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性课程思政教育在医学教学中的开展研究

2020-12-30 15:47秦双立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渗透性医德专业课

秦双立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因此各高校必须充分利用课堂育人这个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使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得以实现,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教育工作的不断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1]。

1 渗透性课程思政教育概述

1.1 渗透性原则

所谓渗透性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融合,同时要摒弃将思政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生搬硬套地穿插在一起的错误观念,要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所有日常的课程教学中,通过两者之间的不断融合,在促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

1.2 渗透性思政课

渗透性思政课就是在专业课、通识课以及实践课中引入潜在的思想政治内容。比如,通识课不仅包括外语、体育、计算机等课程,还要从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均衡设置课程。医学专业不仅要开设与医学专业相关的课程,还要开设一些与医德和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有关的课程。

2 渗透性课程思政教育在医学教学中开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迅猛,无论是观念上还是行动上,医学教育理念与模式都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服务不仅是单一的治疗疾病,而是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患者因不信任医生而发生的一系列辱医伤医恶性事件,使得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因此,在医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是基于当前医生职业环境下的必然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3方面。

(1)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人类都是环境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网络的广泛运用,各种思想文化之间发生碰撞,必定会冲击大学生原来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学生的价值取向多样化。由于一些大学生太过功利、自私,导致他们能力虽然很强,但是思想道德品质却不高。这就需要将思政教育贯彻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2)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只注重个人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而忽略了医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技能、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职业道德、友爱、奉献等医德内容的弘扬,使学生明白医德修养的重要性,树立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的观念,成为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人。

(3)从医学起源来看,医学仁术位居第一,之后才是技艺与科学。医学是具有自然科学性与人文社会性双重属性的科学。在医学的发展史上,人类一直都很注重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许多伟大的医学家在对医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医德方面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由此可见,医德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医学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是培养合格医务人员,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3 目前在医学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思政课在德育工作中作用较弱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渠道便是思想理论课。然而,由于高校思政课设置不完善,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这种现象在医学院校更为明显。

一是思政课被其他专业课所孤立。相比于专业课,思政课属于一个比较独立的体系,这就使思政课无论是在教师教还是学生学的过程中都处于被孤立的境地,使思政教育不能与基础的医学教学相融合。二是思政课在医学院校中地位极低。理论严重脱离实践、德育与专业相隔离,是导致思政教育开展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就目前来看,思政教师没有相关的医学背景,使思政教育与医学专业的关联性不强。

3.2 课程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地位不明显

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主渠道便是课堂教育,它能实现其他教育方式很难达到的教育目的。只有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才能使医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然而,当前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分离,使课堂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失位”。

一方面,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很少在专业课程中得到体现。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由于医学专业课程的专业性较强,思政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得到体现。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任务”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使思政教育不能更好地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使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中的渗透不足。另一方面,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难以理解,使得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的难度较大。医学教育大纲中很少提到思政教育内容,对教师怎样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没有具体的要求。这就使得专业教师队伍和教学内容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渗透性课程思政教育在医学教学中开展的有效途径

4.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环节,要想在医学教学中开展思政的渗透性教育,就必须依靠医学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传播医生职业道德以及医学科学精神。因此,医学院校教师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教会学生相关的医学知识,更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医德。

首先,专业课教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明白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任务,所有教师都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提高思政教育在医学教学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其次,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书育人的能力[2-3]。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发现专业课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与所承担的教育功能,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只注重学术研究,虽然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但在思政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致使思政理论水平有高有低。因此,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迫在眉睫。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相关培训,使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相互交流,让专业课教师参加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保证专业课教师可以将思政教育贯彻到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

4.2 创新思政教育机制

创新思政教育机制是渗透性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比如领导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等。领导机制要求以校长为主体,增强行政部门以及各系部教书育人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做到全方位育人。评价机制要求高校制定评价指标和方法,以此来评估思政教育指导思想、课程地位、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检验创新思政教育机制所达到的效果。合作机制要求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医德教育、医学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补充,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开展。比如将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纳入“全员育人共同体”,将党政部门如教务、学工、团委、组织等部门整合,做到职能互补,促进教育与教学的统一,使一体化管理得到实现。激励机制就是对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年度考核,引导教师自觉地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调动专业课教师育人的积极性[4-5]。只有这样,才能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4.3 加强专业课育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医学院校教师依据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特征等,结合现实需要、思想困惑与课堂教学,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提高,加强专业课育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6]。

5 结语

思政教育在医学教学中的开展是每一位医学专业课教师的责任。医学教育,不仅将学生培养为医学人才作为教育目标,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和人文精神。因此,渗透性课程思政教育在医学教学中的开展十分重要。通过开展思政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长为德术双馨的医务人员。

猜你喜欢
渗透性医德专业课
不同固化剂掺量对湿陷性黄土强度和渗透性的影响
煤热解挥发物对炼焦煤塑性体渗透性的调控研究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视唱练耳课程与作曲技术理论的交叉渗透性探究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