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莉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同时要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l]。在2019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为顺应新时代发展,许多高校均在探索如何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向专业教育课程辐射的“三位一体”思政教学体系,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大思政格局。大学英语作为全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普及面是最大的,学习时间是最长的(四个学期)。而大学英语教学又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前沿阵地,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思政责任重大:在实际教学中找准课程内容与价值观引领的切入点,深入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对学生做正确的价值引领,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实践证明,把课程思政理念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是切实可行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因此语言教学也是传播文化和思想意识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依托,同时以能反映大学英语教学时代性、时效性和思想性的资料作为补充,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脚手架”功能,找准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切入点,做出正确的价值引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在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等。
当下,一些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正在进行转型实践,积极向地方工程应用型大学转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为主线,要求工程应用型高校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把理论课教学、通识知识教学纳入应用性、技能型、综合性人才培养的实践需求上来。[3]因此,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其办学定位,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适时融入德育内容,把“立德树人”作为价值导向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同时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文化载体和意识形态载体功能,将教学内容和思政点巧妙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将家国情怀、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都点点滴滴灌输给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效、深刻地植入学生们的“三观”中,这样才符合我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产出导向法”,即POA[4],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针对我国成人外语学习的教学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理论,凝聚着国内外研究者的理性和实践智慧,以及一线教师多轮课堂行动研究的成果[5]。经过10 余年的研究和实践,文秋芳教授从早期的输出驱动假设,[6]到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7]最终建构了POA 体系。
“产出导向法”有三个核心环节:一是“输出驱动”环节,教师设计合适的交际场景和“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4]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创造“饥饿感”,增强其学习动力,促进对输入的深加工;二是“输入促成”环节,教师提供必要的输入材料,输入与输出精准对接,引导学生通过对听和读材料的选择和加工,通过学生的“选择学习”,获取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内容、语篇结构等信息,促成产出任务的完成;三是“评价”环节,即学生完成基本的产出任务或类似的新任务,教师做出即时评价和补救性教学。这三个核心环节是教师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基础。
POA 理论的教学理念为:“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学习中心说”主张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学用一体说”中,“学”指的是输入性学习,包括听和读;“用”指的是“产出”,包括说、写与口笔译,主张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全人教育说”,即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就需要顾及人的智力、情感与道德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外语课程不仅要实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标,而且要达成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标,例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需要强调的是,POA 虽然坚持“全人教育说”,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文性目标的实现需要占用额外的课堂教学时间。[8]可以通过下列3 种手段实现人文性目标:第一,认真选择产出任务的话题。POA 认为有利于人文性目标实现的话题可分为两大类:1.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有利于培养学生中外文明沟通互鉴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第二,精心选择为产出任务服务的输入材料。教师一方面挑选思想境界高、弘扬正能量的语言材料,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挑选反映国内外社会和政治热点话题的语言材料,用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第三,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子或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也可以通过学生互相评价产出成果来提高学生客观评价他人优缺点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和大学英语课堂思政的“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是相一致的。
混合学习是一种在线数字媒体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育项目。它需要师生的现场授受,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控学习时间、地点、路径或步调(维基百科)。混合式教学是一种课堂面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充分吸收传统课堂和线上学习的优势,形成了以MOOC、线上微课堂与实际教学有机融合的教与学的新途径,它将师生交流通过现代化技术紧密连结而增加了师生互动,并辅以优质线上教学资源,使教与学在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有序延伸和渗透。
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鼓励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自主学习路径和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善课堂氛围,进而提高教学成效。高校和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思路,积极学习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进教学内容,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受疫情的影响,线上课程大幅增加,加速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步伐,使得混合式教学成为必然,并且日趋常态化,这是教育变革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与成熟。外研社在疫情期间每周开展线上讲座培训、线上教学实践探索和实践,以及后疫情时期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反思、实践与展望,为大学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结合疫情期间线上教育实践,对地方应用型大学后疫情时期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进行探究和展望。
课程内容选择《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二》第六单元Less is More(6 学时),教学对象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19 级机械设计专业一年级86 名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引导,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能主动配合老师完成课堂任务,积极完成作业,顺利实现了从高中英语被动式、题海战术式到大学英语主动式、开放式以及参与式大转变。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活跃,参与意识强。课后,能自主学习英语,积极搜索信息为课堂活动做准备。
教学条件:1.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2.移动学习APP:外研随身学、百词斩、英语流利说、TED 演讲、China Daily;3.外语慕课平台和超星学习通;4.资料:《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中文版和英文版)、China Daily 官网、学习强国官网、政府工作会议及相关的报道。
采用教师主导、师生共建,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遵循“产出导向,学用一体”的原则,尊重语言学习规律,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法、合作学习法等形式,多元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单元将在课外任务方面侧重于语言知识点的习得以及信息采集和筛选的能力。在这个产出驱动环节,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向学生发布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点的兴趣或激发已有认知体系中的背景知识,通过在平台数据了解学生课前学习分布情况,从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并对学生的产出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课内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重要的“促成”环节,也是翻转课堂的核心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脚手架”功能最为明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驱动环节产出的练习情况,带领学生将本单元的输入分解成一系列的子任务,一是通过合作探究课文主题和结构来解读课文内容,促成认知体系的形成,开展批判性思考;二是加深对语言点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三是采用陈述或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养成思考的习惯,为思辨能力有效培养奠定基础。另外,关于产出评价,采用机器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机器评价和教师评价是即时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反思和个性化学习的实现,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成效。对学生课后提交的作业和小组任务活动等的教师评价也不是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评价标准,而是就产出进行合作评价,目的是促成产出。
同时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课堂思政渗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和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时代性、时效性和思想性。我们用以下标准来检验“润物细无声”:1.学生能自然接受,认为就是课程的一部分;2.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3.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内动力;4.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拓展和深化。
1.知识目标:a.理解文章大意和文章结构;b.掌握关键的语言点。2.能力目标:a.加强思辨能力和中西文化对比的能力;b.采用原因—结果(cause-andeffect)写作方式。3.素养目标:a.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做选择,做什么样的选择——学会做人做事。加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理解做正确选择、明智选择及其新时代青年奋斗的重要性,提升对党的认识,加强国家意识,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家国情怀:在全球化趋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语教学承担更多的责任。c.科学观:形成认识论和方法论,求真务实,养成开拓进去、努力钻研、有诚信、有毅力、勤奋的精神品质,具备事业心、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1.课前
通过学习通发布学习清单:完成词汇预习、课文预习和课文相关背景资料任务点的学习。接着发布有关于学生对喜欢的学习方式的选择的调查问卷及主题讨论。
a.词汇预习 设置任务点,提供多种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如外研随身学APP、百词斩APP 等都提供了从发音到用法很全面的讲解。选用当代大学生喜欢的移动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为翻转课堂的进行做好了准备。
b.关于背景资料的学习 主要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搜索资料,以文字、语音或视频的方式介绍有关项羽及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战争)的历史,增进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文化自信。教师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及时了解选择性学习的成效。教学实践中,有53 名学生以文字或录屏的方式完成了这项任务,极大地增加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对结果及时进行了点评。
c.针对主题 教师就单元主题Less is more 让学生进行举例说明,这样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实践中44 名学生能从多与少的选择、得与失、祸福相依的角度去辩证思考这一主题,充分证明此活动的选择是有效的,这样的输出驱动,增加了学生的“饥饿感”,同时更加促进了对输入的深加工。
2.课中
(1)导入话题
a.欣赏短视频(专业组织者帮助有强迫症的囤积者挖掘)并回答问题 视频中发生什么变化?
b.结合实际提出问题 查看自己的微信订阅号,有多少条未读,有些订阅号从未阅读,为什么会一直订阅?
(2)文本分析
a.快速阅读 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每段大意,然后通过思维导图划分文章结构。强化分析和总结原因—结果结构的议论文写作方式。
b.仔细阅读 文章首先以一个问题开始:当你面对进退两难、难于取舍的情况时,你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项羽会怎样选择?学生意识到项羽的故事会出现在外语文章当中,表明这样历史的国内外影响力。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和对文章主题的了解,熟悉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故事,这时教师设置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陈述故事,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于单元的主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原来Less is more 这样的表达并不是最高级最有哲理的表达,在我们汉语中有破釜沉舟、塞翁失马、道家哲学体系中祸福相依等哲学思想的表达。这种思辨性的讨论,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更唤起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探究和思考,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
接下来是第四段。作为过渡段学生会产生联想:其中出现的麻省理工大学阿莱利博士的实验和文章前面出现的项羽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呢?原来项羽的故事和这个实验都出现在了Dr.Ariely 的《可预见性的非理性》一书中。通过承前启后的作用,作者引出了这个关于选择的实验。教师会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然后选代表进行实验报告陈述,老师、同学作为评价者给予及时的反馈。在输入促成阶段,教师呈现出具有交际真实性的场景和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同时交际任务对学生具有认知的挑战性,更好地为产出任务搭建支架;在有效的输入促成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素养;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反思和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3)批判性讨论
a.第八段 人们对实验中的损失很容易用丢失的现金来衡量。在生活中,相应的损失就往往没有那么明显,如浪费时间,错过机会。
联系我们这个时代,引导学生辩证性地思考和讨论:青春是人生最宝贵的阶段,“青春”如何才能不虚度?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来作结论,同时然后引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引发学生兴趣和共鸣,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b.解决问题 就文章最后一段的问题:怎么做会使我们获得更多?是不断增加选择呢,还是只进行精心挑选?我们应该关闭什么门,以便让机会和幸福之窗打开?我们怎样做选择,做怎样的选择? 引发学生讨论,最后教师作总结:我们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自信和智慧去获得机会和幸福。什么是幸福呢?引出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是一种幸福。联系疫情时期90 后、00 后的表现:将近1/3 的医务工作者是90、00 后,他们选择了去奋斗,用自己的破釜沉舟的勇气、自信和智慧,去跟病毒作生死较量,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作何选择呢?
3.课后
作业(课后完成,通过学习通提交,教师及时作出评价并在下一节课进行讲解)。a.作文:为了抗疫的胜利我们应该作怎样的选择?B.课后词汇、翻译、阅读作业。其中65 名学生提交了作文作业,教师及时进行了批阅点评。针对学生对词汇和阅读的做题情况,教师会在面授时重点讲授,同时把整个题的讲解以录屏方式分享,供学生在线学习。教师对学生的产出进行评价,同时了解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成效,以评促学。
1.教学成效(1)授课注重课程的时代性、时效性和思想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稳步提升,有时候随着课堂讨论的深入,学生会觉得自己在上思政课。(2)教师的政治站位明显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得以激发。
2.特色创新(1)首次将课程思政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全过程。同时结合校本特色,注重科学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既注重知识学习,又凸显了学生选择性、个性化的学习,同时将批判性讨论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辨能力。(2)学习扩展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和线上线下。(3)充分利用机器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构建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促进教师和学生双向学习。
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课堂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室,怎样使课前的线上学习收到成效而又不给学生增加负担,重点在于老师需要设置适当的活动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课中(面授)的以目标为导向,创设情境式的活动也非常重要,也就是搭好学生行动的“脚手架”。同时需要教师能够巧妙地挖掘课文中的思政点,不能是内容与思政教育两张皮。要用润物无声和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这需要老师仔细钻研课文和思政资料,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与补充素材进行“无缝对接”,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同时注重教师言行本身就是课程思政的“一部分”,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也要不断得到提高。在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的初期,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在加紧学习技术的同时,对学生学习的监督、评价工作量也在加大,还需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采用人机协作和多种评价的方式,来提高对学生产出的反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实践证明,线上教学不会取代线下教学,而应该服务于线下教学,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和趋于常态化。1.“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将传统课堂中对单词和背景知识等基础知识的讲授放在课前的线上学习,同时创建与本课主题相关的主题讨论,这样的输出驱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饥饿感”,有利于课中对输入的深加工。课中创设情境以目标为导向,输入输出精准对接的交互式的学习更加促进了学生的产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真正体现了翻转课堂的理念。课后通过布置任务,以结对子或小组的方式进行输出,辅之以线上线下师生评价,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产出,巩固学习成果。2.在疫情期间进行的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到,并引发了学生课堂内外热烈的讨论,有同学甚至认为在用英语上思政课,还有很多同学积极参加了中国文化外语微视频作品大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教师的政治站位明显提高,教学研究热情得以激发,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使得师生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增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时代性、时效性和思想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巧妙地挖掘课文中的思政点,不能是内容与思政两张皮,要用润物无声和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还需要老师仔细钻研课文和思政资料,“二次开发”现有教材并与补充素材“无缝对接”,以达到育人的目标。3.线上教学更加突出课堂教学的“互动”,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完成,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同时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提高了反馈效率,完善了评价机制,但是教师无法实时监测到学生的学习是否真实发生。线上教学应该服务于线下教学,怎样使课前的线上学习收到成效而又不给学生增加负担,这就要求老师设置适当的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以目标为导向进行面授,并创设情境式的活动。
如何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进整个大学英语课程,而不只是仅仅体现在部分章节的教学中,同时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合理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效,还有待于教师不断学习和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