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萍
摘 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学过程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培养具有特殊功能,广大体育教师应该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德育功能,在立德树人中发挥作用。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贯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落实德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值得体育教育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德育功能
学生的品德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渗透在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整个过程中,体育学科具有鲜明的竞争性和群体性,活动的范围和空间大,学生单独和集体的实践机会多,因此有较强的多方面的德育价值。本文从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基本方法三个方面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规律进行探讨。
一、体育教学实施德育的基本特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每个学科的教学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示寓德育于教学的不同途径和方法。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制定和结构设置高度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体育健康知識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整合。在强调体能、运动技能和体育文化学习的同时,融合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安全意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优良品质的形成。体育教学过程中蕴含着竞争向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理念和精神,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怕困难、挑战自我、合作互助、公平竞争和遵守规则等优良品质的最佳途径和契机。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体育教学体系和特点有利于体育教师在有计划、有组织的身体练习过程中和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之中润物无声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和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获得品德的基本概念和教育。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健身育人功能,重视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明确学生学习体育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 健康行为、 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良好的体育品德是能在体育运动中遵循正确的行为规范,具有正确的价值追求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社会风尚起到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含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良好的体育精神主要表现为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胜不骄败不馁等;与体育道德相关的内容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良好的体育品格则表现为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体育品德的三个方面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只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全面渗透,才能在解决复杂情境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
三、体育教学实施德育的基本方法
1.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仪表、言行、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等,都将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的言行是一种直观、生动,很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教育。因此,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意志坚定、举止文明的人;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要不怕苦、不怕累,从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例如:守时、规范,准时上、下课;认真执行课堂组织常规,坚持做好诸如考勤、安全教育等被认为“小事”的事。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例如:做到讲解准确精练,使用专业术语,示范动作正确优美,富有感染力;认真实施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关注课堂中的信息反馈,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及时教育和矫正;善于利用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教育。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断丰富和完善德育方法与手段,促进学生体育素养和德育水平的共同提升。
2.严格执教,结合教材特点有机渗透德育
首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不断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老师善于抓住每一次机会教育学生遵循人际交往准则,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形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美德。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成为意志坚定、能够承受各种挫折、乐观向上的人。
体育课堂以户外运动为主,广阔的空间、丰富的教材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予以学生不同的心理体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有意识、有计划、整体性地有效渗透德育,例如:每节课认真执行课堂常规,进行规范的队列队形练习,狠抓组织性、纪律性,以此类教材的教学、练习过程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教师要严格执教,要求学生自觉遵规守纪,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服从”是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告诉同学们,他们所服从的不是老师个人,而是教育法规,是规章制度,是组织纪律;是培养目标,是学习要求;让学生认识到服从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美德。在具体实施中要公平公正,要有具体的制度和措施,令行禁止,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养成习惯;谨防产生“破窗效应”。在中长跑和耐力项目教学中,可重点关注学生意志力方面的培养,意志力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品质。有些学生在中长跑和其他耐力项目练习中会出现“极点”和疲劳现象,此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困难,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挑战极限。当迎来“第二次呼吸”时,同学们能够体验到战胜自我的愉悦心情,以此激励学生在今后的活动中不断超越自我,形成良性循环。当学生善于运用意志力这一有益的力量时,做事就会产生决心,人的心理功能或身体器官对决心的服从,正说明了意志力存在的巨大力量,把学生培养成意志坚强的人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在学习器械体操时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有时手掌会磨破皮,有时做动作会引起身体疼痛,有时会从器械上掉下来等,此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迎难而上。学生付出艰苦努力,不仅掌握了运动技能,他们勇敢果断的优良品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老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便不再是一句空话。大多数球类项目靠的是集体配合,体育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在球类教学中,多安排小组合作、集体配合的练习,有意识地使学生经过共同努力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将这种美好的感受迁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德是做人之本,成事之源,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习惯,才能立足社会。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体育教师的长期任务,体育教师应从育人目标出发,坚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充分利用教材,掌握育人技能,创新育人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