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琳 欧三桃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因“头晕、乏力15 d,加重5 d”收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入院前15 d,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乏力,伴反应迟钝、吐词不清、行走拖步,就诊于当地诊所,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治疗后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5 d前,患者于静坐时突发晕厥1次,伴意识障碍,不伴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无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休息数分钟后意识逐渐恢复,但自觉食欲不佳,乏力加重,不能行走,为进一步诊治至本院就诊。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5年,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格列齐特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情况不详,无其他药物服用史。体格检查示: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部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示:意识清晰,吐词欠清,对答切题;双眼球位置居中,各方向运动自如;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角无歪斜,伸舌稍偏左;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操作准确,闭目难立征不能配合;腱反射对称存在,右侧巴宾斯基征可疑阳性,左侧巴宾斯基征阴性;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检查示:血钠113.6 mmol/L,血钾2.36 mmol/L,血氯71.1 mmol/L。ALT 139.4 U/L,AST 56.7 U/L。静脉血葡萄糖8.33 mmol/L。血、尿、粪常规,肾功能,血脂水平,凝血功能,CRP,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头颅CT检查示:左侧岛叶、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灶。胸部CT检查示:主动脉瓣、主动脉壁钙化,余未见异常。颈部血管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初步诊断: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低氯血症),2型糖尿病,肝功能不全,腔隙性脑梗死。入院后予以补充电解质,保护肝脏功能,改善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补钾治疗后第3天,患者血钾水平升至4.13 mmol/L。但在每日补充0.9%氯化钠溶液1 200~2 050 m L,以及浓氯化钠溶液50~70 m L的情况下,患者血钠仍波动于119~124 mmol/L,而尿量为3 250~5 300 m L/d。因患者存在顽固性、重度低钠血症,考虑诊断为抗利尿不适当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sis,SIAD)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可能,遂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并得到如下结果:尿钠115.8 mmol/L,尿渗透浓度486 mmol/L,垂体7项(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刺激素、垂体泌乳素、促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皮质醇8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8时)、肾上腺皮质醇、甲状腺功能、24 h尿皮质醇、肾素、醛固酮、肿瘤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异常。全腹部CT检查示:膀胱过度充盈,双侧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头颅MRI检查示:双侧额顶叶皮层下、侧脑室旁、左侧岛叶多发腔隙性梗死、缺血灶。垂体MRI检查未见异常。患者以纳差、乏力为主要表现,无皮肤黏膜脱水、血压下降,无尿量减少等低血容量体征,无颈静脉怒张、腹水和水肿等高血容量体征,近期未使用利尿剂,计算血浆渗透浓度为240.25 mmol/L,结合上述检查,考虑为SIAD。遂给予限水治疗,嘱患者每日饮水≤1 000 m L,在限水治疗期间血钾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限水治疗次日血钠水平开始上升,尿量逐渐减少至2 050~2 800 m L/d,并自觉头晕、纳差、乏力等症状明显好转,出院时复查血钠为134 mmol/L。出院后嘱患者继续限水,饮水量每日≤1 000 m L,随访至2019年10月,患者未出现特殊不适;出院后,复查两次血钠水平,分别为131.9和137.4 mmol/L。
2 讨 论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于1957年由Schwartz等[1]提出,被定义为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不适当分泌增多或活性增强导致以体内水潴留、稀释性低血钠、高尿钠和尿渗透浓度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研究[2]发现,部分患者系编码ADH受体的基因突变所致。此类患者ADH水平低,甚至难以被检测到,但处理原则并无不同;故欧洲低钠血症诊治专家小组主张将SIADH更名为SIAD[3]。SIAD病因复杂,主要包括恶性肿瘤、肺部良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等[3]。恶性肿瘤是SIAD最常见的病因[4],如肺癌、胃肠道肿瘤、尤因肉瘤等,临床上以小细胞肺癌最为常见[5],这些肿瘤可异源性分泌ADH或ADH类似物,致ADH增多或活性增强。哮喘、气胸、肺炎、肺结核等肺部良性疾病亦可并发SIAD。颅内感染、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致下丘脑-垂体轴功能紊乱,致ADH异常分泌增多。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二甲双胍、氯磺丙脲类降糖药,顺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NSAID,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抗癫痫药,噻嗪类利尿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均可通过刺激ADH分泌和释放,或增加肾脏对ADH的敏感性引起SIAD。其他病因还包括疼痛、应激、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急性卟啉病和原因不明的特异性SIAD。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既往患有2型糖尿病,长期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结合患者入院后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考虑二甲双胍不良反应致病的可能性大。此外,恶性肿瘤往往起病隐匿,早期不易被发现,故恶性肿瘤的因素不能完全被排除,病程中也将对患者长期随访,以积极寻找其他病因。
SIAD除原有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外,主要表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所致的一系列非特异性表现。血钠水平越低,下降程度越快,临床表现越明显,可出现纳差、乏力、恶心、呕吐、谵妄、抽搐、脑疝、昏迷甚至死亡。SIAD患者尿量普遍减少,但部分患者尿量可增多,本病例属于尿量增多的情况,推测可能与患者每日饮水量和静脉补液较多,以及心房利钠肽分泌增多相关。此时应注意与脑耗盐综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相鉴别。CSWS常发生于严重的脑外伤患者,属于低血容量性低钠血症,补充0.9%氯化钠溶液后可纠正血钠水平,而SIAD属于等容量性低钠血症,补充大量0.9%氯化钠溶液不能纠正低钠血症,这是SIAD与CSWS的鉴别诊断要点[6]。SIAD的诊断为排除性诊断,国内目前尚无诊断标准。Bartter等[7]提出的经典标准沿用至今,包括:血钠<135 mmol/L;尿渗透浓度升高;血浆渗透浓度降低;尿渗透浓度>血浆渗透浓度;尿钠>20 mmol/L;临床上无水肿和脱水;甲状腺、肾上腺和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在此经典标准基础上,2013年美国诊治低钠血症的专家小组明确指出尿渗透浓度升高需>100 mmol/L,血浆渗透浓度降低需<275 mmol/L,并新增诊断要点“近期未使用利尿剂”,删除诊断要点“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以此作为美国的SIAD诊断标准[8]。2014年欧洲低钠血症诊治专家小组也制订了欧洲SIAD标准[3],包括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其中,主要标准同美国SIAD诊断标准,次要标准包括:尿素<0.24 mmol/L,尿酸<3.6 mmol/L,尿素排泄率>55%,尿酸排泄率>12%,尿钠排泄率>0.5%,0.9%氯化钠溶液不能纠正低钠,限水治疗可以纠正低钠。
本例患者未检测血ADH水平,临床表现为等容量性低钠血症,体格检查未见水肿和脱水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满足SIAD的经典诊断标准和美国诊断标准;治疗经过符合欧洲标准中的2条次要标准[1],即0.9%氯化钠溶液不能纠正低钠血症,而限水治疗可以纠正该症状,故考虑SIAD。
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是SIAD的主要治疗原则。对症治疗主要包括补充3%高渗氯化钠溶液、限水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慢性低钠血症(病程≥48 h)和无明显症状的SIAD患者,限水治疗为一线疗法[3,8]。对尿渗透浓度>500 mmol/L,或尿钠水平+尿钾水平>血钠水平,或尿量<1 500 m L/d,或当限水量<1 000 m L/d后24~48 h内血钠水平上升<2 mmol/L的患者,可联合药物治疗[8]。本例患者考虑为慢性低钠血症,遂选择一线疗法——限水治疗,低钠血症很快得以纠正,未再给予其他药物。托伐普坦(tolvaptan)为ADH V2受体拮抗剂,其与考尼伐坦(conviptan),均可选择性拮抗ADH的抗利尿作用,在不增加尿钠丢失的情况下促进水分排出;可选择性拮抗ADH的抗利尿作用,在不增加尿钠丢失的情况下促进水分排出。目前,上述药物均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SIAD。关于该类药物的具体用药剂量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已有研究[9]表明托伐普坦有效治疗剂量的个体差异较大。为避免血钠上升过快导致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应密切监测患者血钠水平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尿素被美国与欧洲指南推荐用作治疗SIAD的二线药物,剂量为0.5 g/kg[3]。襻利尿剂可促进水钠排泄,被欧洲指南列为二线药物[3]。地美环素和锂剂,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对ADH的反应,被美国指南列为治疗SIAD的备用药物;而欧洲指南则认为该药物肾毒性大,禁止使用[3,8]。
低钠血症是住院患者较常见的电解质紊乱,表现其发病率高且危害大。治疗应以低钠血症的病因和症状的严重程度为指导,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血浆渗透浓度、尿渗透浓度、尿钠和尿量,综合判断患者病因和治疗方案。对诊断为SIAD的慢性低钠血症患者,在去除病因的同时,限水治疗为一线疗法,必要时可联合药物治疗。考尼伐坦和托伐普坦作为治疗SIAD的临床用药,其有效剂量和长期应用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对病因不明的患者,因恶性肿瘤是SIAD的常见病因,应当随访至少1年,以期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