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育才学校 周佳
1.信息技术搭建了课下交流分享的桥梁。传统的教学任务基本上从每天放学后就结束了,课堂实效教师当天无法有效掌控。而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各种“网络学习”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发布学习资料、分享学习经验、开展线上交流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掌握课后学生的学习实效。学生也可以弥补课堂上“没听懂”的缺失,通过线上交流实现“补课”,实践检验中,效果良好。2.信息技术有效促进了课堂角色的转换。传统课堂的主角往往是教师,授课工具、展示教具等极其有限,“满堂灌”“填鸭式”“囫囵吐枣”等问题不乏少数。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下的“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拓展群文阅读课堂的容量,还可以开展更多诸如自主式、互助式、交流式等教学模式,以此来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融入适应—主动发挥的转变。
1.信息技术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其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储量,传统认知中的“要想给孩子一杯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理念在现代化信息时代已成为过去,信息技术的操控能力、多元信息的整合能力、课堂教学的实际驾驭能力等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信息化的实际运用中面临着极大挑战。2.网络信息的有效监管给家长增加了额外负担。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了多次筛选组合后的精品信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而网络信息充斥着太多负面内容,学生通过网络渠道得到的往往是未经过滤净化的“第一手”信息,有些甚至充斥着各种不良内容,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网络学习的过于便利也容易形成“网络综合症”,失去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空间,因此,学生不仅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无形中也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议题是群文阅读的“文眼”,必须体现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究性、延展性,围绕议题而选择的多个文本才能凸显关联性、互补性,从而开展小组合作式、思维启发式、互动交流式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而传统的备课方式、集体教研活动受到在校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往往研究讨论不够深入,碰到分歧点时,现场无法有效达成共识,效率不高。实践中,我们教研小组有效利用疫情防控的“错峰”手段,在放学回家后展开线上分析研判,围绕待定的议题,每人利用手中的网络资源多方查找信息,在相互针锋相对的讨论中,极大程度地节省了集体备课的时间,议题生成的科学性得到了有效印证。
经教研小组成员反复研判测试,利用“电子书包”软件给学生设置预习作业,包括了听说读写、词句理解、修辞手法测试、中心思想归纳等核心内容,并通过在线设置完成时间来检查预习效率。教师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即可随时得到学生预习的信息和结果,及时掌握学情,有效调整教学设计,达到胸有成竹的目的。同时,该软件的“家长提醒”功能不仅有效控制了学生的上网时间,更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浏览、侵入,及时进行报警提醒和强制删除,有效解决了监管不当的问题。
以上有效探索是通过点对点的形式提出了信息化教育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的有效对策,在群文阅读的实际教学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基于我小组研究过程中的点滴积累,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群文阅读实际上是一种高级的教学模式,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能够在短期适应,在承认并接受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我们的议题生成、教学设计等关键环节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因材施教,尤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分层教学”优良并转化提升,更加注重学困生的课堂接受能力,才能避免群文阅读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出现学习好的学生更好、学习不好的学生更差,图了形式、走了过场的问题。
课堂中级目标的设置绝对不可以缺少“核心素养”这个关键环节,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内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愫,逐步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是有效开展群文阅读的载体之一,并非全部。现实教学中往往看到很多语文教师为了尽快掌握群文阅读的各类技巧而走入误区,花费了大量精力投入网络研究中,有效辅导少了,面对面的点评少了,网络平台反倒成了师生之间的“隐形墙”。群文阅读依然需要传统教学方式的有力支撑,切不可用一段段的音频视频纯粹代替教师的心灵朗读,用一篇篇网络片段代替课文完整性的呈现,出现核心与方法本末倒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