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选择

2020-12-30 20:00常州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薛鹏博
亚太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区位一流国际化

常州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 薛鹏博

2015 年10 月,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其中明确要求高等院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标杆,以改革为动力,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地方高校肩负着提升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任,而地方高校在政策支持、经费预算等方面往往处于较弱地位,其学科建设存在结构不合理、特色不突出、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故而应积极思考如何通过合理且高效的途径建设一流学科,深入推进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

一、挖掘区位优势,做好顶层设计

我国各地市级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东、中、西部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据2017 年以来学科建设及竞争力统计数据显示,排名前十的高校有55%的学科属于优势学科,而且优势学科排在全国学科的前20%之内;排名在100 至110 的高校,其优势学科排在全国学科的30%左右。地方高校在建设一流学科时必须清楚学科建设现状,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在此基础上综合考量并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教师队伍组建、地域发展等不同要素,走特色发展之路,做好顶层设计。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过程中,一方面应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外力支持,另一方面应合理利用高校一流学科的内部驱动力。

近年来,高校聚焦内涵建设,以学科发展为龙头,一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建设一流学科指明方向。地方高校应在对比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划学科建设,整合学科资源,为建设一流学科奠定基础。相较于部属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和研究成果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这要求地方高校在建设一流学科时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区域发展需求,在自然、人文社会等学科方面发力,有的放矢地选择优势学科作为一流学科进行建设。为达到学科错位化或差异化发展的目的,地方高校应深入挖掘学科比较性优势,客观真实、综合全面地分析学科在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难以被取代的优势,树立内涵式学科建设发展思路,通过合理配置人力和物力资源,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为建设和发展一流学科打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地方高校还应打破现有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校内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组建跨学科的科研平台。很多地方高校在建设学科时会参考部署重点高校的学科建设结构和内容,过度扩大学科建设规模,这导致师资力量不断分散,阻碍了一流学科的建设进程。要加快建设一流学科,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区位优势,以重组或整合的方式进行一流学科的建设,汇集优势学科资源,通过叠加将学科建设中的区位比较性优势固化下来,为一流学科的后期发展增添动力。

二、依托区位优势,强化学科创新

地方高校应明确一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紧紧围绕中国特色,追求世界一流,不断创新科研成果,做出学术贡献。回顾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历程不难发现,学校十分重视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但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定位不明、理念不清等问题。一方面,没有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学优势资源之间的有效融合,地方特色资源没有发挥出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导致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难以得到有效的强化,科研优势不明显,学科建设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对于地区经济社会优势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导致难以找到学科创新发展的切入点和增长点,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弱化了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特色。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应“顶天立地”,一方面应在分析“211/985”等高校的科研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应深入挖掘自己的在地优势,推动错位化科研发展,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受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政策倾斜、科研层次不够高等因素限制,地方高校想要打破统一的知识科研贡献力、组建学科知识体系难度较大。地方高校应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优势:明显的在地性,也就是说地方多样化的充满地区发展特色的文化、独特的资源和地缘优势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特色鲜明的自然禀赋,这种自然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博弈状态,为地方高校建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一流学科或学科建设主线提供宝贵的资源。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地区发展资源,在建设一流学科前应先深入挖掘区位优势,综合自身优势,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科研创新基础。为提升学术贡献力,地方高校还应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借助学科的融合研究,激活科研创新潜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三、强化区位优势,提高社会服务力

高校发展及学科建设的目标在于为社会服务,服务社会是评估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进行学科建设时,地方高校应发挥好区位优势,牢牢把握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力、辐射力等优势。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首先应对接好国家科技创新,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地区科技发展的对接。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地区优势之间存在一种耦合关系。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校培养并提供智力支撑,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度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人才优势,助推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能有效提升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水平,地方高校拥有地区经济发展的地缘优势,其科研项目可以围绕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来开展,校地合作模式不仅可以解决高校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还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强化学科建设优势。

地方高校在建设一流学科时应确保学科发展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强化区位优势,进而提升自己的学科建设质量。首先,地方高校应考虑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部署和区域发展需求,树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建设理念,关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创新和贡献力,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地方高校可以和地方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建立实践育人、协同创新科技中心,推行高校和企业融合发展的学科建设模式,发挥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对企业技术变革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地方高校还可以以此为载体吸引社会资本入驻学科建设中来,为建设一流学科提供经济支撑,实现一流学科优质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最后,地方高校可以在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打造较高水平和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通过订单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通过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大量的智力优势积累进一步提升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地方高校所在地向着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方向发展。

四、发挥区位优势,服务国家战略

受服务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影响,地方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存在结构性短板。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自身定位和地区封闭性因素影响,难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深,地域经济必定会沿着国际化发展方向前进,如果地方高校不能及时调整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很难实现协同发展。在信息共享、智能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也应随着我国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进行资源统筹配置,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新形势。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是衡量高等院校一流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体现了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在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可以见得,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化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地方高校更是如此。

在地方经济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的辐射力度。首先,应结合一流学科建设和发展情况完善管理机制。除了科研平台、仪器的硬环境建设外,地方高校还应结合国际化标准优化制度建设的软环境。为此,地方高校可以借鉴部属高校在学科建设、学科布局、制度改革、学科资源利用、科研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建设发展后发优势。其次,加快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受限于学校地理位置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地方高校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比较困难,难以组建高质量的科研梯队。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国际化渠道,引进国外教师,吸收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补足师资短板的同时提升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还可以为本校在职教师提供出国培训、访问的机会,打开本校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再者,应加强国际化科学研究。地方高校应发挥学科建设特色,开展跨国科研合作研究,创新科研成果。为此,可以建立科研基地和科研创新平台,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吸纳更多国外科研人员参与到本校科研项目中,实现科研国际性协调发展。最后,还应重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地方高校应依托于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优势,吸引国际留学生。同时可以为本校优秀学生提供参与短期交换、国际项目合作、境外实习等机会,开阔他们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校在国际上的办学声誉。

综上,地方高校建设和发展一流学科有利于提升学科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高校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地方高校应挖深区位优势,依托于区位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区位优势,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创新和服务能力,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科研贡献力的提升和高质量人才的输出会慢慢形成品牌效应,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质量必然会更上一层楼,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速度也必定会进一步加快。

猜你喜欢
区位一流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蒙元京畿区位论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地理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