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意识来坐镇,巧思妙解破困局
——由历年高考题谈古诗词鉴赏的备考策略

2020-12-30 02:25湖南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隐者诗句画作

湖南 李 晶

古代诗歌阅读历来都是高考语文的难点,考生在备考时往往注重从题型入手,强化题型意识,却忽略了读懂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因素——“标题”。从平时的教学和考生应考中,笔者发现,学生没有足够重视古代诗歌的标题,很多时候都是走马观花,甚至跳过标题,直接读诗。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甚至会失去解题的方向。

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一个测试。首先给学生一首没有标题的诗歌,然后让他们回答诗歌想表达的情感。诗歌如下:

月落星稀天欲明,

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

不忿朝来鹊喜声!

看到诗后,学生们抓住“孤灯未灭梦难成”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认为是“壮志难酬的悲苦”,有的则认为“游子漂泊的孤苦”,如此等等。但实际上,此诗标题为“闺情”,标题一出,同学们惊呼,原来此诗为闺怨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从这个测试中不难看出,诗歌的标题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只有找到钥匙,才能准确解读诗歌。

在高考中,标题意识同样对古代诗歌阅读答题影响很大。下面,笔者以近年高考题为例来说明。

1.解答古代诗歌阅读手法题离不开标题意识

请看2012年浙江卷的古代诗歌阅读第22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笔者以其中一首诗为例试做分析。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作答这道手法题时,考生轻易便能抓住第二句的“怯”和第四句的“暗拆”,答出拟人的手法,但并不容易理解第一句和第三句。根据课堂反馈,学生觉得这两句话很突兀,尤其是第一句中的“绿蜡”,显得很“无厘头”。这就说明学生脱离了诗歌的标题来理解诗歌,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部思维。

发现问题后,笔者引导学生将这两句诗与诗歌标题《未展芭蕉》联系起来,然后思考这两句诗与标题有什么关系?很快,学生就理解了诗人是用“绿蜡干”和“书札”来比喻未展开的芭蕉,以突出芭蕉嫩绿、卷曲的特点。所以,当学生将诗句和标题联系起来时,他们就找到了解答试题的方向,具备了由标题出发,又回到标题的整体阅读思维,这道手法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说《未展芭蕉》考查的是考生紧盯写作对象的自觉意识,那么接下来的一道高考题考查的就是学生“咬文嚼字”读标题的意识。

请看2015年全国卷Ⅰ的古代诗歌阅读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从提问形式来看,这道题属于手法题,兼顾背诵积累。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他们对两首诗景物描写角度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的,有高低远近、听觉、视觉,等等。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源于答题思维出了问题。他们往往只抓住其中的一两句展开对比阅读,比如抓住“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一句,将其理解为以侧面描写突出边塞之蛮荒偏远。这便是典型的局部思维,不懂得把整首诗的景物描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

深究根本,还是缺乏标题意识。其实该诗标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暗藏了很多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发”和副词“将”。从这两个字我们能知道作者此时还在临洮,即将前往北庭,所以诗歌所写塞外“轮台”“疏勒”“武威”等地之景全为虚写想象,这也正印合了诗中的动词“闻说”和“汉使亦应稀”中的副词“应”字。讲解明白后,学生便会充分利用标题的“统摄”作用,将所有写景的句子全部放到一个共通点上,这个点就是“虚写”。相应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景物的描写便是实写。

综上分析,标题对手法题有不同维度的影响,有的是提供写作对象,让诗句理解有方向,如《未展芭蕉》;有的则需要“咬文嚼字”,通过紧扣某些字眼,特别是动词、副词等来寻找作答的切入点,这就更讲究读题的细致,所以考生在读诗歌标题时切不可走马观花。

2.解答古代诗歌阅读形象题离不开标题意识

请看2010年福建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第6题(2)问: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笔者所在的学校月考曾考过这道高考真题。从考场答题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将此题答为“塑造了一个喜欢饮酒的孤寂、落寞的隐者形象”。学生为什么会如此作答呢?关键原因就在于“残花满地”和“无人迹”,“残花”是暮春之景,在古代诗歌阅读中,它往往带给人一种冷清、寂寥的伤感之情。比如白居易的《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诗歌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再比如李煜的《长相思》,“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由残菊勾起思念之愁。所以,很多考生在考场上就顺着这种既定思维走,再加上“无人迹”联想到的“无人问津,”,便把隐者的形象往“孤寂、落寞”上联想了。

综观学生的思维,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靠积累的典型意象“残花”来解读诗歌,而没有把“残花满地无人迹”一句与标题“隐者”联系起来。“隐者”即“隐士”,是一种特有的中国文化,隐士往往居于山林,超越尘俗。比如学生学过的《夜归鹿门歌》,其中有两句写道“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写的是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同样,《访隐者》前两句也是描写隐士所居环境,如深青色的崖壁,半山坳的山泉、寒云环绕岩石等。如此种种,营造出的是一种远离尘俗喧嚣的幽深安静之境。由此推导,“残花满地无人迹”描写的应是隐者花落不扫,居处亦无来客的场景。所以,诗歌是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的避世脱俗和随性自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者常利用考生的惯性思维误导考生。因此,学生需要牢记诗歌标题,做到句句回扣标题,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3.解答古代诗歌阅读内容情感题离不开标题意识

诗歌标题是理解诗歌内容的窗口。请看2019年全国卷Ⅰ的古代诗歌阅读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首先来看第14题的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通过抓诗歌标题“题许道宁画”中的动词“题”,我们可以知道诗歌的题材是题画诗,即陈与义在许道宁画的空白处题诗一首。所以考生很容易推断“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这句话是错误的。

再看诗歌第15题:“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笔者曾把这道高考题给2020届的高三学生练习,从学生的作答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诗句是不理解的。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完全无法看懂,动不了笔;二是将“此中有佳句”理解为“这首诗里有写得好的诗句”,即把“此”理解成了“本诗”,把“佳句”理解成了“好诗句”;三是不理解“不相关”的背后用意,只能停留在表层含意,再难理解其深意。

其实,要做出这道题,学生就必须具备标题意识,根据标题我们得知此诗为题画诗,由此可做出如下适度推理:此诗内容或将涉及画面景象的描绘和对许道宁画作的评价。从这个思路出发可以对此诗进行分层:前三联为一层,描写的是画作内容;最后一联为一层,根据推理,应为对画作的评价,这也可以从题干中“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得到印证。分好层次后,我们可以判断最后一联是对前面所写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由此,我们不难将代词“此”确定为“许道宁的画”,接下来就是分析“佳句”的意思,既然最后一联是总结前文,那么“佳句”自然就不是好的诗句,而是指向画作“好的诗意”,正所谓“画中有诗”。所以,“此中有佳句”表达的就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意。读懂了前半句,再看后半句的“不相关”,这里的难点是锁定“不相关”的对象,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得知,这一句仍是评价画作,而且这种评价是正面的,因此,我们可以判断“不相关”的对象仍然是“许道宁的画”,诗句理解为“诗吟诵完了看上去也与画作没什么关联,实为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诗歌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体现了诗人对这幅画的高度赞美。

通过对学生作答情况的梳理和解题思路的分析,笔者发现学生读诗时存在从字面出发,想当然地答题的问题,比如大量的学生把“此中有佳句”理解成了对自己诗歌的夸赞,这就与标题所示内容相距甚远了,而对“不相关”的不理解也是源于学生只翻译字面意思而不顾及题干的提示和标题意识。所以,这道高考题对考生的读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生只有紧扣题干,抓牢标题,分好层次,做到诗句理解不脱离整体,才能找准作答方向。

综上所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命题表面上考查的是一些常规题型,诸如手法、形象、思想内容与情感,但背后真正考查的是学生的标题意识以及其他相关的读诗习惯,所以标题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那么,在考试中,考生应如何有效提取标题信息,做到“题”“文”互解,从而高效作答呢?笔者认为应当要做到“三抓”。

1.抓标题的情词

所谓的情词是指能够反映作者情感的某些词语,主要是形容词和动词。认真分析这些情词,能对诗作的意旨有一个大致的推测。

如2012年全国卷的《思远人》,全词皆围绕“思”来写,“红笺为无色”便是泪滴不尽的结果。高考真题中还有如《惜牡丹花》《最爱东山晴后雪》等诗歌,学生作答时,如能抓住“惜”与“爱”,就抓住了诗歌的整体走势。

标题中的情词对作者情感的呈现有时是全面的,但有时会表现为情感的一端引出情感的另一端,呈现出乐与忧的动态交织。

如2017年全国卷Ⅲ白居易所作《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歌标题中的“戏赠”这一动词传递出戏谑之快意,所以第14题C项表述为“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明显与作者情感倾向相违背,是错误项。当然,“戏赠”一词也可能带有“苦中之乐”之意,这就需要从诗中找依据,“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诗中的“应”“合”二字都是“应该”之意,这就多了一份无奈与自嘲。考生若能“题文互解”,也就不难拿到高分了。再比如2009年的江西卷《喜外弟卢纶见宿》,题目虽有“喜”字,但“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中的“愧”字却将诗人因喜生悲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喜一悲相互映衬,将题旨引向深远。

由此可见,情词是解读诗词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但并不是万无一失。在圈定情词后,考生只能大致判定作者的情感,不能一锤定音,还需斟酌诗句,找到其中蕴含情感的字眼,尤其注意副词,正如上文提到的“应”与“合”。因为副词在情感表达上相较于形容词和动词更含蓄,这种含蓄的情感正好与标题情词中隐藏的情感相契合,如此两相印证,诗词解读更趋谨严。

2.抓标题的题材

诗歌的题材利于考生以自己的经验推导诗词情感或语言手法等。标题呈现题材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题材的标志词。如2011年全国卷《春日秦国怀古》,从“怀古”二字容易看出这是一首怀古伤今之作,但考生较难答出“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等思想情感。不容易答出主要是因为诗歌内容不能直接对应晚唐情景,诗人只是借“泾水、古碑、苍山、残阳、黄沙”等凄凉败落的眼前景物来暗喻唐王朝的衰微国势,这便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了。因此,考生需要借助怀古诗“伤今”的情感意旨来贴近答案,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的常规积累。

另一类是无题材标志词。但从写作内容可以推导出相关题材,比如2019年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考查了语言风格,诗歌从题材看属于田园诗,所以其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又比如各种不带“咏”字的咏物诗在近年高考题中常出现,如《未展芭蕉》《小孤山》《海棠》《踏莎行·雪中看梅花》等,这些诗歌以写作对象为标题,但有时行文中并不出现该写作对象,考生只有具备“对象意识”,才有写作重心意识,进而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写作手法。如《终南山》中“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两句的妙处实为以衬托写终南山的幽静深邃,而非白描。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题材对诗词进行解读不可陷入“套板反应”中。如2017年全国卷Ⅱ的《送子由使契丹》,虽为送别诗,但首联“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一句却为乐观豁达之语,颇似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离愁别绪不同。所以,以题材解诗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阅读时还是要紧扣诗句中的情词分析,如“那因远适更沾巾”的“那”便是反问语气,由此可知作者情感态度。同时要求考生对题材类型的情感和写法有更全面地认识,不以偏概全,有一定的阅读量。

3.抓创作缘起

创作缘起主要是针对即事(景)抒怀的一类诗来说的。从标题来看,这类诗词无明显情词,也不属于某种特别的题材类型,但标题所涉内容繁多,如: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均与诗词理解关系紧密,出现频率颇高,如《投长沙裴侍郎》《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金陵望汉江》《内宴奉诏作》《含山店梦觉作》《新晴野望》《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竹轩诗兴》,等等,考生都需要重视。

当然,这些诗作标题中的信息与题目的紧密程度不一,这与作者选取的写作内容有关。有的注重“事件”,考生需要重点关注动宾结构。如2017年全国卷Ⅰ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中对“下笔春蚕食叶声”的情感赏析。从标题可推知欧阳修作为主考官,充满了为国选材的欣喜之情,这主要对应的是“阅进士就试”。如2005年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的艺术手法分析,联系“登岳阳楼”可知是以夸张手法写岳阳楼高耸如云之状;有的注重环境。如2007年全国卷Ⅱ《新晴野望》,考查“白水明田外”最传神的一个字,这里便是“明”,原因就在标题提示的环境“新晴”,诗人极目“野望”:在阳光照射下,水面波光粼粼,明亮夺目,这也是水为“白色”的原因。所以,这里的标题是作者写景的观察视角,考生理解诗句时要立足诗人的视角来看诗;有的注重地点,如2013年辽宁卷《竹轩诗兴》,从标题可知写诗地点为“竹轩”,所以“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就要将竹影、竹声与茗碗、篆烟联系起来赏析。

所以,对于即事(景)抒怀的诗词,考生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缘起,就要对标题进行语法结构的分层,一般以状语、谓语、宾语为主,当然独词型标题除外,如《海棠》等。有了语法结构分层,考生就能更自觉对将其与诗词内容进行匹配,诗句理解就更有方向感。当然,并非所有的标题对内容理解都有很大的影响,如《绝句漫兴九首》就没有具体所指。

总的来说,标题意识其实是一种整体阅读观念,它着力打破学生只重一句,无视全篇的陈旧思维习惯,或是无端猜想,想当然地作答的不良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追本溯源,牢记诗句理解要“扣题”,从而精准作答。因此,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标题意识,做到读诗有方向,作答有思路。

猜你喜欢
隐者诗句画作
寻隐者不遇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寻隐者不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学生画作欣赏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