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结合我们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个体心理健康辅导开展情况,本文拟从个体辅导、教师协作、学生互助、家校合作四个方面探究开展个体辅导的有效方法。
当前农村学生成长方面出现了四种现象: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日益增多,对孩子的成长疏于监管;二是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孩子的成长辅导不力;三是农村大多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四是农村单亲孩子无人关爱。学生个体心理辅导是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辅导教师要遵循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规律,通过个别辅导,针对学生身心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和个别差异,积极开展适应性调节、学业发展、人际交往技能指导、情绪调控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个性能力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使其得到健康发展。通过实践研究,农村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可以这样开展。
一、个体辅导为主,促进学生自我转化
首先心理辅导教师要积极、主动与心理问题学生建立帮扶关系。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互相信任、相互理解并保密的帮扶关系,有助于来倾诉的学生积极配合辅导教师,愿意说出自己的“悄悄话”。
其次要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细致了解。通过家访、与学生交谈、与学生父母交谈等形式了解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原因,并对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和剖析、研究,按查资料—找症状—下诊断—究原因的步骤开展。
二、教师协作,利用课堂渗透心理教育
当前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提倡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这种理念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教学氛围将更加增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要把“关爱学生”“为了每一个孩子”真真实实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对待学生要宽容,要允许其“出错”,要在课堂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激励他们勇敢地、积极地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其次,要结合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学习了“母爱”相关的文章,可以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对母亲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的感知、理解母爱。
三、学生互助,友谊的路上健康成长
研究表明,善于与人结交者比独来独往的人在精神状态上要欢快得多。每个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都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与支持,农村学生同样的学习源泉和动力都来自接触最亲近的人。因此,教师要分析个别心理困难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脾气特点,有针对性地为他调整座位或者划分活动小组,尽可能让更乐观、快乐的孩子成为心理困难学生的朋友、伙伴。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要引导学生在同学相处中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要轻易地去侮辱别人,也不要轻易地发生争执,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要让孩子们在交往中潜意识里注意“心理相容原则”。
四、家校合作,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他们形成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学校和家庭作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其发展起着主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心理教师的队伍建设,经常组织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交心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或思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掌握学生家庭动态,积极和学生谈话,是增强师生密切程度的一种有效办法。有了这种和谐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无话不说的亲密朋友。心理健康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单位:渭源县五竹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