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哲学思想观

2020-12-30 12:53胡卫俊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科思想信息技术

摘    要

从人类的诞生到科学的发展,技术始终伴随着人的进化而发展,在人的自我构建,尤其是思想构建中,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是人的身外之物。因此,信息技术学科不仅仅是技术与技能的掌握,更有着对人性的考量。课程已经发展到了课程思想建设的阶段,课堂需要丈量技术与思想间的距离,在创新、计算思维、分享与表达等学科核心素养下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思想构建的阵地,在学习的主体情境中,要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使他们成长为有思想的未来人。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 技术哲学 课程思想 技术方法论

技术是有思想的,只是由于自身存在的隐蔽性和外显性使得其很难有哲学理性上的思考。随着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刻发展,哲学发生了技术的转向,技术也成为了哲学的核心问题。所以说,信息技术作为技术的一种,它也是有哲学思想的,只是因为“泛技术论”“唯技术论”的存在,信息技术的思想价值被遗忘了而已。本文的目的便是探寻技术哲学影响下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思想观,凸显本学科在人的思想建构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技术哲学的思想解读

哲学是研究人性的,关注的是人的内在修为,而技术则往往作为工具去研究和发现,是人的外在领域。两者看似不相关,但随着现代哲学对人的本质主义的否定,以及技术成为人类发展的显著现象,哲学开始了技术的转向。

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它并非身外之物,而是嵌入到人的身体、知觉和心灵,像肢体技术、感知技术、自然技术等,它们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外在表象和内在人性[1]。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修为过程都是在技术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说,人性建构的基础是技术,是技术让人有了存在的方式,人是通过技术不断地实现着自我建构,最终才进化为人的。技术是人进行自我构建的基本条件[1]。

思想是人的根本构件。人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在存在的过程中,人的本质才慢慢地、动态地形成和变化[1]。而思想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包括美的真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义感,以及伦理道德。

思想和思维间的作用关系。思维需要主观的能动参与,思想则更体现在本能应激上。人的思想决定着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同时,思维过程又必将影响着思想的转变,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之所以强调思想,意在通过学科教学过程,利用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帮助受教育者建立独立的思想架构。

从人的存在论和人的本质发展论可以总结得出:是技术决定了思想,包括人的技术与自然科学技术。同时,人的思想又反作用于技术的生成和发展,技术与思想是一种辩证的统一体关系。

二、信息技术学科的哲学思想路径

通过对技术哲学几个维度的探讨,可以了解技术对人思想的积极影响。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利用外在的显性技术是完全可以影响到人的思想构建的。一个人的自我批判和反思,以及外在的经验、方法和评价是构建人思想的重要参数。就信息技术学科来说,从技术到课程思想的转变,也是有其现实的理论路径的。

1.超越“主义”

这里的“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技术悲观主义,一种是技术乐观主义[1]。前者代表着人对技术的恐惧,担心技术会主宰人类。后一种观点是觉得人是离不开技术的,技术改造着生活,改变着人类。无论何种论点,最重要的是既然技术是有哲学思想的,那技术就必须要与人性的问题一起考虑,技术必须要超越悲观和乐观的二元对立,把技术视为人性自我构建的必要途径。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领域,代表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新阶段,它的发展体现了技术向生命领域以及现实世界的进一步扩张,这是时代的必然,人类需要乐观地去接纳。因此,信息技术的学科教育不仅要关注新的内容,更要挖掘学科背后隐藏的创新创造、规划设计、计算思维、分享与表达等综合素养要素,引导学生去统筹规划,项目化学习,用计算思维的特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学生终身发展和美好人性建构的角度重新审视学科教学。

2.存在论差异

超越技术二元论的技术哲学指向的是人性的自我建构。而人存在的差异性也就验证了——“技术就是存在论的差异”[1]。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可以理解为技术对人的差异影响。认清这一点,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以,信息技术的学科目标要指向人的发展和人性的建构。信息素养是本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未来发展、全球化和人工智能社会中,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核心素养下的学科课程目标要充分尊重人的差异,面向未来和终身发展,给予受教育对象更加完整的学科生活。

3.课程思想树

信息技术成为独立的学科,是要有自己的课程思想的[2]。李艺、钟柏昌、朱彩兰三位教授近来年对课程思想的研究比较多,他们都主张建立有思想投射型的信息技术课。他们从信息技术的上游学科引申出本学科的思想,并将信息技术的课程思想分成了多个思想树“丛”,如程序设计树、文件管理树、数据管理树、编辑制作树和通讯交流树等。这些思想树又具体映射为学生发展的计算思维、管理思维、结构思维、设计思维、合作思维等多种思维品质[3]。概括起来,就是通过思维活动指向学科思想,在学科思想的积淀中构建起人的积极而正向的个性思想。

信息技术的课程思想观有效地衔接起学科的内容(技术)和学科的目标(即学科素养),依托课程的思想观,信息技术的学科价值和其不可替代性就显得特别的显性,学科内涵就得到了新的提升,对学科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指向思想的技术方法论

技术是途径,人思想的自我构建才是目的。通过框架式课堂、项目化学习、鱼骨式设计等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将学科思想中的技术思想、技术方法、技术价值以整体的形式映射进课堂,引导学生由静态的知识树提升到动态的思维库[2],将技能的掌握过程升华为思维品質的提升和个性正向且积极的思想建构。

1.丈量思想的距离

首先,在理念上,要认请学科价值。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技能常识课,尤其是当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占据教材主体的时候,学科教学不能沦落为简单的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忽视了其对人思想构建的重要意义。

其次,在目标上,要突破浅层次的课堂。每一节的信息技术课都要有其深层目标,这个目标指向的便是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中,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将教学目标引向深层,引导学生去做有思想的学习者。

再次,在内容上,要摒弃技术主义。技术的广度、深度不是学科的全部,教学中不光要体现技术的主体性,更要利用技术促进积极且正向的个性思想沉淀。

最后,在评价上,要打造有温情的技术课堂。信息技术课堂常有两种“冷”的表象,一为技术的外显之冷,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之冷。课程思想观照下的的信息技术课要让技术更具灵性,不再冰冷,让学生在愉悦的技术习得中内化情感,生长思想。

2.让思想来到课中央

(1)从“砖混”到“框架”[4],在群体发展中寻求个体创造

框架与砖混是两种不同的建筑方式,框架结构是由结点到墙体,承重的主体是房屋的结构。而砖混结构则是由砖体层层叠加,承重的主体是一层层的砖。这个建筑学上的原理衍生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课堂分成两种:一种是步骤化的、步步为营式的“砖混”课堂,这样的课堂关注的是目标和技能的落实,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发展体现不足;另一种则是先结构后内容、由表及里的“框架”课堂,这种课堂注重的是结构化的思想,目的是帮助学生架构起知识框架,创造性地完成个性任务。

以Scratch编程课《街舞男孩》为例,教学目标是能够利用键盘控制角色的造型切换。教材中“街舞”的动作脚本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实际上,程序的结构框架才是学生做好作品、创造作品的首要条件。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重点是利用框架理论引导学生在做好程序结构的归纳和总结后,再由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去填充和创造作品,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受限,这样的课堂必将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2)基于框架,重组并构[5],在大单元设计中追求深度理解

教学要追求理解的设计[6],只有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思维的参与度才能体现,才能有思想的沉淀。信息技术的学科教材一般是按模块来统筹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各个模块又是由多个主题活动或知识要点组成。教学过程不能受教材束缚,要突破教材内容(包括课程纲要),通过资源整合将教学内容统整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知识、能力和个性思想的自我建构。

以苏科版《机器人沿线走》一课为例,教学重点是学习灰度传感器的使用,考虑到知识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分解和重组,改由“初识灰度传感器”“单灰度传感器沿线走”“双灰度夹线走”“三灰度夹线走”“路口巡线”等多个课时组成,学生在完整的模块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后续的内化迁移,拓宽学习的厚度,加深学习的深度。这样的设计本质来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

(3)微项目设计,常态下的项目化学习路径

项目化学习是跨学科学习、综合应用的重要途径。如果将项目化内容缩小到一个或几个核心点,围绕核心点去丰富和拓宽,形成以点概面式的微型项目,师生都比较乐于接受和易于实施,这便是“微项目”。

以“图形化编程”教学内容为例,设计这类型课时,可以通过微项目的方式展开教学。比如设计一个Scratch版的打字游戏,引导学生应用已知、探索未知,突出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应用和评价中思维得到发展,在分享与表达中,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元素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4)鱼骨思维,顶层设计下的深度学习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倡导给学生展示完整的生活世界,用算法解决问题,用数字技术创作、助力或改善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在学科素养的指引下,信息技术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形式都更加丰富了。然而如何统整这些元素,用什么样的理念、方式又或者是技术,去帮助一线的信息技术老师有效、高效地设计一节课,让素养落地、课堂丰盈、思想沉淀,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信息技术特级教师陆平老师在她的一篇文章中设计了一幅“鱼骨图”:

在这张图中,鱼尾部分标示出了整个过程是一个PBL项目式学习活动。鱼刺的上部分是教师活动,下部分是学生活动,从项目的确立到设计实现再到分享评价,完整呈现整个过程,使得PBL项目有了明确的指向——完整的学科生活[7]。联想起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与设计,鱼骨图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构思课堂、统筹设计的好思路。

总之,从技术哲学的角度看,技术与人是相互促進的自然统一体。回归到育人的角度,教育需要用技术的方法论去影响人的思想。所以,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一定要关注人性的考量,要将技术同人的问题一起来考量,使信息技术教育更贴近人性,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成为有思想的未来人。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 李艺,钟柏昌.重构信息技术课程[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

[3] 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树的结构及思维品质讨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4(05).

[4] 胡卫俊.从“砖混”到“框架”——Scratch程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江苏教育,2015(09).

[5] 胡卫俊.基于框架重组并构——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重组与教学实践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03).

[6] 威金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7] 陆平.完整学科生活:成全丰富完整的人[J].江苏教育,2019(01).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学科思想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超学科”来啦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