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答现代诗歌阅读题?

2020-12-30 02:25山东闫会才正高级教师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原野母校示例

山东 闫会才(正高级教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规定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但近年来,现代诗歌一直没有进入过高考试卷。然而,2019年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以下简称“山东模考”)中出现了现代诗歌阅读题。因此,笔者认为,现代诗歌的阅读复习也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那么,怎样解答现代诗歌阅读题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语境揣摩法

语境揣摩法也可以称作联系上下文揣摩法。所谓联系上下文,就是将对某个句子的理解,或者是对某个句子中某个词语的理解,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揣摩思考,弄清楚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请看示例:

【例】(山东模考第8题)“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

刈禾女之歌

辛 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我们仔细阅读,能够注意到“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还有一个“也”字,由此可推知,除了“心”是“空而常满”之外,还有其他“空而常满”的东西。思考至此,再去读诗歌文本“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前面的句子。我们会注意到“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这两句,因此,可得出结论:“水瓶”和“井”也是“空而常满”的。继续思考“我的心”“空而常满”中的“空”与“常满”的意思。阅读诗歌文本,我们知道开篇便是“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后面还有“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而“原野之歌”在“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后具体阐述。这么说来,“空”应该是“我”内心空阔;“满”则是指内心充盈,具有思辨性和哲理。

分析至此,归纳整理答案: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指“我”的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二、整体把握法

整体把握是指从某个角度切入,完整阅读诗歌文本,对诗歌文本给以整体把握。请看示例:

【例1】阅读巩怀书的《燕子,裁剪春天》(节选),概括其主旨。

识时令的小燕
准时由南北返
尾巴,如一把利剪
张张合合裁剪春天

剪出一池春水
阳光下波光闪闪
剪出艳丽花丛
大地处处烂漫
剪出嫩柳枝条
岸柳青翠如烟
剪出破土的春笋
拔节新竹万竿
剪出茵茵草地
绿了广场庭院

小燕,小燕
把生机勃勃的春天
剪贴在了村寨城镇
大写意在平原山川

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返回北方,它自然能够看到春天的全貌。诗人不从正面这么说,而是独辟蹊径,说小燕子的尾巴如一把利剪,春天是它裁剪出来的,又将春天具象为阳光下波光闪闪的一池春水、大地处处烂漫的艳丽花丛、青翠如烟的嫩柳枝条、“拔节新竹万竿”的破土春笋、“绿了广场庭院”的茵茵草地等。这展现的其实就是欣欣向荣的春天的灿烂美景,展现的目的自然是讴歌。仔细阅读后,给以整体把握,我们可以概括出其主旨:这首诗从由南返北的小燕子的视角切入,展现了春天的灿烂美景,从而讴歌赞美了欣欣向荣的美好春天。

【例2】阅读王军的《母校:我的码头》,回答问题:“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远远地徘徊在熟悉的路口
不敢,不敢在母校门前停留
无数次把重逢的镜头虚构
真正降临,心儿却怀疑又是梦游
像一叶扁舟探望开花的码头
思念,是我唯一的理由

依然是那座爬满青苔的钟楼
少年的时光从这儿溜走,无可挽留
真想将日记翻回遥远的时候
让我把春天重新享受
如果昨天的松涛再次提问
我仍会认真地举起右手

母校是否认得归来的海鸥
我还是那个潇洒书生,哪怕白发满头
不敢拜访母校并非害羞
只因为除了这首诗我一无所有
下次我会长歌而来,不再空着双手
而且带来的不仅仅是迟到的问候

将全诗通读之后,首先从不同角度入手,对本诗予以解读。

1.从标题入手

标题往往表明作品的题材、主旨,流露作者的感情。本诗的标题是“母校:我的码头”,我们可以从中得知,本诗是以母校为题材,而这里的“码头”是指人生的码头。“码头”这个比喻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突出了母校在作者人生中的意义和分量。

2.从思想感情入手

诗歌中的“远远地徘徊”“思念”“翻回”“不敢”等,都是具有极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词语或短语。通过这些词语短语,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思念母校,但又不敢拜访母校,只好远远徘徊。

3.从关键语句入手

本诗中第一节第二句是“不敢,不敢在母校门前停留”,如果我们抓住了这句,并加以探究,自然就能够知道,之所以“不敢”,是因为诗人觉得“除了这首诗我一无所有”,也就是还没有做出成绩。

其次对我们的解读给以梳理,思念母校、还没有做出成绩、不敢拜访母校等字眼就会从我们的脑海中跳出,最后整体把握,组织答案:“我”是一个思念母校,想拜访母校,可由于还没有做出成绩,却又没有勇气拜访母校的学子形象。

三、关键字眼把握法

在一些诗歌中,往往有一个或几个关键字眼。把握住了这一个或几个关键字眼,往往也就找到了读懂诗歌的金钥匙,相关题目也就能够迎刃而解。请看示例:

【例】阅读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回答问题:“有人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你同意吗?为什么?”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这首诗歌的主旨有不确定性吗?如果有,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或者说是怎么造成的呢?这需要阅读诗歌。阅读诗歌后,我们可以知道,在这首诗中,“她”可以指爱情,也可以指理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认识到了这点后,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就可以组织出答案:同意。①这首诗写的是“我”对爱情的追求。“我”对她痴心不改,但她却背叛了“我”,让“我”陷入痛苦的深渊之中。②这首诗写的是“我”对理想的追求。“我”痴痴地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有过欢乐,但最后理想破灭,追求失败。

四、人称切入法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诗歌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还是第二人称来写的,还是第三人称来写的?因为不同人称具有不同的功用。扣住人称,从人称功用切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歌,解答从人称角度切入设计的题目。请看示例:

【例】(山东模拟考试第9题)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本诗题目是《刈禾女之歌》。诗歌是以“我”的口吻,也就是刈禾女的口吻来写的。用第一人称来写,自然便于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我”的形象更丰满。诗歌写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写了“我”与原野的和谐,写了“我”对丰收的喜悦等,也就是说,写了“我”的情绪的起伏,从而形成了内在的韵律;诗歌写了“我”看到的原野、听到的原野的声音以及“我”的心理活动,也就是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我”与原野的关系。另外,还可思考“我”是谁。“我”自然是指刈禾女,但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这样的诗歌,自然具有层次感。

分析到此,组织答案:①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④从“我”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

五、修辞切入法

诗歌是一种青睐修辞手法的文体,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诗歌语言更优美,更含蓄。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引用(暗引)、反复、对比、对偶、借代等。请看示例:

【例1】阅读巩怀书的《燕子,裁剪春天》,回答问题:“作者前后使用了多个‘剪’字,试说说精选使用这个字的好处。”

这道题目,表面上是要求说说使用“剪”字的好处,仔细阅读诗歌发现,我们作答时还是需要从诗歌中的比喻“尾巴,如一把利剪”谈起。也就是说,这道题实质上考查的是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厘清了解题思路,思考一番,就可以组织答案:作者将小燕的尾巴比作一把利剪,说这把利剪张张合合裁剪春天,接着由此说春天的一切美好景象都是由小燕剪出的,用词新颖别致,具体形象。可以说,这首诗构思的成功、语言的出彩,都归功于作者对“剪”字的巧妙运用。

【例2】阅读肖皓夫的《毛泽东》,回答问题:“作者多次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如此做的好处是什么?”

每家都贴他的照片
他是每家的亲戚
一口湘潭话
时常打些土里土气的比方
一双土布鞋
走了二万五千里也不肯脱
鞋面上沾满了战地黄花
吃红米饭喝南瓜汤
却不把唐宗宋祖放在眼里
亿万人有了自由他却没有
北京街头的风味小吃
不能以闲庭信步的心情去品尝
就只有一次
还做了检讨
许是原本就属于泥土

他将泥脚杆子当成先生
许是红烧肉确有补脑子的功能
他有的是机智和幽默
提一串红辣椒作礼物
换斯大林一部小轿车
居然打了个平手回来
许是1米8几的汉子身大力不亏
和蒋介石扳手劲
硬是咬着牙拆转了中国
思念万人之上的主席
我突然想起苏轼高处不胜寒的名句
在他寒冷的时候
我们不敢给他加件衣裳
生怕遮住太阳的光辉

我们先要找出哪些诗句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再体味如此做的好处。“鞋面上沾满了战地黄花”引用了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中的“战地黄花”,“却不把唐宗宋祖放在眼里”引用了毛泽东“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沁园春·雪》)中的“唐宗宋祖”,“不能以闲庭信步的心情去品尝”,引用了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中的“闲庭信步”。诗人每次引用都是不动声色的暗引,而我们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联想到毛泽东的诗歌,也就是说,引用让诗歌语言更含蓄。梳理一下,组织答案:不动声色地引用,使诗歌语言更含蓄,更有味道,读到这些引用的诗句,就能够想起毛泽东的诗。

六、构思切入法

有一些题目考查诗歌谋篇布局的巧妙。谋篇布局手法很多,比如画龙点睛、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另外,比喻、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常常是诗歌布局谋篇的手法。请看示例:

【例1】阅读徐志摩的《偶然》,回答问题:“有人说这首诗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微妙的情绪,作者写的具体形象含蓄,这与作者的巧妙构思是分不开的。试谈一谈本诗的构思之巧。”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通读全诗后,仔细思考。作者找到了两个意象,即波涛和大海之上的云。然后,以云的口吻来表白和波涛因偶遇而产生的欢喜,并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也避免了直露,做到了形象含蓄。这首诗的构思出彩就在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手法。明白了这些,本题的答案也就能够组织出来了。

【例2】阅读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回答问题:“本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如此结构有什么好处?”

通读全诗,我们知道这首诗由6小节组成,每小节前两句都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形成了间隔反复。如此间隔反复,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律美,让读者为之陶醉。这道题目就是考查我们是否掌握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猜你喜欢
原野母校示例
白描画禽鸟(九)
告别母校
“口”字大挪移
闪电的原野
闪电的原野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飞吧,云宝
父子的母校
看不清的原野
江鲲池夫妇为母校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