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新生步入幼儿园时总会携带焦虑心理。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生活意味着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在幼儿园,幼儿们要适应没有父母亲人陪伴的生活,要适应与他人相处的生活,这种对未来生活环境的恐惧感会给幼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哭闹行为,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入园分离性焦虑”。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让幼儿们快乐生活,幼儿园工作者有必要应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应对初入园幼儿哭闹行为,从而帮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第一次离开父母和亲人的怀抱,来到一个陌生的幼儿园环境,必然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紧张的心理,他们通过哭闹行为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为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合理应对初入园幼儿的哭闹行为,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帮助幼儿快乐成长。
一、带领孩子提前熟悉环境
初入园幼儿之所以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排斥心理和哭闹行为,主要还是由于对陌生环境产生了应激反应,对幼儿园环境感到陌生、恐惧和焦虑。为了缓解这种应激反应,年轻父母一旦决定要送孩子入园,在这之前就要带领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甚至尽可能地激发幼儿主动入园的心理和愿望。父母可以带领孩子来参观幼儿园,将幼儿园有趣的事物介绍给孩子,为孩子介绍幼儿园的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在父母的陪伴下,幼儿更容易接受幼儿园的新鲜事物,他们会逐渐观察探索幼儿园的环境,幼儿会在父母和幼儿园教师的引领下翻阅新的书籍、结交新的朋友,尝试新的玩具,在这种准备之下,幼儿就不会认为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了,当幼儿真正入园时其焦虑心理也会得到缓解。
二、创设良好的“家”环境
为了降低初入园幼儿的排斥心理和焦虑情绪,幼儿园教师可以特别地将一些活动区域布置成“家”的环境,模拟家庭区域,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在这些活动区域里可以带领初入园幼儿一起看电视、听故事,让孩子们围坐在老师身边,大家一起说悄悄话,模拟母子对话温馨的情景。同时,幼儿园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为幼儿设计不同的分组活动,帮助幼儿尽快找到性格特点相适宜的好朋友。教师可以让幼儿每人带一张全家福照片,教师将这些照片与小朋友一起贴在教室的某个位置,还有教师与小朋友们一起拍一张照片,将这张照片与众多全家福照片放置在一起,从而加深对幼儿的心理暗示,帮助他们尽快认同一个集体也可以成为一家人的概念。
三、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语言安抚和行为安抚
从语言安抚角度来说,初入园幼儿对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找爸爸”“我要找妈妈”“我要回家”等,这时幼儿园教师通过语言回应他们的困惑,解除他们的不安。幼儿园教师可以告诉幼儿老师们就是大家的妈妈,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跟妈妈讲,有什么困难妈妈都可以帮助你们。这样的安抚方式会使得大部分幼儿更加信任幼儿园教师,且会使得幼儿们在一天时间中大多数时候都跟随着老师。
从行为安抚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更加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感知外界事物的方式大多都是通过具体形象来感知。幼儿园教师在小朋友们感到害怕、焦虑、孤单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者轻轻地拍拍他们的后背会比语言有力和温暖得多。
综上所述,面对初入园幼儿的恐惧、焦虑、不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幼儿园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应对。一方面要帮助幼儿父母做好入园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还要为幼儿设置“家”的环境,从而让初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裘晓倩.初入园幼儿哭闹情绪的分析与解决措施[J].名师在线,2016(05):72-73.
[2]王桓菊. 对初入园幼儿哭闹情绪的研究[J]. 亚太教育,2015(13):9.
本论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2019年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 [2019] PLG585)“初入园幼儿哭闹行为的对策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庄浪县第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