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行走中的地理课堂——研学旅行教学活动的策略研究

2020-12-30 20:00福建省三明市泰宁第一中学元功平
亚太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通天研学旅行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第一中学 元功平

随着研学旅行的热度不断升高,很多学校开始重视研学旅行,在平时的教学中开始安排研学旅行方面的课程。研学旅行就是将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在旅行的实践中学到地理知识,并开阔他们的视野,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很有帮助。

一、地理学科开展研学旅行的作用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

研学旅行就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让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学习地理知识,并能将地理学科中涉及的自然现象和人文景观的知识掌握透彻,打造行走中的地理课堂。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除了学习地理知识以外,还能领略不同地区的自然及人文风光,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区域认知水平,拓展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而我们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一路走来,观察—采集样本—拍照—与同学讨论—咨询指导教师—得出结论,通过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力。研学旅行不同于课堂教学,它也是旅行的一种,虽然都是熟悉的人陪着自己,但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适应自然和社会的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学生在行走中逐渐培养了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学生通过对大自然各种景观和社会人文景观的探究,能深刻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对古建筑等的探究,能体会到先辈们天人合一的大智慧。这种无痕迹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人地和谐理念的产生。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把研学旅行当成一门实践课,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已经无法让学生提起更大兴趣,而研学旅行恰好就能弥补这个不足,不但趣味性十足,还能让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到更多的自然风光和不一样的地理知识,从而增加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打造行走中的地理教学课堂

(一)根据课标要求确定研学旅行的目标

俗话说得好:想要成功,首先就得有目标。当然,地理学科教学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研学旅行中,有了目标,学生才会根据目标去将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可以说,目标就是教学的核心因素,研学旅行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目标来进行的,可见确定目标的重要性。所以,在研学旅行前,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结合旅行目的的特征来进行目标的设定。以笔者的家乡福建省泰宁县为例,泰宁县是福建省第二个世界级旅游区,同时也是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景区中的寨下大峡谷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的样板景区”,具有典型的研学价值。教师和学生一旦确定到寨下大峡谷进行研学旅行,则全班分组,各组接下来是准备工作:收集寨下的图文资料、设计活动路线、设置研学问题、探讨活动方式、备用的研学工具、安全注意事项、预期效果的预测等。草案出来后,全体同学参与讨论,确定最终方案,交与家长委员会和指导教师补充完善。这样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查找、整理资料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积极参与。

首先,确定路线:悬天峡—通天峡—倚天峡。其次,确定研学旅行的点及研学的项目:通天峡、通天碑、堰塞湖的景观及成因是什么?再次,设计“地裂—山崩—造湖”探究的问题:(1)通天峡谷中脚下的沙土颗粒大吗?来自哪里?(2)通天峡谷中两边崖壁的成分一样吗?(3)你认为通天峡谷是如何裂开的?(4)这里的气候如何?流水与石头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5)崖壁上的水流又会让崖壁发生怎样的变化?(6)观察周围环境,再想想为什么通天碑云崖岭下有许多的大小石头?这些石头与通天峡谷中的沙土有什么关联?找到大小不同的石头(直径5cm、1m、5m)观察并说出这些石头的来历。(7)透过对通天碑的观察,总结一下山崩会造成怎样的结果?(8)从堰塞湖中探索山崩地裂对流水产生了那些影响?(9)我们在仰视通天碑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下地质灾害,在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在探究和游玩中不受伤害?考察寨下大峡谷的通天峡、通天碑、堰塞湖景观及形成原因,直观感受与体验丹霞红及其丰富的地质遗迹,通过对各种地质遗迹的观察与成因探讨,体会大峡谷的地质考察价值。去福建泰宁寨下大峡谷进行研学旅行时,确定研学目标后,在去旅行的途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寨下地质形成的原因,它是属于山地还是丘陵等知识,讲讲丹霞奇观与当地海陆变迁及气候特征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就会将目标放在心里,时刻想着这个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才会让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和教师确立的目标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研学旅行的目标,也有利于将研学旅行不断拓展。

(二)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一些学习指导

研学旅行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其实是类似的,只不过研学旅行是在行走中进行,但是都需要教师适当地进行指导。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指导,将主动的探究方式变成丰富的、有趣的课堂,在旅行中学习地理的相关知识,最终达成在行走中学习地理知识的教学目标。而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对地理知识进行指导以外,还要在方法和思维上进行适当的指导,毕竟研学旅行也是一门实践课程,它也很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提升。教师和学生在行走中,根据当地情况,适时指导学生运用工具进行拍照、测量、记录、提出疑问、查摆原因,及时指导学生通过当地人和景区工作人员了解景区地理环境、附近村庄的风土人情。同时,教师还应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惑,对于一些自然景观是如何形成的进行讲解。

例如,关于通天峡的形成:近地面的砂砾岩层因受内力作用,岩层断裂,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暴雨频繁,山地地形落差很大,初期雨水向下切蚀就形成了线谷;雨水继续切蚀,并沿深沟和线谷侧蚀形成了巷谷;切蚀到硬岩层及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以侧蚀为主,谷壁的基部被侵蚀,巷谷上部的谷壁悬空,在重力作用下与边坡平行崩塌,巷谷变宽,最终形成峡谷。关于通天碑的形成:雨水对峡谷壁基部侧蚀为主,峡谷上部谷壁悬空,组成谷壁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边坡平行脱离,母岩体崩落,随后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形成大小不一的路边石块。如此大规模的崩塌如发生在有人居住或有人经过的地方,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地质灾害的预防是很重要的。学生和教师在进行研学旅行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知识,教师利用教材中“地表形态的塑造”及《旅游地理》中的相关章节,引导学生回顾知识,并在研学旅行中作为重点来探究,最终达成研学旅行的目的。

(三)在研学旅行中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探究

研学旅行是一门十分自由的课堂活动,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优势来帮助研学旅行教学的开展,教师也要多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来拓展地理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这美丽的堰塞湖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进行探究得出:崩落的巨大岩块及岩屑堵塞了峡谷,谷水汇集而成堰塞湖。在这巨大的崩塌面前,学生马上想到了危险,有探究地质灾害的强烈欲望。这儿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危害呢?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受到伤害呢?引导学生去实地探究、总结。这个时候学生为了得到答案就会自己去挖掘和探索更多的知识,通过这样教学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事物的能力,还能在探索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知识,提高研学旅行教学的质量。

(四)在研学旅行后及时总结反思

在研学旅行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教师指导学生将视频、照片、笔记进行整理,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提交小组及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查找资料,最终完成研学旅行报告书。在学校及班级展示优秀报告书、优秀摄影及优秀书画,举办研学旅行演讲,等级证书及时发放等,让学生获得合作探究的体验和研学旅行文明公共道德的认知,得到文化的熏陶与情感的升华。活动结束后应及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合作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导师做出全面评价,评价等级一般分为优、良及仍需加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1)研学纪律;(2)景区环境与设施的爱护;(3)活动参与度;(4)活动记录;(5)合作互助;(6)讨论发言;(7)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旅行通过导师带队旅行,达成了地理实践的目的,使学生学会了提出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丰富了旅游公共道德的体验,满足了学校、家长、学生的地理生活化学习的需求,这种方式必将对当前教育改革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总之,通过研学旅行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地理研学旅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地理实践能力。所以,我们要重视研学旅行的实践,将研学旅行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这样才能最终帮助我们实现行走中的地理教学,达成促进人地和谐的目标。

猜你喜欢
通天研学旅行
拔地通天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天链一号,“链”通天地(上)
天链一号,“链”通天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