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均需要具有的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在小学科学知识教学之中,应当本着科学的核心态度,将科学知识作为辅助小学生进行良好发展以及提升整体科学素养的一种手段,小学生应该从小培养关于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引导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知识,从生活化教学的方向出发,进行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知识生活化,不仅是新时代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更是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关于科学知识教学,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要想在日常教学中将小学科学知识予以强化讲解,就应该在科学与生活的连接中多加考虑。小学生活极具多样化,而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进而提升学生对与科学知识的认识,达到保障教学质量的效果。
一、小学科学知识教学的现状
如今的小学科学知识教学存在着很多普遍性问题,由于教学重心偏向数学语文等重点学科,导致许多教师并不重视科学知识的教学工作,使得小学生缺乏关于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与学习,这十分不利于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只教概念性理论知识,而不注重于联系生活和实践,在一定层面上阻碍了小学生更好掌握科学知识的渠道。因此,急切需要进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知识生活化的教育教学。
二、 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知识生活化教学方案
(一)科学知识浅显化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知道生活中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小学教师在教授小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需要注意教授方式浅显化,因为过于高难度的概念会不便于小学生的理解,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只有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并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才能对科学知识进行更好的学习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相关的科学发展。
(二)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知识认知
想要学习一门知识,首先要了解这门知识的基本内涵。本着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感悟理解,这就需要小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起,用心去观察身边事物,从中分析科学道理,并学以致用。自主发展及能力一直是小学生为培养步入社会能力而必备的重要素养,小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较强,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科学知识带入日常生活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分析教育。例如学生的玻璃杯上形成许多小水滴,是由于水蒸气遇到较冷温度而形成的。
(三)结合学生感知进行合作科学探究
感知是意识对于内外界信息的觉察、感觉、注意、知觉的一系列过程。例如小学生要学习关于植物生长的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时间到户外进行观察与研究,学生可以自行组队,进行分组讨论,最终得出调查报告,亲身感受植物生长,会比单一的书本文字内容更直接,易于学生接受。通过生动的教学课堂与课外的实践探究,才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最真实的科学体验,才能使科学知识更好地传输给学生。这样得来的科学知识,更具有学生的个性化情感,便于记忆与学习。
三、 结语
小学科学是一种贴近生活和自然的实践性学科。作为带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教师,应当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利于理解的生活化的学习方式,深入了解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宗云. 让科学扎根于生活——论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教学[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04-406.
[2]李正荣.浅析提高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学周刊,2019(36):81.
(作者单位:庄浪县第一小学)