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高效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活动

2020-12-30 21:08:39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祁平缓
亚太教育 2020年18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家长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祁平缓

一、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的现状

国外:很多西方国家都极其重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开展,一些西方国家关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和开展已经趋于成熟。

国内:近几年,研学旅行在我们国家刚刚起步,很多问题尚待解决,很多问题尚待完善。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和家长也意识到研学旅行的有益性,认识到研学旅行能够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其价值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接纳。所以,我国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正处在一个机遇期。

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内涵

(一)含义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二)学生、学校、家长对于研学旅行的需求

学生:能够脱离父母、独立自主地去享受集体生活,开始旅行游乐,开心就好。

家长: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永远是最重要的,所以家长对于研学旅行首要的需求就是要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安全第一,希望在此次课程活动中能够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学校:学校之所以组织研学旅行,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研学旅行的过程落实德育要求,加强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指导学生的各方面发展。

只有了解三方需求,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和设计。

(三)意义

(1)研学旅行是一种在旅行中探究、在学习中旅游的新的学习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能力。(2)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3)有利于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研学旅行能够较好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去适应社会。(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

(一)方向

(1)将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相融合。(2)小学以乡土乡情为主,重视游戏性和趣味性,多地理类和自然类;初中以县情市情为主,适当增加竞赛,多历史类和科技类;高中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主要是省情国情,多人文类和体验类课程。(3)研学旅行内容可分为五大板块:优秀传统文化、生态自然、国情教育、国防科工以及中国革命文化。

(二)思路

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对学生的灌输性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及进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团队协作的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体验中观察和反思,进而形成抽象的概念,学会归纳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从而在新环境中去测试概念的含义。

(三)准备

1.安全培训

安全为一,其他为零。可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开展前后还是开展过程中,都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加强员工培训,预见安全风险,扫除安全隐患,具备安全救护知识。也要对活动开展的对象进行安全教育,普及安全常识。

2.信息同步

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在研学旅行开展过程中,应该和家长保持沟通和联系,让家长能够知道孩子的动态。另外,研学旅行的开发团队和实施团队也应该实时保持信息共享,信息交互通畅才能更好地开展好此次课程。

3.场地踩点

提前对场地进行踩点,首先,能够更好地开发此次研学课程,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习惯禁忌;其次,能够更直观地发掘当地研学活动可以利用的景点或地区,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相对应的体验活动。除此之外,场地踩点还能够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消除安全隐患点,保证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安全、平稳、顺利开展。

(四)目的

(1)学生与自己、社会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2)培养学生批判、勇敢、探究的良好品格。(3)让学生学会自理,能够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4)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深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5)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实施

实施的过程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安全部分,二是管理部分。这对我们研学旅行的指导教师、带队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安全部分既要求安全意识全面融入,又要求安全措施全面落实。管理部分既要求要为实施过程做准备,又要求要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从而保证整个研学旅行课程的高效开展。

其次,我们要区分各学段的特点,保证各个学段的紧密连接。比如:低年级的学生的研究性活动可以从观察、记录、描述、收集信息类为主,观察并记述关键的内容和要素;中年级的学生就可以以调查、分析、说明以及信息的加工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在理解知识,应用技能并且学会去分析事物;而高年级的学生的研究性活动就可以从统计、功能的建构,信息输出等方面入手,重点放在综合评价。在实际操作中,要学会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调整,分层分类展开相关活动。

四、中小学研学旅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游而不学,重游轻学

研学旅行既不是单纯的旅行,也不是校内课堂。既不能把学生带出去之后一味地欣赏风景忽视了研学旅行的本质,但也不能只是让学生换个地方继续学习,单纯地把课堂由校内搬到校外,这都是在开展研学过程用应该极力避免的问题。

(二)一味包办,学生主体性缺失

有的带队教师或者研学旅行的指导教师在研学过程中基本不让学生动手,凡事亲力亲为,不让学生参与,只把最后的结果告诉学生,这其实也是失去了研学的意义。所谓研学就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教师不让学生自己去自主合作探究从而得到某个成果或结果,那么与课堂讲授有何区别?

(三)本末倒置,研学“假大空”

如果学生出去以后,只是换个地点继续学习,教师换个地点继续上课,那么就彻底失去了研学旅行的意义,丧失了研学旅行的本质。

(四)安全意识弱,应急救护能力弱

安全是一切的前提。坚持安全为先,工作服从安全思想。加强应急救护的学习,提高安全意识。

(五)忽视家长的积极作用

学校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调动校外资源。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与家长的关系,即使是少数家长不满也容易成为学校工作的难点,牵扯教师过多精力,间接影响研学旅行的整体实施。所以积极适当地调动家长群体参与和协助,达成教育共识,形成研学旅行共同体,这不仅能更好地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校压力,从而保障研学旅行安全有效实施。

五、建议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让中小学生在体验中去收获,在合作中成长。(2)一事一物皆教育。研学旅行课程不同于在教室这种空间里讲授课程,在校外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件小事,每一处风景都可以结合实际给学生以感悟,且这种感悟要比学生在教室里听讲更有意义、更有效果。(3)及时记录学生的主要言行,积极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言行要有回应,让学生有学习和表达的热情。(4)引导学生描写所学所获,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学生的分享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友谊。(5)引导学生调动五感充分体验。(6)无论是带队教师还是参与学生出发前做好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安全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松懈。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能够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有效开展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改变原有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学习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家长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我心中的好家长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小黑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