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瑾
摘 要:本文基于“恒新文化”理念,以语文学科作为主阵地,以项目化学习作为重要举措,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行动指南,全员化、多维度、立体性地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进行论述。
关键词:“恒新文化”;语文;项目化学习;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33-0015-02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roject learning curriculum under the candle of "Hengxin culture"
LU Jin (tongzhouwan Hengxing primary school,Nantong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engxin cultur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our school in a holistic,multi-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way,taking Chinese as the main position,project-based learning as an important measure,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as a guide for action.
【Keywords】"Hengxin culture";Chinese;Project learning;Curriculum construction
“恒新文化”作为“恒文化”内涵之一,是我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根基,也是我校课程改革的理念支撑。“恒新”,即鼓励学生不断改变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高瞻远瞩。基于这一思考,我们以语文学科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主阵地,以项目化学习作为校本课程推进的重要举措,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行动指南,全员化、多维度、立体性地推动我校课程改革。
1.建构整体设计框架,以项目化学习实现课程模式的“恒新”
整体性是项目化学习的重要规律,也是长线主题活动的必然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语文教材,以“整体设计”的思路重新构建课程框架,让孩子们的语文学习烙上“项目化学习”的印迹。
(1)聚焦主题整体设计,把握作品的人文之美。自2019年秋季全面启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以来,各基层学校教师都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新教材培训之中。相比苏教版教材,我们发现新教材具有一个明显特质,那就是主题单元的整体性增强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这些都为我们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我们可以聚焦单元的人文主题进行整体设计,打破传统“一篇一篇教”的固有模式,重组课文资源,以项目化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以共同人文主题的细化分解作为项目化学习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人文之美。如六下第一单元“民风民俗”,我们可以从找、聊、学、说、写、做等多个方面进行项目化学习课程的整体设计,从而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作品的人文之美和语文学习的快乐。
(2)聚焦特点整体设计,把握作品的层次之美。较之苏教版教材,新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在编排常规单元的同时,还新增了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和常规单元语文要素一样,特殊单元指向的是阅读策略和习作能力要素;与常规单元不一样的是,特殊单元课文的编排是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时不可以打乱顺序。因此,我们在利用特殊单元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时,也应当遵循课文编排的层次性,设计具有梯度的项目化学习内容。当然,语文项目化学习还应吻合语文课程特征,指向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可以通过设计若干个微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让学生在把握作品层次之美的同时,更能实现课程学习本身的环环相扣和层层推进。
(3)聚焦作家整体设计,把握作品的特色之美。统编版教材的单元编排,或以人文主题,或以语文要素,或以文体特征,或以作家推荐等等,其中以作家作为单元线索可谓是独树一帜。基于这样的单元进行整体设计,我们毫无疑问应当锁定作家本身,将单元作品进行必要的重组,以研究和学习作家这条主线进行贯穿,从作家作品中挖掘学习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作品,把握作家作品的特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正面教材。如六上第八单元“走近鲁迅”,所编排的课文涵盖小说、散文诗、传记、诗歌等文体,写作的视角也不尽相同,为我们研究和学习鲁迅提供了很好的教材。整体设计时,我们可以在充分研读四篇课文基础上,通盘分析考虑,从人物简历、代表作品、写作特色、人物故事等方面设计项目化学习内容,使每一项内容融入多种活动形式,从而让语文学习改容换貌。
2.突破学科中心范畴,以项目化学习推进课程资源的“恒新”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跨学科的内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显然是有悖立德树人宗旨的。我们应当打破学科本位的禁锢,以项目化学习推动学科之间的“破界融合”。
(1)依托课文拓展资源,生成项目化学习主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真正的项目化学习决不可抱住语文教材不放,而应当由“教材”这个例子延伸课程范畴,拓展课程资源。教材可供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有些不一定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其它某些方面颇感兴趣,甚至迸发出研究的热情。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务必不失时机地提供机会,顺势而为,生成新的课程资源,组织与指导项目化学习。如六上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橋》,这是一篇小说,按理我们应当关注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和情节,指导学生学好小说单元,教学中竟有学生对“桥”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下一节课我便围绕“桥”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分多个主题进行课程设计,如桥的历史、桥梁专家、桥的设计、世界上的桥等等,在活动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2)依托教辅重组资源,丰富项目化学习内容。除了统一的教材之外,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料还有很多,例如,同步配备的新补充读本、小学阅读空间、国学经典读本等教辅资料,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发项目化学习课程资源的渠道。这些教辅资料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基本以人文主题为单元进行编排,与统编版教材基本保持一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需要、训练重点,对同步配备的教辅资料进行选择性、针对性、创造性地重组,生成更为完整、更为鲜活、更为灵动的项目化学习内容,让我们的语文项目化课程更为立体丰满。
(3)依托学科转化资源,优化项目化学习路径。国家现行课程设置,虽然细分了多个学科,但从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各門学科“分久必合,回归统一”,即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融合。学科其实分工不分家,所担负的育人使命是一致的,因此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打破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走向学科之间的破界融合。语文课程资源从哪里来?转化其它学科资源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路径。例如,数学老师教完“时分秒”后,语文老师可以相机以“计时工具”为话题开展主题项目化学习,如计时工具的历史发展、工作原理、个性设计、产品说明、创新发明等等,从而将数学课程资源转化为语文项目化学习资源。
3.释放儿童发展潜能,以项目化学习激发课程价值的“恒新”
如果说以上课程资源的研发主体为教师,那么以下将凸显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课程开发功能,这也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必然要求。
(1)指向儿童生活经历,让课程“看得见”。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育人思想,主张将教育教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死读书的时代早已过时,基于儿童、源于生活的课程资源才能与时俱进,经久不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生活经历日益丰富,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心中有数。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我们都可以有意识地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曾经经历过什么,哪些经历与我们的教学相关,哪些经历可以生成我们的教学资源,哪些经历可以链接到我们所学的知识等等。正因为有儿童的生活经历作为基础,我们开展项目化学习时才能做到成竹在胸,游刃有余,我们实施项目化课程时才能“顺应儿童而为之”。
(2)指向儿童学习问题,让课程“理得清”。儿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学科学习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涵盖不同学科领域,需要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和探索。这也为项目化学习提供了有利契机,让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和延续。例如,教学五下《金字塔》一文时,关于石块的运输和金字塔的建造,有学生提出疑惑:为什么在石块下面放上圆木拉起来就轻松?如何利用土丘将金字塔一层层砌上去?在语文课上,我们没有办法将这些相对专业的问题理清楚,同时这也不应当成为语文课的教学重点。但我们又不能忽视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因此只能利用项目化学习活动来带领孩子们进行这些问题和相关原理的探究,助力我们的语文课堂。
(3)指向儿童共性需求,让课程“带得走”。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对于某些话题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应当具有高度的敏感,不失时机地捕捉这些信息,并巧妙地设计为项目化学习的主题。这样的学习不仅是孩子们内心深处所真实需要的,同时也是为他们的身心发展所服务的。对于男生,或许对科技、军事、体育、自然等问题有着热衷,而对于女生,或许对文学、艺术、主持、演讲等领域颇为钟情,我们应当经常性地“下基层”,深入学生中走访了解,征求民意,从而让课程资源“与生俱进”。
总之,“恒新文化”引领下的语文项目化学习是恒小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蓝本,是我校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也是打造“全人教育”和推动“五育并举”的实践之路。相信假以时日,我们的探索必能开花结果,缔造生命成长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