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周 攀 罗鹏辉 李 可 余俊杰 陈 龙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开设的工业节能技术专业与节电技术与管理,在前期作为专业方向建设的基础上,积累了较深厚的专业建设经验,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也是全省最早开设工业节能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该专业结合行业特点,创新“一中心,一平台、五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目前节能专业具备产业要素的教学资源不足,是新办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为此,依据“共享、服务”的理念,依托“五协同”资源,建设节能类专业公共实训中心、清洁生产与节能研究中心。将产业要素融入节能类专业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和设备;以开展对外服务为手段,将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案例教学资源库;以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项目化、信息化、教学做一体化、创新能力体系化教学。
教学实践中与产业对接不到位的环节,依托“一中心,一平台、五协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带着问题到行业企业进一步调研,完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按照“调研—解构—融入—实践—再调研—再解构—再融入—再实践”的认知规律,将产业要素融入专业教学标准中,最终达到“由产及教”的目的。
搭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校企联动。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及技术咨询服务。同时,该平台也成为学生真实项目化教学载体。学生依托该技术服务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真实的项目化教学,实现知行合一。校外企业导师在该平台和联动模式中,也能更好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加贴近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一般是基于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办学,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重在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主要特征在于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发展充分对接,服务经济发展,突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这些特征,决定着高职院校如果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培养出行业企业和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协同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课程的开发、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评价与制度保障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其主要要素包括协同主体、机制体制及文化要素等,实施的关键是各个协同主体利用其资源,围绕高职人才培养进行有效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节能工程属于新兴的交叉性综合学科,主要包括节能工程设计、节能新技术使用、新能源应用技术等几个方面,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节能领域节电产品研发、节能技术推广使用、节能工程应用等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安装调试、节能设施运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岗位,属于应用型教育范畴,具有面向特定职业群的特点,又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对人才培养呈现多层次的要求。因此,必须构筑与行业产业和社会经济需求互通式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与节能行业企业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环境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输出的“人才产品”,必须满足从事节电产品研发、节能技术推广使用、节能工程应用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行业企业这些“雇主”的要求,因此,“雇主”协同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的全过程,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和动力。
高职院校依托校企协同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它了解社会、行业的需求,以适时调整学校的办学思路、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在科研攻关和社会服务中锻炼“双师”队伍,专任教师可以在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科研攻关的过程中,加速向集“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经营实践”为一体的综合型人才转变。节能专业涉及面非常广,比如机电、制冷、电气、自动化、化工等,可以与相关专业进行资源整合,课程设置、师资交流、基地开发、学生互动等均是十分有效的合作切入点。
节能协同育人平台背景下的节能人才培养改革与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节能专业协同育人平台领导小组、研读相关文件、前期调研及形成初步建设方案。
依托节能协同育人中心,充分发挥学院在节能咨询、节能产品设计研发、节能工程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能力,学院节能专业高学历、高职称研究人才的研发能力,面向协同企业的生产技术问题,协同攻关,产生一批科研成果。力争在节能工程技术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产生一批应用型技术成果。
通过积极开展节能科研和对外技术服务工作,积累大量教学素材,初步建成节能专业教学资源库。在此基础上研究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突出“案例源自实践、内容及时更新、资源广泛共享”特点;积极探索与节能行业协会、节能企业、其他院所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的机制,实现资源协同共享。对于一些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操作较危险、无法实境训练的实训项目,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替代性仿真虚拟实训系统和仿真教学软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以节电技术与管理和工业节能技术两个专业为依托,积极探索建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管理机制,制定《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节能协同育人中心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暂行办法》等12 项管理规章制度。“政、校、行、企”进一步融合,与数十家单位达成战略性合作框架协议。
以节能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为契机,以深化内涵建设,打造品牌及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建设幸福广东需求的节能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及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在政府、省教育厅、节能厅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政、校、行、企”共同参与的节能协同育人中心,深化“政、校、行、企实体协同,教、研、产、育过程融合”的协同育人之路,探索建立“多方融合、全程融通、多位融练、全程融评”的“四融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为节能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平台先导、中心贯通、四岗协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不断完善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平台、清洁生产与节能研究中心建设,充分调动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工业产业园、学校五方的协同作用,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过程的共管机制制定、教学团队建设互派交流、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完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项目化、信息化、教学做一体化等立体化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