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校体弱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推进策略研究

2020-12-30 16:0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体质群体体育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100)

目前高校学生的体质水平持续下降,学校体育的意外事故持续增加,使得学校体育的发展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现实发展困境,政府及有关部门也相继颁布了相关政策文件以推进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意在更为全面而彻底地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的问题。继2007年《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2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府工作文件出台后,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将学校体育发展与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体育发展的任务之重、改革力度之深,由此也可见一般。而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体质状况的体弱学生,却缺少相应的理论研究及政策文件支持。

1、理论研究的弊端: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研究现状中对体弱群体的忽视

事实上,有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体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无论是理论层面的深入分析,还是实证层面的调查研究,都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直至目前,以“学生体质健康”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已达近2000篇,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视角也各具特色,这些研究无疑为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然而,即便是如此规模的研究积累,也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研究缺失的内容,对体弱学生的体质健康研究就是其中极为凸显的一部分。正如上所说,学生体质健康的学术论文达到了近2000篇,其中有关体弱学生的相关研究却仅有百余篇,且部分研究的发表时间过于久远,已然不能作为研究我国现如今体弱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理论依据。仅有的能够参考的文献,大多是围绕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的,所提出的观点也基本集中在针对体弱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等改善性建议层面。

虽然现有研究已经较为全面地指出了现如今我国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但仍不足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领域问题的主要依据。且现有研究中普遍存在着对体弱学生群体的界定不明晰、研究对象涉及面太过宽泛而少有针对性的研究等问题。最新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已明确指出,“研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资源,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保证每个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将体质情况特殊或残疾学生的体质健康推进工作全面纳入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范畴。也正是基于此,将研究对象具体到了普通高校的体弱学生群体,并尝试对体弱学生做出相对清晰的概念界定,继而以此为基础展开对体弱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推进策略研究。

2、核心概念的重构:对体弱学生及其分类依据的界定

对体弱学生的概念界定过于模糊,是现有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该研究领域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现有研究的观点看来,目前我国学者对体弱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界定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将体弱划分到残疾的范畴,将体弱这一概念解释为在生活自理上有一定的影响或患有不宜参加剧烈性运动的特殊疾病,这就将所有生理或心理上存在异常的学生归纳到了体弱学生群体中;二是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将多项不达标的、成绩持续偏低的学生视为体弱学生,这就使体弱的概念不仅涵盖了生理心理层面存在异常的学生,也包括了生理心理水平正常但因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而成绩较差的学生。

这两种主要的概念界定方式,虽然各有其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和依据,但也各自存在一定的问题。前者将体弱等同于残疾,相当于是以客观条件因素作为判断学生是否属于体弱的唯一标准,不仅存在一定局限性,也不能够很好地体现体质健康与体育活动间的关联性。而后者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作为判断依据,则存在着将缺乏体育锻炼的健康学生也笼统地归纳为体弱学生的弊端,有着与前者相似的局限性。

作者认为,对体弱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应笼统地归纳到某一个更为宽泛的范畴中,或是依据某种评价标准简单的划分,更不能掉入概念研究的窠臼,而是应当将不同体弱情况区分开来,在一个基本而相对宽泛的概念界定基础上,在实践中依据不同体弱情况对体弱学生进行区别化的管理。因此,本研究选择将引起体弱表现的原因作为依据,对不同体弱类型做出进一步区分。首先,综合现有相关学术研究结果,将体弱者定为“患有或突发医学上认定不宜或不能从事剧烈运动的疾病或功能障碍者”。而后根据运动处方分类方法,结合现有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分析,将引起体弱的原因分为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生理疾病7类。因此,在学校体育语境中,体弱学生的界定即为 “患有或突发医学上认定不宜或不能从事剧烈运动的疾病或功能障碍的在读学生”,在制定具体培养方案时,再依上述分类方法分别加以区分。

3、现实发展的困境:体弱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及其体质健康推进的困难所在

体弱与体质健康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关联性。在如今的学校体育语境中,似乎提及体弱学生,就必然意味着低体质健康水平,及其难以更进一步推进的现实困境。这种看似理所当然的关联性,事实上也是一种在观念层面上制约体弱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尚未展开对现实发展困境的深入解析之前,倘若就已经先入为主地确定了体弱学生在体质健康促进问题上的局限性,显然会让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举步维艰而停滞不前。因此,在尝试构建体弱学生的体质健康推进策略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体弱学生的群体特殊性及其体质健康促进的困难所在做出更为全面而深入的探究。

3.1、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制约因素过重

作为针对体弱学生的体质健康推进策略,学生个体显然是影响整个策略制定与发展的核心主体。从学生个体角度来看,体弱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在于生理层面,即直接导致其难以像正常学生一样参与体育活动的身体原因;另一方面则在于心理层面,即因其对身体异常或缺陷的意识,而引发的自卑心理与畏惧心理。虽说学者们在做理论分析时都能够做到从身心两个层面去论证,但在学校体育发展现实中,提及体弱学生,身体因素得到的重视却始终比心理因素大得多。然而,曾有不少研究者对体弱学生的体育课程认知情况作了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体弱学生是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而不愿参与的主要原因,则主要集中在“自身身体素质差”、“害怕被嘲笑”等心理问题层面,且这类选项都带有显而易见的自卑与消极色彩。相较于更为表象化的生理层面原因,心理层面的原因对体弱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而言虽然相对隐性,却也是更容易被忽视也更为根本的原因所在。

3.2、学校普遍缺乏针对体弱学生的体育发展规划

学生个体的问题固然是根源性的,但学校在这一问题上的忽视也是不容置疑的主要影响因素。已有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体育中针对体弱学生的发展规划相对较少,学校层面普遍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管理、教师对体弱学生群体也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体弱学生群体实行的体育教育活动主要分为单设体育保健课、随普通班学习、免修体育这3种形式,其中较多被采用的举措也只是增设体育保健课程。然而,这一仅有的发展举措也还未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认同。早在本世纪初就有学者对10个省市的20所高等院校的体育保健课程开设现状做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40.7%的学校并没有设置体育保健课。如今十多年过去,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针对体弱学生的体育发展规划,依然更多地停留在了学术研究的层面,而少有学校付诸实践。

3.3、社会普遍缺乏积极的舆论导向与情感关怀

虽说高校学生的体育活动大多是在学校教育中完成的,但社会舆论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在不经意间也在为学校体育构筑起一个潜在的社会生存环境。然而,综观近年来新闻媒体上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内容,基本都集中在了对诸如体育课上学生猝死、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连年下降这类的负面新闻。舆论对此的评价虽然相对中立,但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本身还是抱以一种质疑和批评的态度,问责者多,而想要深入探究其中原因的少。对于这些体质健康水平较低的体弱学生群体,社会舆论给予的关注就更少了。人们过多地斥责学校体育制度的缺失、学生体质健康的羸弱,却很少关注这部分弱势群体自身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情感关怀和协助,这无疑也是目前体弱学生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一个不应被忽视的社会环境因素。

4、体弱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培养方案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体弱群体在如今的高校体育环境中仍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也始终存在着群体特殊性导致的困难,但对这一问题的改善和缓解,依然是体育界需要不断关注和推进的重要内容。以下将以中国海洋大学针对体弱群体学生所做的体质健康促进方案为例,对体弱学生的体质健康推进策略的构建及其可行性做出更具体而深入的解析。

基于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发展问题先后颁布的各政策文件,以及大学生群体中体弱学生始终被相对忽视的现状,中国海洋大学自2009年起就启动了针对体弱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方案。由于国内高校关于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规划方案可借鉴的内容很少,因此,本方案从体弱学生的界定、到具体的组织管理机制的制定、再到体弱学生专属体育课程的设置,是从零基础逐步构建起来的、始终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的一种学校体育培养模式。

4.1、建立体弱学生的认定与管理机制

由于国内截至2009年还未有明确的体弱学生认定标准可以参照,对体弱学生认定标准的提出就成了体弱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模式需要完成的首要问题。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有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国家政策文件,经过相关专家与学校领导层的反复讨论,中国海洋大学在2009年11月发布了《中国海洋大学体弱学生认定及体质达标测试办法》。该办法首先将体弱学生界定为 “患有或突发医学上认定不宜或不能从事剧烈运动的疾病或功能障碍者”。以此为标准,划分两条认定和审核办法:一是凭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诊断书和病历作为体弱认定的证明;二是无法提供医院证明但可以归纳至体弱范畴的学生,需参加学校组织的台阶测试,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完成对体弱资格的认定。

4.2、构建体弱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库

自2009年发布体弱学生认定办法与管理办法以来,中国海洋大学自2010年至今已实施体弱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培养方案6年,在不断促进体弱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继而推动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也构建起了体弱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统计的内容分布在学生性别、申请体弱认定的原因、每年的体质水平测试成绩(肺活量、坐位体前屈、握力)、学习健康辅导课程的成绩这几方面。每年在完成相应的认定与测试工作后,及时将当年信息录入数据库,并做出比较分析。这里所说的比较分析,既包括与健康学生参加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作对比分析,也包括对数据库建成后体弱学生自身每年的统计数据变化做出对比分析。诸如此类的数据分析,不但是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变化情况、发展趋势等问题的一种梳理与分析,更是为体弱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培养方案提供了更详尽而全面的研究基础。

4.3、开设体弱学生专选健康辅导课程

以体质健康水平测试为主的数据库只是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客观数据统计,与此同时,在学校体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更为重要的仍是体育课程的设置。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目前我国高校对体弱学生群体开设的专属课程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从已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已有体育课基础上增设体弱学生可选的保健课,主要教授体育健康、保健、运动恢复等相关知识,其形式既有普通的体育理论课程,也有健康知识讲座。虽然在知识传播层面效果较为理想,但缺乏应有的运动量,在体育参与体验上难免会有所欠缺;另一类则是在健康学生选修的体育运动项目课程中,安排体弱学生参与节奏缓慢柔和的太极拳、太极剑等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虽然保证了一定的运动量与内容,但教学形式普遍较为单一,且与健康学生的要求之间并没有做出明确区分,难以顾及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特殊性。

鉴于现有的课程设置经验,中国海洋大学选择将二者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即一方面开设仅限体弱学生选修的健康辅导课,传授健康知识、运动康复知识等内容,提供基本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为体弱学生群体提供运动量小、运动技能要求低的运动项目课程,建立了体弱学生专用的健身中心,配备针对肌肉力量、有氧耐力、综合力量的健身器材,并明确每学期的学习与锻炼时间,确保这一课程学习的质量。

5、发展过程中的反思:体弱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进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通过近6年的数据统计与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推进,体弱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提升,体质健康促进培养模式从实施效果来看,总的来说还是相对成熟和全面的。但这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难以彻底转变的现实问题。以下就较为凸显的三个主要问题为例加以分析,以求对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有更深层次的解读,为今后的体质健康促进培养模式提供更多更深入的理论分析基础。

5.1、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绪变化问题

曾有学者对体育锻炼活动对体弱学生的情绪效益做过深入的研究,认为体育锻炼活动对体弱群体的情绪体验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有利于消极情绪的消解。但在对体弱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体质健康促进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体弱学生对待体育课程所固有的自卑感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缓解,很多学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健身恢复课程后,依然对自己参与体育活动持一种缺乏自信心的心态,情绪依然偏向于消极。且因为体弱学生群体的体育课程是相对独立的,这本身就让他们与健康学生群体有着过于明显的界限,这种群体界限的划分使体弱学生的自卑感加重,对体育参与的畏惧感也随之加重。如何在突显体弱群体特质的同时消除群体界限引发的身份认同问题,是体弱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5.2、体弱学生专属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问题

虽然现有的体质健康促进培养方案中已经尽可能多地设置运动量小、运动损伤风险低的项目课程,但依然难以满足所有体弱学生的需求。尤其对于部分趣味性较高的球类项目,很多体弱学生都有着较浓厚的兴趣与学习需求,但顾及体弱学生的身体条件限制,学校始终难以实现趣味性与健身性相结合的体弱学生专属体育课程的设置。如何在保证体弱学生参与能力的同时,积极地引入更多更有趣味性的运动项目内容,是今后体弱学生体育课程设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3、针对体弱学生的健身设备与师资的配备问题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切实保障体育经费的投入和场馆设施条件,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投入,确保体育经费与学生人数同步增长,加速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科学配置体育资源,充分提高现有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运动需求。”对体弱学生群体而言,体育健身设施与场馆的建设同样是亟待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问题。同时,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专门指导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教师,这就导致大部分教师在繁重的公共体育课教学任务下兼顾体弱学生体育课,教学的区分度与专注度都难以得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推进体弱学生群体的专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工作,实现体育场地设备与体育师资队伍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猜你喜欢
体质群体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我们的“体育梦”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