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棣
若干年前读过一篇小说《八月未央》,内容虽好,却有些诧异作者的名字居然叫“安妮宝贝”,显得有些俗不可耐,还以为是那批所谓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之一。日前闲翻一本散文集《得未曾有》,才知道作者是同一个人,而且自这本书,作者起笔名为“庆山”。书是2014年出版的,记录了作者在2013年有缘交往的四个人物:一位是年轻的僧侣,一位是年逾八十、以古法操琴的琴师,打头那两位中一位是爱作画也善于烹调的厨师、默默倡导着他的饮食方式,另一位是回归农村的摄影师,“与妻儿相伴山居,礼敬故乡和大自然”。两人的故事读起来如清风拂面,刚巧应和了最近突然走红的词语“躺平”,却赫然昭示着一种“躺而不平、弃而不舍”的可能性。
作者的更名或许只是一种巧合,或许正是悟道的象征和体现。能够早早在八年之前,就有心注意到这样两位平凡而不俗的社会小人物,相随结交,并认认真真地记录下他们的日常生活、所思所为、处世哲理,既透露出作者的独到匠心,也展现了文人思绪的变化,特别是驰骋江湖后的心理回归。
这位曾经以版税九百四十万元一年、荣登2011年中国作家富豪榜排名第五的写手,在书的自序中交代说:“我不是一个跟外界互动很多的写作者,更多时候只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度过时间。像一个游离在社会主流之外的边缘人,也是一个仅仅表达了个体自我的价值倾向和哲学观的写作者。这些年,一直只是写着自己的字,保持写作之外的生活。十多年也就这样过完了。”看了这样的自述,觉得作者仿佛只是撞了大运,从来也没有刻意追求过那丰厚的物质财富。相信也罢,不信也好,从作者后来的写作实践来看,倒的确是走了一条回归之路。哪怕是由于江郎才尽,哪怕是因为过于执拗,结果都是,在2013年,她看似“躺平”了一会儿,而其实则是“躺而不平、弃而不舍”。
至于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作者已经交代得十分清楚。她说:“如果心的表达坦白,这样的写作者大多孤单。但有时依然只能走自己的独木桥,因为潮流和虚名的汪洋并不真实。”她还说:“从二十余岁的年轻女子,写作至今,十六年过去。一路走来,已近中年。我并非别人想象或虚拟中的一个标签。所有是非争议不及一缕尘烟。只是一个平凡而安静的写作人,有时因为过于专注,遗忘了时间的热闹。写作对我而言,究其根本,只是一条道路,我在其中试图发现和寻找自己。”
无疑她是幸运的,不管这番内心独白到底有几分真实或虚构,能够出入江湖、凯旋胜出已是不凡,能够闹中取静,华丽转身,转而关注起闯入自家生活里的这样几位平凡而不寻常的社会小人物,本身就是一种超凡脱俗。按照自序中的说法,成书过程如下:“我与他们之间发生时而密集时而闲散的对话,谈论价值观、信仰、环保、人类、社会此类的话题,也感怀父母、故乡、童年、往事。更有闲情逸致,说一说荷花塘和油盐酱醋。有时一起短短生活几日:住在同一间屋子里,喝茶、吃饭、爬山,涉水、赏花、散步……一切细节、一切观点均如实记录于这本书。”
由于我全然不懂摄影,不易与书中那位退居乡间的摄影师产生多少共鸣,但是作为一个吃货,看见作者笔下那位爱作画的厨师,打从心眼里喜欢。“他在杭州城做过一家餐厅,名叫‘醉庐’,操作方式跟普通餐厅不同,不对外公开营业,只接受预订。做应季的菜肴。酿酒技巧来自家传,有自己的酒窖。他也画国画,颇有心得”。他原本是南通人,主业是一家工程公司,后因与杭州人结婚,落户杭州。“醉庐”的一位常客投资南通,成立家具分公司,请他去帮忙。名为副总,实则什么都做,包括开办食堂,给员工做饭。后来,投资人在海南开了餐厅,又请他过去指导和管理。父亲出自农家,但烧菜好,在南通最有名的南公园饭店做过,接待过刘少奇。他本人自称没有系统学过烹饪,上辈人对食材和做法的理解也都来自于直接的传承。如今很多人做事急功近利,他说自己做“醉庐”却是想要选择一种与之相反的方式。还说身体的状况,大多跟吃进去的东西有关,因此选择食物很重要。“餐饮环境随社会风气一起在变形。人们觉得应该多吃,用鸡鸭鱼肉招待朋友很重要。却没有人觉得在合适的季节做一个清爽新鲜的毛豆是好的。渐渐改變人们对饮食的态度是一种社会责任”。
他还说:“一千万是过日子,一百万是过日子,十万是过日子,一万也是过日子。物质的标准无止境,一旦掉进去人就活得累。有内心生活会比较愉悦。如果太过依赖物质,就会容易产生怨言怨气。”所以,他一方面希望用自己的烹饪手艺感化大家,去追求一种朴实、自然的美食主义,同时又孜孜不倦地继续他心爱的绘画艺术。
人活一世,活到这种境界,活出这般潇洒,怎能不令人羡慕。除去爱慕景仰,心中亦有所诧异,想不到他竟能退步抽身早,早早于八年前就已淡出江湖。仅就这一点而言,他与作者都堪称是“先知”“先觉”者,引领风气,率先“躺平”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