内的村镇大多采取“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模式,此模式虽然规模大、效率高,但会产生土地资源污染浪费等各类环保问题。山东各村镇可根据当地实际,试点实施“就地与集中”兼容的垃圾处理模式[3]。就地售卖可回收垃圾,以堆肥、填埋等方式使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转化为肥料,将有害和不可回收垃圾运送至县镇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强化各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监督反馈机制

真正合理的垃圾分类并非是单向的发展模式,而是多主体、多环节的循环发展模式。农村垃圾分类不能仅仅依靠合理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要想构建完整可循环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需要关注多元主体,打造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

1.完善法律体系,健全考核制度

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厘清垃圾分类的各个流程节点,明确部门分工,细化工作职责,方便各职能主体照章办事、联动协作,杜绝职责不明、推诿扯皮的现象出现。对乡镇政府及村委会实行绩效考核制,加强标准落地,对账式设定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评价目录,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季度环境卫生检查,评价结果挂钩绩效认定,对考核结果理想的部门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4]。

2.强化企业监管,推动数字化监控

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建立专业运营机构,统一设施配置和人员管理培训,严防出现因处理方式不合理、垃圾管理疏漏而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物流准入管理,建立村镇工业和农业废物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理的管理和技术准则,有效控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衍生污染风险[5]。建立山东省农村垃圾分类数字化监管平台,通过拍照、垃圾称重等方式督促企业对垃圾分类、转运与处理情况进行实时报备,利用大数据对企业的垃圾处理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管。政府可定期指派相关人员入村调研,了解村民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情况,对不合格企业应进行约谈或处罚。

3.兼顾道德法律,规范村民行为

加强对村民主体的监督,综合采用德法并施的方式。一方面,充分发挥乡村“熟人社会”关系优势,利用熟人关系把农民、农户组织起来,将垃圾分类行为嵌入乡村关系网[3];另一方面,制定统一的农村垃圾分类个人行为准则,对随意丢弃垃圾、拒不进行垃圾分类的村民采取强制惩罚措施,使居民将环保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在村庄内部建立“红黑榜”考评、管理员定期检查等制度,让村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受到舆论压力和道德羞耻心的约束。

(三)积极利用科技创新,促进垃圾分类智能化高效化

新时代的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彻底改变传统人力监管费时费力的弊端,为打造智能高效的垃圾分类模式和相应的监督监察体制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科技为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供了方便快捷、智能化的渠道,大大增强了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可行性。

1.发挥科技在垃圾分类前端分类投放中的作用

在垃圾分类的前端分类投放环节,山东省政府可开发“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新业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因地制宜地推行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在各村庄街道统一安置智能识别的分类垃圾桶,确保垃圾分类投放精准有效。建立以村为单位的信息化垃圾回收中转站,提升垃圾前端分类工作效率。此外,在农村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的趋势下,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便捷、共享的作用,搭建垃圾分类信息宣传平台,引导村民利用村庄网站、公众号、APP等了解垃圾分类知识,为落实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2.发挥科技在垃圾分类中端转运回收和末端处理加工中的作用

在垃圾分类中端转运回收和末端处理加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智能高效的特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手段,提升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促进垃圾分类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实现无污染治理。如建设沼气池,科学化利用秸秆;采用生物降解、高温堆肥等技术对厨余垃圾进行二次利用;利用大数据计算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场等垃圾处理场所最佳区位和运行模式,完善垃圾处理流程各环节的设施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垃圾处理设施规划方案,重视垃圾处理设施防护用地的保护和预留,避免出现对农村自然资源的二次污染。

3.发挥科技在垃圾分类过程中的监管作用

“政府——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对监管垃圾分类全环节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政府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打造线上监督平台,在村庄垃圾分类和企业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设置电子监督点,通过机器抓拍、上传垃圾处理照片等方式监测垃圾分类工作落实情况,形成在线办公与远程督促相结合的良性监督模式。相关部门可开通网络监督举报平台,为村民反映不文明垃圾分类现象提供渠道。既能发挥村民的监督作用,同时又能增强村民主体意识,有利于形成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的垃圾分类处理新模式。

三、结语

随着垃圾分类在试点城市的逐渐推广普及,垃圾的可利用价值愈发凸显,垃圾分类成为关乎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将垃圾分类由城市向农村推广,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的垃圾资源,将是未来垃圾分类事业的工作重心。山东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村数量多,农业人口基数庞大,每年产生的垃圾数量较多,垃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巨大潜力。推进山东省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山东省节能减排与环保事业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山东省乡村振兴事业持续稳步发展。未来,山东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将以乡村振兴与节能减排为跳板,完善以“政府——企业——社会”为中心的多元主体格局,抓住前端分类投放、中端转运回收、末端处理加工三个垃圾分类关键环节,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形成一整套垃圾分类处理监管体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乡村特色的农村垃圾分类道路。

猜你喜欢
垃圾处理分类垃圾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优化措施的研究
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分析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循环经济产业园,解码垃圾处理的“园区模式”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