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写作,不少初中生颇感头疼。在学生看来,虽然作文要求的字数不多,但是他们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如何写,所以总感觉写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相当一部分学生较为排斥甚至是抵触写作,导致写作教学难以有效开展,预期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
对此,作为教师,笔者颇感痛心与遗憾,因此,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致力于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以期提升写作教学的效率及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思维导图这一图文并茂的思维发散模式在帮助学生写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我仅对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的妙用这一主题发表个人见解与看法。
在写作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困扰是不知道写什么。面对写作主题,不知道如何切入,不知道该选取何种素材。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拿到题目后快速进行头脑风暴,确定写作切入点。思维导图可以层层延伸,由一个关键词可以延伸出众多关键词,符合大脑思考的习惯,因此,借助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是帮助他们进行写作的有效途径。
我以自身的写作教学实践来进行证明。例如,在某次以“散步”为主题的写作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与联想,并绘制思维导图。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很快一幅幅思维导图便绘制好了。不同的思维导图反映了学生对主题的不同认识与理解。一名学生将“散步”作为整个思维导图的核心关键词,延伸出了“生活中的散步”“古诗词中的散步”“音乐作品中的散步”“经典电影中的散步”这四个一级分支,而这四个分支又各自延伸出两个小的分支,分别为“解释”及其“论证”,像“生活中的散步”的“解释”小分支用“生活中与他人一起散步”作为解释,“论证”则以“亲朋好友间的散步”作为阐述;“古诗词中的散步”的“解释”小分支为“品读古诗词,学习古诗词文化”,论证小分支则为“李杜经典古诗词”;“音乐作品中的散步”的“解释”小分支为“聆听优秀音乐作品,致敬音乐文化”,论证则为“国内外经典音乐作品”……经过头脑风暴,学生的思维导图绘制好了,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可以看到大家对写作主题的不同的认识与理解,这样一来他们很容易就能明确自己写什么,而不再感觉无从下手,写作难题迎刃而解。
在写作教学中,笔者还观察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很多时候学生在拿到写作任务之后并不是先构思,而是直接开始写作,但由于缺乏充足的思考,写作时总是感觉磕磕绊绊,异常吃力,写一点放下笔要想一会儿,想到了一点就赶紧再拿起笔来写,如同挤牙膏般吃力。试想,如此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又会高到哪里去呢?学生的写作素养及能力又如何能获得有效提升与发展呢?这些都成为了制约写作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思维导图框架清晰,第一层级可延伸出第二层级,第二层级又可以延伸出第三层级,依次往下延伸,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个框架清晰、思路分明的架构。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倡导的在写作前要列出写作提纲有异曲同工之妙。基于此,我在写作教学中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为载体梳理文章框架,在有了框架之后便能明确知道该怎么写,这样学生的写作困扰便能迎刃而解。
例如,在“真想做个________”这一半命题的写作教学中,我便鼓励学生绘制彰显自己写作特色的思维导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时间到了,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幅框架清晰、指向明确的思维导图。
以一名学生的思维导图为例,首先,他将“真想做个________”写在了思维导图的核心关键词部分,延伸开来,依次分为“想成为________”“为什么想成为________”“怎样成为________”三个一级分支,在这三个一级分支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思考与延伸,各自形成了新的分支,像“想成为________”对应的新的分支为“想成为一名医生”,“为什么想成为________”对应的新的分支为“在生命为难的关键时刻,医生会拯救无数生命”,“怎样成为________”对应的新的分支则为两个新的小分支,依次为“树立目标”“认真学习”。
这样操作下来,一个简单但框架清晰的思维导图便制作好了,借助这一思维导图,学生的写作思路明确了,知道该怎么写,即使在写作时遗忘了,只需看一下思维导图便可得到提示,又能回归正常的写作轨道,从而保障写作顺利进行。
由此,不难看出,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框架,能让学生知道怎么写,让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有条理,写作水平与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写作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的效果。为此,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写作教学活动,要正视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这样,写作教学活动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与进行,学生写作水平及能力也能得到发展与提升。思维导图也只是众多有效方法中的一种,日后,我将进一步努力探索其他切实可行的方法,在不断创新写作教学形式的同时,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