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刘 园
202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 万,比上一年增加了40 万人,综合考虑供给侧改革、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叠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互联网大数据及随机调查研究报告表明,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面临毕业选择时,往往自我定位不清晰,方向感不明确,不知如何做出正确选择,出现随波逐流现象。
大学生在毕业时的选择一般有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出国留学、直接就业以及创业等,每种选择都不是绝对好或者不好,下面笔者对不同选择进行了客观分析、权衡利弊。
2019 年,参加考研的人数高达290 万,比2018 年增加了52 万人。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历高低成为求职应聘的一大砝码。很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会优先考虑研究生,还有一些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要求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综合来看,读研会让自身增加竞争优势,就业也拥有更多选择权。但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在科学研究上要花费2—3 年时间,但如果学生自身不热爱研究及所学专业,既浪费了时间,也增强不了专业能力。
1.优势
第一,国家对考研政策的放宽和扩招,考研难度降低,可以获取更高的学历,拓宽眼界,拥有更多的人脉;第二,在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延缓当前的就业压力;第三,可以提升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增长对事务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性。
2.弊端
第一,扩招政策会使研究生人数大大增加,毕业后就业压力仍然存在,失去了大学毕业的年龄优势;第二,全日制研究生的精力主要用在学术上,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需要家庭给予经济上的支持;第三,相比较于直接就业,研究生长期专注在自己的科研小世界中,实践能力及适应社会能力较弱,为人处世和情商方面锻炼机会不多。
3.建议
目前,全日制研究生分为两年应用型和三年学术型。如果学生本人有扎实的求学态度,且家庭经济情况允许,报考研究生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如果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可以报考两年制的应用型研究生。如果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有限且自身性格、特长以及专注力更倾向于社会实践,那么可以选择不报考研究生。
很多学生受到父母或其他长辈思想影响,认为公务员“旱涝保收”,薪资待遇稳定,考上后即收获“铁饭碗”。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公务员早已不是“看看报纸、喝喝茶”就能拿工资的了,公务员岗位更需要有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扎根基层,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毕业生应全面客观地看待考公,确认自己是否喜欢与适合,心怀信仰才能在岗位上走得更远。
1.优势
第一,收入和工资待遇比较稳定,生活较为规律;第二,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及与岗位相关的权限,受到他人的尊重;第三,发展前景和职业轨迹较为清晰,身边领导及同事学历及素质水平较高。
2.弊端
第一,工作内容日复一日,比较乏味枯燥,执行性质的内容较多,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较少;第二,工资增长幅度受限,没有大幅提高薪酬的可能性;第三,有的机关存在人际关系复杂的情况,需要大量时间提升情商,遇事要考虑周全,维护协调好各部门、上下级及同事关系;第四,应对考试次数多,评职称与考试、考核挂钩。
3.建议
如果自身有处理事务能力,遇事考虑周全,情商高,有志从政且抵御得了外界诱惑,真心想改变国计民生状况,可以选择考公。如果心态良好,没有权利竞争的野心又想要稳定工作的人,考公也不失为好的选择,能够保证稳定的生活和较为充裕的个人时间。
出国留学也是大学毕业生的一种热门选择,前提是通过雅思或托福等英语考试,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学生在择校时要充分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培养情况,综合考虑学校所在国家及地区的风俗习惯自身是否认同或适应,确保留学有所收获和成长。
1.优势
第一,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看待问题的高度和格局,适应不同文化,学会用不同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第二,收获语言能力,外语口语水平大大提高;第三,独立性增强,在国外留学,除了学习之外,需要自己独立解决很多生活琐事,有效提升了独立能力;第四,获得国外的高学历,提升了求职就业的选择空间。
2.弊端
第一,花费高昂,投资和回报不一定成正比,家庭经济需承受巨大的支出压力;第二,有些国家排他性强,可能无法真正融入同学之中;第三,受新冠疫情影响,当前国外形势不容乐观,工作机会相对较少,如果没有收获真正的知识,反而会浪费时间和大量金钱。
3.建议
如果有条件出国留学,可以趁年轻的时候多见见世面。但如果没有适合的学校或者喜欢的专业,也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出国“镀金”,可以把同样的资金用来创业或投资,收获也许会更多。
不管是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最终目的都是走向社会,寻求发展,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只是所走的道路不同。因此,良好的就业是不断学习的最终目标。
当今社会,高学历的人才比比皆是,但用人单位更需要的是学习能力强、能把知识化作实际用途的员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在毕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在岗位上锻炼几年,积攒工作经验、社会阅历,是存在提升空间的。
综上所述,工作发展需要提前科学规划,不能将就。毕竟每天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是很痛苦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是为了工资上班,每天想着上班下班,那么职业生涯注定不会长远。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目标、不同的人群所关注的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生命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马斯诺的需求理论将其分为5 个方面,分别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理论在大学毕业生身上同样适用,每份工作都有利有弊,不可能绝对完美,可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时候,需要大学生提前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处于哪种需求、最看重哪方面,综合考量之后再寻求相关职位。例如,有生存需求的学生会说我要真金白银;有安全需求的学生会说我要稳定;有归属需求的学生会说我要好的工作氛围;有尊重需求的学生会说我要重要角色的工作;有自我实现需求的学生会说我要成长。这5 种需求没有孰对孰错,从何出发去寻找自己的突破点才是应届毕业生最应该关注的。
对于有生存需求的学生来说,或许很多人眼中生存需求有些庸俗,但是人不能总活在幻想里,好好活在当下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人的成长,肩上的担子也会越来越重,需要面对车房、结婚以及人情世俗。对比之下,这部分人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对于追求稳定的同学来说,或许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父母长辈的指引。很多父母希望子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会因为子女三天两头离职而感到焦虑,子女也不会因为换工作而变得焦虑。但是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讲,这些并不是他们真正的需求所在。
对于寻求良好工作氛围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希望去一个拥有舒服环境的地方工作。对于喜欢人际关系简单的大学生来讲,他们不会选择去人际关系复杂、办公室文化突出的地方工作,即便这样的工作带来的薪资收入相对较高,他们也不会选择这份工作。
对于想要承担重要角色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属于怀揣野心的一群人,希望自己能够在团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原因无外乎两种,其一是大学期间积累的技能不足而导致工作频频出错;其二是步入职场,人际关系相对复杂,需要花精力时间维系。
对于追求成长的大学生来讲,他们的思想觉悟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对于工作,他们总想要准备充分力求做到万无一失,从而在一个又一个琐碎的任务中得到锻炼,实现自我成长。这部分学生不看重薪资,不看重工作氛围是否和谐,不看重任务种类,也不看重人际关系是否复杂,只要是能够让自身成长的,就愿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做。这部分学生在业余时间也会利用各种资源充实自己,参与各种辅导班增强自身技能,在成长到完全可以胜任上司的工作时,他们的价值就得以体现了。
老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生最重要的是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然后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奋斗,做一行爱一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