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五点”生辉

2020-12-30 10:45彭玉斌东莞市黄江中学广东东莞52375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

彭玉斌(东莞市黄江中学,广东东莞 523750)

教学艺术,重要的是“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即所谓“金点子”。下面,从活力课堂的角度,试谈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个“金点子”。

一、切入点

切入点,就是教学的起点。好的起点,是活力课堂成功的一半。新颖而有趣的切入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教学增添亮色。以下几式,可供参考。

1.悬念式

九年级下册“从这里出发”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回味成长、走向未来的一节课。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本课即提到“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事情。那么,人生第一粒扣子是什么呢?笔者开启一副对联:“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对联切入,别出心裁,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从“若”与“苦”、“各”与“名”关系中体会对联的寓意:“人”字一撇一捺,“撇”为放开,“捺”是收住。这样,悬念切入,扣人心弦,为“回味成长、畅谈未来”的深度教学奠定基础。

2.幽默式

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的教学,是引导学生懂规矩、让青春有格调的一节课。在举国抗疫的2020年春天,关于要不要戴口罩,有人不以为然。某社区一幅标语“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读来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分“硬核”,在黑色诙谐中达到了宣传的目的。以之引入课堂,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行己有耻”做了铺垫。疫情是魔鬼,它会人传人。所以,在公共场所戴不戴口罩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关乎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的重大事情。如此,幽默切入,严肃而诙谐,既引起学生关注当下现实的生活,又唤起学习书本知识的热情。

3.举例式

七年级上册“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发掘生命力量的一节课。笔者以班上一位同学最近在大课间右手摔骨折为例子,引导学生追问“生命有韧性吗”切入新课。这位同学在右手摔骨折的情况下仍跑完100米,坚持到终点才去医院治疗。第二天早上,他右手打着石膏板,又准时来校上课。这位同学的表现,彰显了生命的韧性。当笔者走到该同学身边,学生们鼓起热烈的掌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身边的事例,可以做榜样。举例切入,真实可信,是学生学习“增强生命的韧性”内容的有力佐证,也是学生学好“增强生命的韧性”内容的情感基础。

二、兴奋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时,人体神经中枢产生紧张、兴奋的波动,引起情绪和注意力的变化。在课堂中,恰当设置兴奋点,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多地参与思维过程,更好地体验学习趣味。兴奋点设置,可考虑以下几处。

1.教学重点处

教师备课,要准确分析和把握教学目标维度,谋划兴奋点设在教学的重点处。九年级上册“凝聚价值追求”一课,认同并践行核心价值观是教学重点。教学中,笔者把兴奋点设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两项活动。小调查:生活中,人们常常依循各自尊崇的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请你选择认同或者不认同。小推测:4 岁的杨烁臣正骑着小单车、唱着歌,当他唱到“向着国旗敬个礼”时,刚好见到一面国旗。请你推测杨烁臣会有什么举动。当学生作出认同的正确选择、推测出杨烁臣向国旗敬礼的举动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小小的成功,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情绪,达到了推进教学重点的目的。

2.情感需求处

学生的智力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他自身的情感状态。情感的状态可以推动智力活动的积极开展,也可以阻抑智力活动的进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状态,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在九年级上册“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一课教学中,笔者安排学生探究体验“人民民主的真谛”活动环节。这个活动环节迎合了学生想理解“人民民主的真谛”情感需求,所以他们乐于接受,积极参与体验。课前,笔者了解到学生有调换座位的需要,在课中,笔者提出:“怎么调位好呢?这是大家的事情,有事好商量。”学生会意大笑,甚是兴奋。于是,大家协商、表决,在参与中,学生增进了对“人民民主的真谛”的理解。

3.探究困惑处

活力课堂,教师是指导者、引领者,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在九年级下册“与世界紧相连”一课教学中,笔者创设一道探究题。背景材料: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及时公布疫情,国家领导亲自指挥,各地政府迅速回应,部队和地方医疗队驰援疫区,全国人民积极防控。2 个多月的奋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当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中国又向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救援。请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及在全球暴发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当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积极伸出援手?这两个问题颇有挑战性,学生遇到了困惑。在探究困惑处,教师助力引导,为学生理解“当今世界危机依然存在、中国与世界密切相连”的知识打开思路,由此,学生因“愤”“悱”而达到“启”“发”的状态。

三、生成点

课堂因思想而活跃。有思想的课堂,就如有厚植灵魂的土壤。思维的碰撞,点燃思想的火种。只有把握时机,精心呵护教学中闪现的火种,才能激活思维,让课堂呈现美丽的“生成”。我们呼唤点燃,呼唤生成,这是教师教学追求的至高境界。那么,生成点在哪?

1.在“意料”中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先有预设,后有生成。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善于引导、巧于点拨,才有“意料”中的生成。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结合七年级上册“守护生命”教学内容,设问:为什么宅家就是守护生命?一些学生(包括家长)不甚理解,可这样启发:我们把人群分为四类:A、B、C、D。A 是有武汉接触史的,目前有500万,分散在各地,可找出来。A 在旅途中遇到素不相识的B,AB互不认识。A到达目的地后接触了C,无论接触了多少个C,C 都能找到,就对他们隔离。D 是居家没有外出的安全市民。最大的隐患是否是B,根本找不到,没有人知道谁是B,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是B。D只要出门就有可能碰到B,成为2B。现在我们宅在家里,就是用时间来筛出B。由于病毒潜伏期是三周(早期认为两周),三周过后,B 纷纷发病,直到所有的B都发完病,并隔离治疗,疫情才结束。学生和家长听完讲述恍然大悟,大家表示,要积极配合宅在家里,从而生成了“意料”中的效果。

2.在“意料”外

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的因素无法预设。也正是这些不确定的意外使得课堂生动起来。我们如果善于抓住偶然性的情境,因势利导,或许就能生成那无法预约的美丽。在“参与民主生活”(九上)教学时,意外听到新建大楼打桩机轰鸣声,学生侧耳垂听,无心听课,怎么办?笔者灵机一动,提问道:这是什么声音?——打桩机(学生应答无精打采)。现在打桩,要打24 米深。如果没有监督,他们可能会——偷工减料(学生来了点精神,笑了笑)。也许,他们只打2.4米就不打了(学生惊讶)。这样建起来的大楼,没有封顶就有点像意大利比萨的——斜塔(学生笑)。这可好,学校可开发为旅游景点,同学们可以当——导游(学生大笑)。可是,大楼不久斜了,接着就轰然一声——倒了(学生大惊)!可见参与民主生活,监督多么重要!这样处理意外,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为课堂平添亮色。

四、发散点

动力课堂,真正行之有效的思维不应该是教师的“灵光乍现”,而应该是经过周密策划、精心筹备的预设生成。在预设的内容中蕴含着无限能量的点,一点激起千层浪,这个点就称为发散点。可从“谁”“哪些”两点发散。

1.“谁”?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视发散思维的课程。以主体而论,“谁”就是一个发散点。九年级上册“凝聚法治共识”一课,其中“厉行法治的要求”是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重点所在。可以在此以“谁”作为发散点。如“做到厉行法治要求”的主体都有“谁”呢?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府)、司法机关、公民等。于是发散:立法机关要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实行良法之治;行政机关(政府)要严格执法,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遵守法律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维护法律尊严,彰显法治力量;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建立以“谁”为点发散,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拓展对主体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哪些”?

进行分析说明或综合探究,往往有“哪些”意义、“哪些”做法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以内容而论的发散点。教学九年级上册“走向共同富裕”一课,可设置“哪些”作为发散点,如“共享发展成果有哪些意义?”“党和政府如何落实共享发展的理念?”从内容出发多维思考——共享发展成果的意义有: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等。党和政府落实共享发展的理念有:坚持改革开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创新为驱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等等。分析“哪些”意义、探寻“哪些”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融合和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

五、整合点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整合点分布在各册、各单元、各课中。将文本中分散的知识或核心素养进行归类、融合、统整,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学生形成愉快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点线整合,别开生面。

1.社会热点

博客、微信、报纸、杂志、电视等网络媒体上有很多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如,教学九年级下册“我们共同的世界”,把2020 年全球战“疫”作为鲜活的素材整合于教材中,将社会热点巧妙、恰如其分地引入课堂,不仅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全面反映学科发展的信息,而且使课内外知识互相统合,引导学生关注与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开放互动的世界和复杂多变的关系,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正确理解新发展理念,初步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2.连点为线

连点为线是指以更宽泛的视野来整体考察教学中的资源整合,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整合点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取得更优的教学效果。如七年级下册“做情绪的主人”单元教学,可以把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和第五课“品出情绪的韵味”连点为线,弥补点状思维、割裂思维和窄化认识的缺陷,整体设计,从“情绪是什么”“为什么要调适情绪”和“怎样调适情绪”三维角度,重组整合,形成推进感、生长感,层层递进、步步提升,使学生对情绪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升华、智慧的生成、方法的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认知。

3.以线带面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以课堂教学主线的有关内容向学科内或学科外相关联的知识点拓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生打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分析、综合等能力提高,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因此,在点、线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追求面的整合。这种整合在复习阶段运用得最多,我们知道,初中学生是成长中的“我”,当“我”与“自己”、与“他(她)人”、与“集体”、与“社会(国家)”由点、线构成立体面,“我”认知的心理、品德、法治、国情和世界,也由点、线构成另一个立体面。这样,以线带面,撬动了整个教学板块的融汇。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活力课堂,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学的切入点、兴奋点、生成点、散发点和整合点用心着力,妙点成金。由此,思维的碰撞,思想的绽放,“五点”交相生辉,活力课堂可期矣。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