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翔
(义县畜牧兽医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义县 121100)
牛钩端螺旋体病,简称勾体病,是由病原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急性为暂短的发热、黄疸和血红素尿;亚急性和慢性为进行性消瘦、贫血、流产和皮肤坏死等。本病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感染,家畜中的牛感染率较高。因病原体的血清群和血清型较多又十分复杂,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是多种多样,所以依据临床症状和病毒剖检难于确诊,确诊需进行血清学检验。发病初期的病牛血清中含有特异性抗体,采用已知抗原检查对此血清中的抗体进行检验,对于早期的病牛诊断极有价值。
抗原为本菌多个(14~19个)血清群的标准菌株,分别培养孵育5~7 d的生长良好的培养物,每暗视野含菌体>50条(400倍),运动活泼而且无自凝现象,便可用作抗原。被检血清按常规办法分离的新鲜血清。
将被检血清以生理盐水作1∶25稀释,加至有机玻璃板的小孔中,每孔加0.1 mL,然后各孔内分别再加标准抗原各0.1 mL。摇匀,置28~30℃温箱内作用3~4 h。由每孔取1滴混合液置玻片上,覆盖盖玻片。在150~2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同时设生理盐水+抗原的系列对照。
在抗原对照(用生理盐水代替被检血清)无误的情况下,被检血清出现凝溶反应的一孔,即为被检血清含有与该孔的抗原相应的抗体,判为阳性。
患钩体病的病牛,其补体结合性抗体,于病后第3天可出现,第4周达到最高峰,抗体可持续1年,故可用于诊断。本试验操作方法同于常规补体结合试验。但所用抗原是多种株型的混合抗原,虽然具有属特异性,但不能准确定型,一般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被检血清效价>1∶20才有诊断意义。当恢复血清效价比急性期增高>4倍时,具有诊断价值。
本方法检出率高达90%,具有早期诊断的优点。首先根据各地流行的主要菌型制备抗原片,一般用培养5~7 d生长良好的菌液涂片、干燥、火焰固定后,再将用PBS自1∶50、1∶100、1∶200、至1∶400等倍比稀释的4个稀释度灭活被检血清分别滴于抗原涂片处。置37℃湿盒内作用30 min,用pH 7.4 PBS冲洗剩余血清,干后滴加异硫氰酸荧光黄标记的抗体染色30 min,再用PBS冲去游离染色经镜检,如钩体呈明亮的淡绿色荧光则为阳性。效价≥1∶100或双份血清效价增4倍则具有诊断依据。
本法特异、敏感,其具体做法是:先将钩体抗体与抗抗体分别按ELISA一般方法提取球蛋白,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然后按下列方法进行染色检查。
先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钩体抗体球蛋白制剂用生理盐水作1∶10稀释后,直接加于用福尔马林固定的钩体涂片,置37℃温盒中染色30~50 min,水洗两次(约5~10 min)空气中干燥后,用联苯胺试剂显影(5%乙二胺四乙酸1 mL,饱和氯化铵1 mL,饱和联苯胺溶液9 mL及3%过氧化氢溶液1滴)4~5 min,水洗,加甘油缓冲液,镜检。
取福尔马林固定的钩体涂片,先加被检血清,即相应菌型抗体(效价1∶1 000),置37℃湿盒中染色30~50 min,水洗两次后,再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抗体染色30~50 min,洗涤干燥后用联苯胺试剂显影,水洗,加甘油缓冲液,镜检。
上述两种染色法,可见钩体均呈棕黄色,即可判定为阳性。
病牛血凝抗体出现较早,具有早期诊断意义。其实验方法和一般间接血凝实验相同。首先提取钩体致敏物质,制备醛化致敏红细胞。然后按下述方法进行试验:血清处理,将被检血清0.1 mL加2.5%正常绵羊红细胞液0.4 mL混匀置于37℃水浴中1 h,但要经常摇动,以吸收正常凝集素。离心沉淀后,再取其上清液即1∶5倍稀释的血清,用生理盐水按倍比稀释成1∶20~1∶640,每个稀释度各取0.8 mL,分别加入两孔(一孔对照),在试验孔内各加2.5%致敏红细胞悬液1滴,而对照孔内则加2.5%正常绵羊红细胞1滴,充分摇匀,置于室温或37℃温箱内2 h观察结果。结果判定:以试验组红细胞有引起“++”凝集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作为抗体效价。效价>1∶160,或双份血清效价增高4倍以上,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按一般炭凝集实验方法,先将钩端螺旋体超声粉碎制成炭抗原,然后将被检血清56℃30 min灭活后,用1%正常兔血清盐水稀释成1∶2~1∶64。各取1滴于玻璃板上。再加炭抗原1滴,摇匀后,于22~37℃静置10 min。结果判定:能引起“++”凝集最高稀释度为效价终点。>1∶4或双份血清增高>4倍,判为阳性,但应注意非特异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