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现场中寻绎时代坐标

2021-01-01 10:56张宝明
书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左翼语境学术

张宝明

《马克思主义传播语境下的中国左翼文学现场研究》是傅修海教授主持的同题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议题着眼于左翼文学中国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语境的互动。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这一表述:“中国左翼文学的在场者和实践者,往往也是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他们是促成中国现代文学左翼转折的关键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被遮蔽的思想者’。中国左翼文学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对现代文学介入、影响的结果,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他们开创的审美理想。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左翼文学密切相关,共产主义革命政治是中国左翼文学现场的灵魂元素。中国左翼文学现场,作为历史化和动态化的文学现场,本身就是充满张力的文学文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的结构性因素,更书写着特定时代的文学思潮与文学观念。”上引一段,其特出的学术判断与高屋建瓴的历史把握,当可见出傅修海教授为文为人的超迈脱俗,也可见出其文学入思的细密精深。其间呈现出来的强调人文融通、贯注虚实关怀的学术品质,从识见、品味和态度上,可谓深得我心,惺惺相惜。

修海的研究工作难免受时代影响。历史现场的强调,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前置视野,都是在在可见的学习痕迹。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学习不是赶潮流、跟风尚,而是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学术禀性和趣味,根据自己的学术积累,一步一个脚印挪动,老老实实学习,真真切切地努力创新。

回想当年《文学研究会宣言》有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文学是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也是一种工作。这种朴素的出发点,这种朴素的文学观、人生观、学术观,我认为,不仅是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应该有的现代意识,也是判断现代中国学术的现代性、现代学者的从业初心、底线意识合适的标准。一定程度上,这种朴素的“正同劳农一样”的学术志趣,是中国的,也是现代中国的,更是当代中国的。

修海对中国左翼文学研究的贡献与突进,主要也不在于学术格局上的宏图大展,而在于他对构成中国左翼文学现场生态的具体文本、作家、议题等的耐心披索、细密还原、精深辩难、离析还原。程光炜教授指出:“我注意到作者在有意識地摆脱研究成规,也即那种来自研究对象本身的思想成规的限制,努力用自己的思考来重新校正和重建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历史联系。”

修海一鸣惊人,当属其专著《时代觅渡的丰富与痛苦——瞿秋白文艺思想研究》。应该说,我本人正是通过这本论著认识作者的。该著在寻常中见奇崛,平易里觅艰辛,颇得林岗先生的智趣风采,对此学界内外均青眼有加。就其深具反思的前瞻性学术视野来看,可以用不可多得来评价。至于《现代左翼抒情传统的当代演绎与变迁》《赵树理的革命叙事与乡土经验》《丘东平战争文学“格调”的歧途》《对影成三人: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的互文写作》等,这些深得海内外学术好评的宏文,虽系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亦自有深情所致。不仅如此,修海的文笔和才情也是人所知之的。著名诗论家、学者王光明教授对其赞誉有加:“体现了作者对当前问题的敏感和迅速归类、命名的能力,行文则锐利而洒脱。……读傅修海等年轻一代‘闽派批评家’充满真知灼见和才华横溢的文章,真的觉得自愧弗如。”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富有潜力和功底的学者并不因自己学术地位和环境的改变而有任何怠慢,而始终在自我砥砺中孜孜以求、笔耕不辍,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行,俨然一位不倦的拓荒者与耕耘者。这部生气淋漓的论著就是最好的说明。我相信,修海还会有更好的选择,也应该有。同时作为他的同道,我也期待学术界有更多双慧眼。

回首百年现代中国文学思想史,思潮纷扰、主义频仍。然一言以蔽之,学术和政治的密切互动当是其特质。扎根大地也好,仰望星空也罢,我们都无法拔着头发离开大地、白日飞升。作为生于斯、长于斯、思于斯的现代中国知识者、人文研究者,直面马克思主义传播语境下的现代中国历史现场,考量现代中国学术的这种现实关切、民族探求,回应百年来不绝如缕的现代人文追问,不仅是专业,更是责任!

就此,与修海诸君共勉!

(傅修海:《马克思主义传播语境下的中国左翼文学现场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即出)

猜你喜欢
左翼语境学术
江南书院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30-1935)
跟踪导练(三)2
前期延安文学对左翼文学的继承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