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韩延明(特级教师)
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考语文对能力的考查成为大势所趋,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命题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这在小说类文本阅读中尤为突出。小说阅读中频频出现的探究题,以设题的多角度性、理解的多元性、答案的开放性备受推崇,成为考查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命题形式。探究题既不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不是对作品内容的简单评说,而是对作品的思想意蕴、人文精神、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发掘、探讨和质疑。探究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解答小说类文本探究题,从宏观上讲,首先,要明确命题的特征。这类探究题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题干中往往带有“探究”“谈谈”“你认为”等标志性字样。其次,要熟悉答题要领,规范答题步骤。由于思维途径和方法不同,探究题多有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的观点甚至完全对立,但都必须言之有理。再次,解答探究题不能随心所欲,而要以文本为轴心,围绕小说的题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生发联想,合理拓展,在“阅读”的前提下“自由”发挥,是真正的“戴着镣铐跳舞”。
在此,笔者谨从不同的考查角度,对高考小说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常见类型及解题方法作一些粗浅的探究:
在小说类文本阅读“探究”题中,标题是高频考点。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探究文章内容的窗口。通过标题可以快捷、准确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常见的对标题的探究有三种形式:一是探究标题的作用,如“为什么设这个标题”;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如“‘某某’与‘某某’哪个标题更好”;三是探究标题的意蕴,如“这个标题有‘某某’与‘某某’两种不同的理解,你赞同哪一种”,无论是哪种探究形式,都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标题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
【例】2019年浙江卷第13题: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小说节选部分写冯歪嘴子的磨房外是“我”家的后园,园里种着各种瓜,瓜蔓爬到磨房的窗子上开花结果,那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园外,冯歪嘴子的磨房仅有的一扇窗子被瓜蔓遮得风雨不透,磨房里黑沉沉的。冯歪嘴子用受伤的小驴磨磨,做出美味食品让人们大快朵颐。黄瓜缀满藤蔓,“我”会摘一些送给冯歪嘴子,而冯歪嘴子也会把金黄的黄米粘糕送给“我”吃。
从不同角度看,标题拟作“磨房里外”或“冯歪嘴子”都有道理。
从空间角度分析,可以选“磨房里外”,因为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小说情节由此展开。磨房外美好的花园与磨房内艰难的现实形成对比,在强烈的落差中凸显人性之美。
从人物角度分析,可以选“冯歪嘴子”,因为通过对他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表现文章主旨。同时,冯歪嘴子亦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参考答案】
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解题方法】
解答小说标题探究题时,首先要辨清题型,掌握解答方法,抓住“内容”和“技巧”两个重点,凸显优劣;其次,以文本为依据,合理拓展联想,不蔓不枝,不偏不倚;再次,熟悉答题模式,突出核心关键词,分条作答,条理清晰。
对内容的“探究”,主要是围绕某个问题,对相关内容作深入、独到的分析鉴赏,要求学生在对文本内容精准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逻辑规律和个性化思维,对作品情节发展的方向和作者蕴含的倾向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解析。这类探究题一般选择某一情节或细节作为切入点,要求“定点钻探”,借此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剖析作品隐含的观点、倾向,准确领会作品内涵,更透彻地领悟情节设置的奥妙所在,提高分析、判断和鉴赏能力。
【例】2016年全国卷Ⅲ第11题(4):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到底应该认同谁的态度,必须结合情节分析。一方面来说,王有福不肯告状,是因为他是自己误撞玻璃受的伤。他撞碎玻璃后,害怕赔偿悄悄溜走,理亏在先。为了防止受骗,他不愿上告,是理智的选择。从另一方面来说,“我”鼓动王有福告状是因为酒店安装玻璃后没有尽到提醒义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缺乏法律意识,应倡导法律维权。王有福的宽容,必定会纵容不良行为。因此,“是否状告酒店”与“更认同谁的态度”都能在小说里找到支撑点。学生是否精准把握内容,决定了答案的信度;而更认同谁的态度,则取决于学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体现思维的深度。
【参考答案】
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解题方法】
解答内容探究题,阐述理由时务必紧扣文本相关内容,以“文”为本,做到言之有据,不肆意发挥。解答步骤可分两步:首先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阐述时要条分缕析,有理有据,步骤齐全,答题规范。
主要是探究情节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小说结尾安排的妙处。有时要求对隐含的情节或戛然而止的结尾作合理的补白,对故事发展方向做出独到的预判。情节“探究”要由表及里,综合环境背景、人物性格、小说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全面考量。这类“探究”往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情节前后的关联性;②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和发展轨迹;③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④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例】2017年山东卷第22题:
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说结尾没有表明“我”是否向受伤的公鹿开枪便戛然而止,留下悬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由“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可以推想“我”不会再开枪;“我”要“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可以推想“我”会再向公鹿开枪。这两种解读都是在原文情节基础上合乎逻辑的探究。
【参考答案】
看法一:不会再向公鹿开枪。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着迷。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③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公鹿。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果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
看法二:会再向公鹿开枪。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负有狩猎的使命。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应该展现“我”的勇气和骄傲。③“我”需要通过猎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④公鹿已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猎的大好时机。
【解题方法】
探究情节问题要以主题表达为方向,以典型环境为参考,以人物的身份、性格为依据,以小说的原有情节为依托,进行逻辑严密的个性化、有创意的推理,不能凭个人经历、经验或情感而脱离文本,主观臆断。
意蕴是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可以是作品寄寓的情感,也可以是作品主旨催生的感悟或启迪。意蕴类探究题是一种主题式探究,主要探究作品的思想情感。小说的意蕴是指小说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侧重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即小说蕴含的思想意义。小说的意蕴通过情节发展、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细节描摹等表现出来。其中,考查较多的是探究作品中某种事物的寓意、某种细节的深层含意。
【例】2016年江苏卷第16题: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结尾段“微笑的意义”之前写道:“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这是会明微笑原因之一;“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这是微笑原因之二;“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变得更丰富了,这是微笑原因之三。倒数第二段末句“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说明会明由“主战”转向不愿战争发生,这是微笑原因之四。根据这些提示,再结合人物及主旨进行探究,“微笑”的意蕴便清晰了。
【参考答案】
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解题方法】
对意蕴的“探究”要由表及里,层层挖掘,最终探明文章“骨髓”里的深层意义。这个深层意义主要包括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等。小说的形象角度是探究意蕴的主要角度,即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经历、命运变化等,也可以从情节发展中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入挖掘作者的言外之意。
小说手法类探究往往从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使用这种手法的意图或表达效果。探究点不局限在某一个方面,更注重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涉及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一线串珠、以小见大、双线并行等,有时还要求探究语言风格及特殊效果。题干一般不直接点明某种手法,要求考生答题前仔细辨析题意,准确归类,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句,探索考查意图,明确考查点。
【例】2016年全国卷Ⅱ第11题(4):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从着墨看,描写战争的文字很少。然而,美好的恋情因残酷的轰炸化作泡影,爱情与战争息息相关。由题干“小故事”“大题目”,自然联想到以小见大的写法,用“战争”做题目是合适的,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从内容看,小说描写“战争”的成分很少,以“战争”做标题有偏题之嫌。以“战争”为题是否合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解题方法】
对小说艺术手法的探究,要兼顾情节内容、艺术特色与表达效果等方面。要明确艺术技巧的常见类型,对号入座,谨防偏离方向;要把艺术技巧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旨表达以及读者感受结合起来,探究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要做到观点明确,阐释透彻,令人信服。
短篇小说一般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情感大多比较单一。但有些选作高考阅读的小说文短意丰,有限的文字包含了丰厚的意蕴,可以挖掘出不同的情感。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对小说寄寓的情感态度的探究,即多维度主题探究。这类题目主要探究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探究作品的思想倾向及其带给读者深刻丰富的认识和思考,充分感受小说的深度和厚度。
【例】2018年江苏卷第16题: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小说描写小哥儿俩赏八哥、打野猫、关爱小猫母子的生活经历,表现出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小哥儿俩的言行充满了童真童趣,作者是十分欣赏的;对小哥儿俩母亲的描写,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充满敬意;厨子哄小哥儿俩的“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体现了家中和谐的氛围;小哥儿俩本来是要打死野猫的,但最终他们和小猫母子融洽相处,表达了对人性的赞美。
【参考答案】
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解题方法】
探究情感态度,就要着眼于不同人物的言行、不同角度的描摹、不同层面的展现、不同环境的渲染,即所谓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要关注文本中语言、行动、心理方面的描写,特别要关注那些关系主旨的核心句段和具有象征意义或隐喻性文字,挖掘其隐含的情感态度,通过纵向与横向解读,体验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
大凡优秀的小说,都会在结构上匠心独运。一篇千字小说要把故事讲得娓娓动听,就更要善于尺水兴波,在结构上精心安排。高考试题往往会针对结构设置题目,要求探究布局的奥妙。考查频率较高的切入点有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时空穿插的交叉结构、冰糖葫芦式的一线串珠结构等。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看,结构的“探究”往往在篇首的“楔子”或篇尾的“后记”等特殊点上设题。
【例】2014年全国卷Ⅱ第11题(4):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小说以“鞋”为线索,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善良的女主人公守明与未婚夫的爱情故事,“鞋”寄托了守明对未婚夫的深爱。但是,未婚夫试都没试,就随手把鞋插进口袋里,外出当工人去了。故事到此已经结束,但篇末有一个“后记”。“后记”以“我”的口吻,叙述了“我”进城工作后,辜负了一个温顺的女子,酿成“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悲剧。这个“后记”看似独立,但又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更深化了主题。分析理由时,要联系相关情节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③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解题方法】
对小说结构的探究,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探究时要从形式与内容、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诸方面进行综合剖析。特殊结构一定有特别之处,阐释清楚这个“特别”之处,理由就充分了。
一般来说,小说中描写的人物较多,高考试题中有人物形象探究题。这类题目主要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成因以及带给读者的启示,探究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不同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等。
周葳的小小说《幸运餐桌》,写的是在朱约的餐馆即将倒闭时,来了一位戴鸭舌帽的男人。那人要了酒食,准备饱餐一顿后跳河自尽,因为他的公司负债累累,老婆孩子离他而去。接着,餐馆又来了一个愁容满面的民工、一对赌气的小情侣。看着这些“心里不痛快”的客人,鸭舌帽把自己的免费酒食拿来与大家分享,最终“餐馆里的几个人把菜端到一起,拼成了一桌”。后来,朱约的餐馆“越做越大”,鸭舌帽的公司起死回生,那对小情侣成了公司的部门经理,民工当上了公司的后勤部长。
因为朱约的轻财重义,提供免费酒食,为“幸运餐桌”的美好故事奠定了基础;因为鸭舌帽善良慷慨,感动了众人,拼成了“幸运餐桌”,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那么,到底谁是主人公呢?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探究题:
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餐馆老板朱约,有人则说应该是“鸭舌帽”,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对老板朱约和“鸭舌帽”的描写以及二人在情节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都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关于谁是主人公这个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参考答案】
主人公是老板朱约。小说以“幸运餐桌”为题,餐馆老板正是朱约;朱约在小说中不但起线索人物的作用,也是一个形象鲜活、心地善良的生意人;正是朱约的善念,才引发了善念、善行的不断传递,最终改变了各自的人生命运。
主人公是“鸭舌帽”。“鸭舌帽”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正是有了“鸭舌帽”把免费饭菜转送给其余顾客分享,赢得了众人对他的好感与信任,这些人才因此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迎来命运的转机。
【解题方法】
探究人物形象要把握好五个角度:第一,情节角度。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和作用的舞台。第二,人物自身角度。关注笔墨较多的人物以及鲜活形象在文中的地位。第三,主题角度。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是主要人物。第四,环境角度。注重特殊环境中人物的表现。第五,内容角度。紧扣内容,谨防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