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一秋

2020-12-31 04:15:54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0年12期
关键词:坟墓草木田野

秋深了,草木比人感知得更为明显。

柿子痛失满树浓叶,纵然亮出一树黄澄澄的果实,仍显得力不从心,是敷粉后亦掩不住的憔悴。法桐、杨树、紫薇纷纷落了叶,色调渐沉,不复往日的光鲜。那一类卑微弱小的植物,诸如寄身砖缝的细瘦枝蔓和依附墙根求生的青苔,即便在寒风中瑟缩着身子,依旧难逃泛黄、干瘪、死去的命运。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与植物并无分别。我想文人墨客编织出的关于秋的种种离恨之中,当有一分是善感的人于凋零的草木中窥见了自身。落叶归根是必然的命运,死亡面前,我们与苇草一样束手无策。

死亡是生命体征的消失,是物理意义上的永别。没人能告诉我们死亡究竟是怎样的瞬间,但疾病与创伤的难捱促使我们无师自通地渲染了它所伴有的苦痛。事实上,自然的死亡应当是安宁而平和的,犹如一片叶的凋落,不歇斯底里,只怀有适度的留恋与忧伤。一个人死去了,便从此不见山川风月,不闻夏蝉不见冬雪,至亲与宿敌的羁绊一并了断,如无依无凭的尘埃,归于清静的天地。久经折磨的人将死亡视作解脱,看来不无道理,然而绝大数人的内心依然根植着对死亡的恐惧,几乎成为流淌在血液里的本能。我们对其他任何挫折、困境、磨砺都不曾抱有如此难以撼动的惧意,想来大抵由于死亡的绝对,毫无转圜之余地。它斩钉截铁地掐灭了一切未竟的念想,只剩下茫茫无际的黑暗,永恒的黑暗。

死亡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坟墓。在乡间,凡有田野,八成可见坟堆,或独自一个,或三三两两,常伴一棵垂柳,松散地分散在原野上。那画面通常很恬静,甚至称得上温暖,像一群老人懒洋洋地窝在太阳下,眯着眼,不说话。每座坟冢都是一位老人,一个家庭曾经的顶梁柱,一个忠诚勤恳,如今安睡在土地怀中的孩子。他们多像庄稼啊,一生的得与失、喜怒哀乐、服从与反抗悉数扎进田野里,最终融化了,汇入家族的长河,生生不息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后辈。或许当劳作的农人倦了,会杵着锄头与他的祖辈们说些闲话,关于收成,关于农家汉子平日里难以启齿的琐事。那些坟墓是沉默的听众,值得依靠的肩膀,是恒久不变的令人心安的存在。当然,也是他的明天,他的儿孙的明天。辛迪曾在诗里写道:“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这大概是先人的智慧,让坟墓连通兴衰、血脉、此岸与彼岸,构成世代相袭的生命的循环。

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毫无疑问,人类的慎重在整个地球绝无仅有。其他生物不曾拥有完整肃穆的葬礼,不曾遵循细致到几乎繁琐的章程,不曾感受过有如断肠的深切痛楚,不曾用文字、图象、音乐等几乎一切形式庄严地记录死亡。作为新旧更替的自然规律,死亡是简单的,然而我们却将它复杂化,用无尽的时间铭记死亡,感受死亡,探索死亡。或许在其他生物眼里,一向自诩最高智慧的人类只是在一意孤行追逐水中落日的倒影,荒唐又徒劳。但人类之所以区别于茹毛饮血的野兽,在漫长的进化中脱颖而出,正是由于我们选择了复杂。我们深究死亡,是在深究世界,也是在深究自己。我们接受了命运的规则,生命本质的落寞由此一览无余;我们最终艰难地与伤痕和解,学会停留,学会珍重一切;我们孜孜不倦地试图揭开死亡厚重的面纱,为其中难以言明的美、救赎、新生而困惑、颤栗、感动,甚至泪流满面。这不能不说是一场痛苦的打磨,然而所幸不曾被辜负——所有的仪式、引申、纪念、批判都是雕刻刀,以万钧之力塑造了人类的灵魂。如果说我们有什么可以倚恃,那一定是对世界永不熄灭的热忱。人类追求一切,于是人类成为了人类。

作为生命的最终课题,死亡的确冷峻,一如医疗器械锋利的金属光泽,客观得近乎残忍。它就站在那儿,旁观人类无止境的挣扎、豁然、仓皇、上下求索,然后露出一个蒙娜丽莎式的令人玩味的微笑。谁又能参得透呢?

我诚实地写下自己关于死亡所有幼稚的思索,如同我走进大海,唯一鲜明的感受就是这片蔚蓝无法丈量的深邃。而我是如此的渺小,我们是如此的渺小。人类不过是天地间一株寻常的草木,于春日荣,于秋日枯。

猜你喜欢
坟墓草木田野
画与理
草木深
都市(2023年6期)2023-12-28 07:56:42
鸟之坟墓
希望的田野
草木皆有
草木深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12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人大建设(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4
日本流行共享坟墓
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30
在希望的田野上
金桥(2018年5期)2018-09-22 02:16:44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中国火炬(2015年11期)2015-07-31 17: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